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作者名: 宋敬東本章字數: 3989字更新時間: 2020-09-30 12:33:13
第四節 健康如陽,永不“提心吊膽”——常見膽系病中醫自愈妙法
膽結石患者自我調理法
膽囊內膽固醇或膽紅素結晶形成的一粒粒小團塊就是膽結石,這主要是因為人體內膽固醇和血脂過高造成的。膽結石平時可能無明顯癥狀,但當結石異位或嵌頓在膽管時開始發作,主要于晚餐后膽絞痛、脹痛,一般在中上腹或右上腹,向右肩放射,并伴有惡心嘔吐、發熱、黃疸等癥狀。
“膽絞痛,要人命”,這是對膽結石發作起來的痛苦的最佳寫照。膽結石發作的時候會非常的疼,可以用死去活來形容,家屬卻又只能在旁邊眼看著遭罪,沒有任何的辦法。因為膽囊是一個腔體,它會開口到消化道當中。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刺激來緩解發作時候的疼痛的,甚至可以促進排石的功能。
在選擇方法排石之前,最好能確定膽囊的結石大概有多大。如果結石的直徑在半個厘米以上,就要注意了。因為膽總管的內徑差不多半厘米,如果超過這個長度,膽結石過大,就會導致結石卡在膽中管上。這樣的后果更加麻煩,所以一定要先檢查,確定結石的大小,再決定用什么方法。
一般來講,在人體的足部反射區做按摩刺激的動作是有助于排石的。先重點做腦垂體的反射區,再按揉脾的反射區,然后是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的反射區,最后是肝膽的反射區。這樣的按摩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只是一般的按摩刺激,每天進行20分鐘的按摩還是很有好處的。
稍微特殊的是,采用可以利排石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中藥中的金錢草,這是一味能夠促進排石的藥物,所以要盡量發揮藥物的優勢。先用金錢草泡水喝,這樣就相當于在喝排石藥。另一方面是將金錢草搗碎,制成糊狀,直接貼敷在足底的膽反射區上,這樣排石的效果就會直接傳達到膽囊,幫助膽囊排石。
對于膽結石可能到醫院會是采取手術的方法,有一些人也獲益了。但是手術也是在治標,并且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痛苦和成本。因此,關鍵還是要將膽的功能激活,這樣膽汁正常分泌,也不會出現淤積。就好像一根排水的管子,定時地敲打一下,讓管子四壁產生的垃圾物質隨著流動的液體被帶走。保護膽囊也是一個道理。
在平時要多注意飲食的保護,尤其是早晨要吃早餐。然后每天晚上都用溫熱的水泡腳,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激活足底的反射區,即便是還沒按揉也會產生效果。然后多敲一敲膽經,敲膽經是一個養生的好方法,能夠使全身其他的經絡受到振奮,使疾病不容易侵犯。而敲膽經最直接的作用就包括了增強膽的功能,讓膽囊里的氣血通暢,這樣就不可能產生瘀阻的現象,結石也就無從發生了。
在耳朵上貼王不留行子,給予一個持續的刺激。這都是幫助膽囊排石的好方法。但是切記結石的直徑太大的話就不適宜以上的這些方法,一定要到醫院就診。作為平時的預防,反射區刺激等方法,就完全可以勝任了。

◎每天晚上都用溫熱的水泡腳,再依次對足部的腦垂體、脾、淋巴、肝膽的反射區進行20分鐘的按摩,可有效促進氣血運行,幫助膽囊排石。
驅除膽道蛔蟲,讓人不再鉆心痛
蛔蟲進入膽總管、肝內膽管和膽囊引起急腹癥統稱為膽道蛔蟲病,祖國醫學稱之為“厥”或“蛔厥”。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最為常見的蟲體之一,它雖然通常作祟于人的腸腔,但它還有一個癖性,就是嗜好鉆孔,且喜堿惡酸。當蛔蟲在其寄生的環境發生改變,如過饑、受寒、高熱、腹瀉、驅蛔藥使用不當時,它就會趁膽總管及括約肌由于炎癥、結石等功能失常處于松弛之時而“逆流而上”,鉆入人體的膽道。這時就會引起發作性的上腹劇烈絞痛,并成為外科中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膽道蛔蟲病之所以稱之為急腹癥,一是因為它來勢急驟,患者往往在毫無預感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上腹“鉆頂”樣疼痛;二是疼痛劇烈,甚如錐刺刀絞,病人常抱腹屈膝,俯臥床上,輾轉不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腹痛后不久,病人常會出現惡心、嘔吐,嚴重者甚至可吐出膽汁及蛔蟲。另外,這種腹痛常是時作時休,雖然劇痛時難以忍受,但間歇期間患者又靜如常人。經查時,腹部平軟,壓痛輕微。
《黃帝內經》中說:“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這告訴我們,治蟲之道關鍵是要“嘔”。當然,預防才是解決膽道蛔蟲病的最有效方法。在農村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飯前、便后勤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燙干凈,生熟食物應分開刀切。對已受到蛔蟲感染的人,應及時進行驅蟲治療,治療中驅蟲藥物劑量與服法應遵醫囑,以避免由于用藥不當而引起的副作用。對于早期患者,首先應通過飲食進行調治,宜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多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以及酸辣之食品,如米醋、胡椒、梅子等;忌食生冷瓜果及生蔬菜。

◎為預防膽道蛔蟲病,一定要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勤洗手。
治療膽道蛔蟲病的常見方劑

養生錦囊
右上腹隱隱作痛,可能是膽囊炎作祟
生活中有些人會偶爾感覺右上腹隱隱作痛,就懷疑是肝出了問題。于是去醫院花了上百元做乙肝五項、肝功能、肝超檢查,結果卻顯示他的肝沒有任何問題。回到家之后,他的疼痛還是沒有任何好轉,有的甚至更加厲害。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情況,大多數是因為得了膽囊炎,卻誤認為是肝有問題。下面我們就來撥開膽囊炎的重重迷霧,讓這些患者不再迷茫。
據《黃帝內經》記載:“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什么是“食亦”呢?其實就是吃得多而身體消瘦。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胃病,也有可能是膽囊炎。膽囊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它為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與膽石癥常常共同存在。膽囊炎患者應該注意飲食,食物以清淡為宜,少食油膩和燒烤食物。保持大便暢通。多走動,多運動。并且要做到心胸寬闊,心情舒暢。如果能按照以上要求去做,并進行適當的飲食治療,對膽囊炎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接下來,為大家推薦一些治療膽囊炎的營養飲食方案:
1 適量補充維生素A
我們知道,維生素A能保持膽囊上皮細胞組織的健全,防止細胞脫落。含維生素A的食品很多,如西紅柿、胡蘿卜、玉米、魚肝油等。特別是胡蘿卜,既能利膽又能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既能利膽又能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2 掌握合理的飲食原則
(1)急性膽囊炎:疼痛發作時當禁食,靜脈輸液維持營養。疼痛減輕時給低脂、低膽固醇、高糖流食。
(2)慢性膽囊炎:應選用低脂、低膽固醇半流食。全日脂肪限量在20~30克,并將脂肪分散在各餐中,不可集中于一餐。食物以燉、燴、蒸、煮為主,忌用油煎、油炸食物。
2 務必要控制高脂肪飲食
一般來說,膽道疾病的發作常發生在飽餐(尤其是油膩食物)之后的晚上或清晨,這是因為消化脂肪需要大量的膽汁,而患本病者由于膽囊的炎癥及膽結石的存在,在膽囊急速收縮時會產生疼痛,如果遇到結石梗阻,則絞痛更為劇烈,并伴有惡心、嘔吐。慢性膽囊炎患者在過食脂肪后,會出現隱痛,并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如噯氣、腹脹、厭食油膩等癥。因此,患本病者每日脂肪量應限制在40~50克,應嚴格禁食肥肉、豬油、黃油、奶油等,最好用植物油。
除此之外,膽囊炎患者也可以用民間的拔罐療法來療養,這是一種天然的治療方法,無毒副作用。
【取穴】膽俞
【手法】先在膽俞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鐘。起罐后,用拇指在膽俞上用力按摩15分鐘。
【療程】每天1次,6次為1個療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膽囊炎發作時,宜禁吃固體食物數天,僅喝蒸餾水或礦泉水。接著再喝果汁3天,可喝梨子汁、甜菜根汁、蘋果汁等。然后才開始恢復固體食物,用生甜菜切碎加2湯匙橄欖油、新鮮檸檬汁、新鮮的蘋果醬食用,這個飲食計劃對患者很有幫助。

◎對膽俞穴進行拔罐后,宜用拇指對其再按摩15分鐘,鞏固療效。
養生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