書名: 圖解《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作者名: 宋敬東本章字數: 9874字更新時間: 2020-09-30 12:33:10
第一節 順應天時以養生,天人合一是正道——《黃帝內經》養生總論
養生就是順應天時、地利與人和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類的生命過程是遵循著一定的自然規律而發生發展的,大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場所,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使之發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換句話說,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因此,中國文化中所說的“天人合一”應用到養生領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醫養生學認為,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黃帝內經》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晝夜寒溫變化的幅度并不像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黃帝內經》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于表,夜晚多趨向于里。由于人體陽氣有晝夜的周期變化,所以對人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正如《黃帝內經》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事實上,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陽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黃帝內經》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這說明人體生理的氣血盛衰與月亮盈虧直接相關,故《黃帝內經》又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的原則。用現代科學來理解,這是因為人體的大部分是由液體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體液發生作用,這就叫作生物潮。它隨著月相的盈虧,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滿月時,人頭部氣血最充實,內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動。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婦女的月經周期變化、體溫、激素、免疫功能和心理狀態等都以一月為周期。正如《婦人良方》中指出的:“經血盈虧,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則盈虧也。”嬰兒的出生也受月相影響,月圓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變化為何對人體產生影響呢?美國精神病學家利伯解釋為:人體的每個細胞就像微型的太陽系,具有微弱的電磁場,月亮產生的強大的電磁力能影響人的荷爾蒙、體液和興奮神經的電解質的復雜平衡,這就引起了人的情緒和生理相應變化。
以上所說只是“天時”對人體的影響,事實上“天人合一”還包括“地利”與“人和”。何謂地利?簡單說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味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這幾年北方年輕人的腸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許多年輕人得了腸胃病。為什么呢?這和遍布北方的四川菜館有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不要說年輕人,老年人都是很喜歡吃的。但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節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洼,濕氣重,那里的人身體濕氣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
天時地利,還需人和。如何人和?在于心。你會保養,懂養生,但整日和人鉤心斗角,明爭暗斗,那前面說得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總之,心要靜,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辯證養生法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黃帝內經》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辟邪不至,長生久視。”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襲。因此,中醫養生學的“天人相應”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黃帝內經》亦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則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最為寶貴,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得到長壽。應該承認,這是一種積極的養生觀念。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斗精神,為中國養生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后世的養生家在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爭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響下,促使他們多方采擷、創造了許多養生方術,如食養、服氣、外丹、內丹、房中術等。盡管有時走入歧途,但為探索延年益壽積累了一定經驗。以人為核心的生態觀念,有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征。也就是,事實上,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護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長壽的自然環境,造福于人類。

天氣變化,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復則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國頂,發熱,上應辰星,丹谷不成,民病目瘡,甚則心痛。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民病腹滿身重,德泄,寒瘍流水。”意思是說,各種惡劣的天氣會給人的身體造成巨大傷害。這就告訴我們,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因此,人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循天氣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起居飲食,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一般來說,天氣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1 氣壓與健康的關系緊密

◎低氣壓對人的情緒影響較大,容易使人情緒低沉,精神抑郁。

當氣壓下降、天氣陰沉時,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喪和抑郁狀態,表現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嬰幼兒還可能產生躁動哭鬧現象。當氣壓下降配合氣溫上升、濕度變小時,最容易誘發腦出血和腦血栓。氣壓陡降、風力較大,患偏頭痛病的人會增多,干燥的熱風由于帶電,能使空氣中的負離子減少,這時候往往心神不安,反應遲鈍,辦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2 氣溫與健康的關系最為密切
人的體溫恒定在37℃左右,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環境溫度為20~28℃,而對人體健康最理想的環境溫度在18℃左右。人體對冷熱有一定的適應調節功能,但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冬季環境溫度在4~10℃時,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凍瘡;4℃以下時最易誘發心臟病,且死亡率較高。春季氣溫上升,有助于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增加了被蟲咬的機會,傳染病容易流行;夏天,當環境溫度上升到30~35℃時,皮膚血液循環加快,人會感到精神疲憊、思維遲鈍、煩躁不安。35℃以上時容易出汗,不思飲食,身體消瘦,體內溫度全靠出汗來調節。由于出汗消耗體內大量水分和鹽分,血液濃度上升,心臟負擔增加,容易發生肌肉痙攣、脫水、中暑。


3 日照對健康也有一定影響
適量的陽光照射,能使人體組織合成維生素D并且促進鈣類物質的吸收。生長中的幼兒,如光照不足易導致軟骨病。陽光對人的精神狀況也有很大影響:陰雨籠罩的日子容易產生煩惱,陽光普照時心情往往比較舒暢。在炎熱的夏季,如果陽光照射時間過長,有可能得日射病,發病急驟,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心煩意亂,并可誘發白內障等疾病。太陽光作用于眼睛可影響人的腦垂體,調節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4 風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風作用于人皮膚,對人體體溫起著調節作用,決定著人體的對流散熱,并影響人體出汗的散熱率;當氣溫高于人體皮膚溫度時,風總是產生散熱效果,當氣溫高于人體皮膚溫度時,對人體起到加熱和散熱兩個相對的作用。
5 濕度與健康關系也很密切
健康濕度,是指人生活環境內的有利健康的濕度范圍,室內濕度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對人體而言,健康的濕度范圍為45%RH-65%RH(RH:相對濕度)。
濕度過高,當溫度過高時,就會令人憋悶難耐;當溫度低時,濕度高于80%RH,會使人體散熱過快,增加寒冷感,使人易患感冒。當氣溫在26℃以上,空氣濕度大于70%時,人容易發怒。當氣溫升到30℃時,濕度大于50%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冬季空氣干燥,鼻黏膜、嘴、手、腳皮膚彈性下降,常常會出現許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發生率最高。
濕度過低,空氣干燥,人的呼吸道干澀難受,會造成口干舌燥、咽喉疼痛。一般北方地區冬季降水量少,風大,氣候干燥,室內濕度也較低。特別是冬天燒爐子、暖氣取暖,室內空氣更是干燥,容易導致皮膚干燥、皺紋產生、免疫力下降、感冒傳播等。
事實上,氣象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對人的心理情緒方面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有利的氣象條件,可使人們情緒高漲、心情舒暢,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氣象條件,則使人情緒低落、心胸憋悶、懶惰無力,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和行為異常。
目前,人類還不能改變大范圍的氣象條件,但人們根據天氣變化的規律,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人們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就可能不受或少受天氣條件的影響,從而保證人們的生理健康和情緒穩定。總之,人人需要健康,人人應該關心天氣的變化。

◎濕度對人體健康影響也較大,濕度過低容易引起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

氣候變化,身體也會做出反應
現在,氣候對健康的影響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對氣候變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氣壓控制下的氣候條件里,特別在冬季寒潮天氣里,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最多。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數相應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現象加重,所以到了初冬,心肌梗死發病者特別多。
關節炎病人對氣候的變化更加敏感。若病人關節的功能已遭到破壞,每當風雨到來之前,常常會出現疼痛。研究發現,關節疼痛的誘發并不是個別氣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氣象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氣壓和溫度的變化。如果氣壓低、溫差大,則多數病人的癥狀會加重。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也具有季節性復發的特征。潰瘍并發癥常因天氣驟變而誘發。病變部位雖在胃及十二指腸,但致病原因往往與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當大腦皮質和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因驟冷、雨淋、氣壓變化而失調時,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緊張性收縮及蠕動增強、局部血管痙攣、胃黏膜營養障礙,從而使潰瘍加重。
氣候變化與癌癥也有一定的關聯。英國研究人員在對大不列顛、瑞典和挪威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進行研究后發現,惡性腫瘤往往在較冷的氣候條件下發生更為頻繁。
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即氣候陰晴冷熱的變化,往往對人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每當秋高氣爽或風和日麗的時候,人們的精神往往樂觀通達、心情舒暢;當寒風陰雨、干燥悶熱的天氣,人們的心情就會變得煩躁易怒或抑郁低沉。這是因氣候的突然變化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變化又能影響人的精神狀態。
要減輕氣候對健康的影響,注意天氣預報是最簡便的方法。根據氣候變化來增減衣物,調整心態,才能降低氣候對自身健康的影響。

《黃帝內經》四時陰陽調和法則
在古人看來,春夏秋冬是與肝心肺腎這四個臟器相對應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要注意這一點。
春季與肝臟相對應,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所以春季養生宜順應陽氣自然升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
春天在飲食上,不要多吃酸的東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這時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鮮蔬菜、蘋果、梨、山藥等。
夏天的時候,天氣特別熱,氣血都到外面來了,體內的陽氣也都到外面來了,里面的陽氣不足,所以夏天容易會出現胸悶、氣短、多汗這樣的癥狀。所以夏天要注意養陽,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秋天是氣血往里走的季節,《黃帝內經》講肺主治氣,可以幫助你的氣血從外往里收。這時候要多吃梨,梨的金氣最重,秋氣也是最重,梨肉是白的,中醫講“白色入肺”。梨有潤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經,可以幫助人們的氣血從外面向里面走。
冬天的時候,大雪封山,氣血都到里面去了,這時正好是補養的好時節,冬天要注重補腎,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類的補腎食物。
但是,有人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逐漸熱了,為什么還要養陽?那不更熱了?秋冬季節天氣逐漸轉冷,為什么還要養陰?不就更冷了嗎?
道理在于,春夏的時節氣候由暖而漸熱,自然界溫熱了,會影響人體,人感到暑熱難耐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功能即大量消耗陽氣,來調低自身溫度抗暑熱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天熱汗出也會大量消耗陽氣,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為陰,但《黃帝內經》認為,汗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陽氣的參與。
秋冬的時節氣候轉冷而漸寒,自然界寒冷了,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時,一則人體的自身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功能大量調動陽氣,來調高自身溫度抵御嚴寒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則秋冬季節陽氣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煩熱,陰液易損。
所以說,春夏之時陽虛于內;秋冬之時陰虛于內。在養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天就是小四季,每日養陽看時辰
同四季一樣,一天當中,人體內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有同步的變化。清晨人體陽氣開始發生;中午時分陽氣升至頂點,呈現隆盛狀態;傍晚黃昏時分則陽氣漸趨于體內,陰氣開始增長;到了夜晚,體表陽氣已微,陰氣漸增,至夜半增至頂點,呈現隆盛之態。一年里面,陽氣的生、長、化、收、藏,有這么一個過程。在一天里,人也是這樣的,要跟著陽氣的變化進行做好“生、長、收、藏”四項工作。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黃帝內經》認為,早上是陽氣生發之際,陽氣是什么,是動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陽氣初生之際做好保養工作很重要。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吃早飯,多喝點兒粥、豆漿之類的流質食物,少吃餅干類的干食。
中午陽氣達到頂點,這個時候建議大家睡個午覺。這也是古人說的子午覺。所謂子午,是子時和午時,即半夜11點到1點,中午11點到1點。半夜11點到1點的時候,人的陽氣來復了,陽氣開始初生,并逐漸增強,一直到正午11點,陽氣最旺盛;一到午時,陰氣開始初生了,陰氣逐漸生長,一直到半夜的11點達到最盛。所以子時和午時,一個是陽氣初生的時候,一個是陰氣初生的時候,不論陰氣和陽氣,在初生的時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們保護它。
太陽西下時陽氣漸虛,汗孔也隨之閉密。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藏的時候,不要再擾動筋骨,不要受霧露的侵襲。到了深夜,陽氣降到最低點,體內出現一片陰霾之氣,這個時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為身體沒有動力來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還會影響睡眠。另外,晚上11點到1點的時間段內,如果你處在睡眠狀態的話,陽氣剛剛來復,它不會耗散掉;如果這時候你很好地睡覺了,高血脂、糖尿病發作概率就小。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時間活動規律,那么形體就會受邪氣的困擾而衰薄。
天人是相應的,自然界陰陽氣交變動具有規律性,那么人體就應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做好一天內調養工作,以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讓你終生受益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要訣
節氣,“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了節氣的詳細劃分,比如《靈樞》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冬至一葉蟄北方,立秋二玄委西南方,春分三倉門東方,立夏四陰洛東南方,招搖五中央,立冬六新洛西北,秋分七倉果西方,立春八天留東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這段話便很清楚地說明了如何根據節氣來養生。
事實上,按現代的養生理論來說,節氣養生也是極有依據的。因為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而人其實是和農作物一起生長的,所以養生完全可以隨著節氣走。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養生方法:
1 立春(2月3~5日)
立春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此時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太快地脫去棉服,應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怠思眠狀態。
飲食調養方面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選擇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進食。
2 雨水(2月18~20日)
雨水節氣著重強調“調養脾胃”。
飲食調節: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應少酸多甜,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春筍、山藥、藕等。
3 驚蟄(3月5~7日)
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調養。
(1)陰虛者: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飲食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等。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2)陽虛者:多形體白胖,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宜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及日光浴都是適合的鍛煉項目。
4 春分(3月20~21日)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此時人體血液和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飲食調養應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必佐以蔥、姜、酒等溫性調料,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5 清明(4月4~6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是高血壓的易發期。在調攝過程中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爭性的活動和負重性活動。飲食應定時定量,形體肥胖者,應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
6 谷雨(4月19~21日)
谷雨節氣以后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肋間神經痛在治療上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應辨證施治,使營衛調和而弊病得解。三叉神經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針灸對此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7 立夏(5月5~7日)
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清淡為主。
8 小滿(5月20~22日)
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絲瓜、黃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熱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魚類等。
9 芒種(6月5~7日)
芒種節氣里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

◎芒種節氣里,適當曬下太陽,有利身體健康。
10 夏至(6月21~22日)
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心靜自然涼”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11 小暑(7月6~8日)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功能的旺盛,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12 大暑(7月22~24日)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也是養生保健“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療時機,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等陽虛證。
13 立秋(8月7~9日)
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起居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著衣不宜太多。
14 處暑(8月22~24日)
處,去也。處暑時節,氣溫下降逐漸明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另外,要調整睡眠時間。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15 白露(9月7~9日)
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對于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凡是因過敏引發的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鮮、生冷炙燴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帶魚、螃蟹、蝦、黃花菜、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16 秋分(9月22~24日)
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收斂神氣。九九重陽登高觀景可使人心曠神怡,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17 寒露(10月8~9日)

◎寒露時節,宜多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金秋之時,燥氣當令”,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少食辛辣之品。
18 霜降(10月23~24日)
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為秋,在人體五臟中屬肺,根據《黃帝內經》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中應以平補為原則。
19 立冬(11月7~8日)
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起居調養強調“養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飲食調養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應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立冬后,要多吃些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20 小雪(11月22~23日)
小雪節氣前后,天氣時常陰冷晦暗,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郁癥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抑郁癥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郁癥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21 大雪(12月6~8日)
大雪節氣后,天氣越來越涼。雪后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所以要注意保暖。
22 冬至(12月21~23日)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靜神少慮,應勞而勿過,節欲保精,欲不可縱。
23 小寒(1月5~7日)
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冬令進補應以溫補為宜。
24 大寒(1月20~21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