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的智慧
- 文德
- 2449字
- 2020-09-27 14:43:11
序 王陽明心學的影響
心學的流傳
在明朝的歷史中,王陽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陽明自幼習文,精讀史書,11歲便能作詩;12歲時立志要“讀書做圣人”,而不是讀書登第做狀元;15歲,獨自出塞練習射箭、騎馬,并且考察軍事;17歲,在結婚之夜不見了蹤影;28歲舉進士;34歲因仗義抗旨,惹怒了宦官劉瑾被關進牢獄,隨后發配到貴州龍場做驛丞,卻在此荒僻之地悟出了圣人之道;三年之后,調往江西廬陵任知縣。此后,他一介書生卻身歷疆場指揮作戰,屢戰屢勝。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被封新建伯。期間,還平定皇室內部的叛亂,活捉軍事政變的主謀——寧王朱宸濠。
除了建立事功之外,王陽明還精通儒釋道三家之說,最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把中國古代的哲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廣收門徒,傳道講學,其影響深遠而廣泛,不僅被后世人稱為達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人,還被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推崇。如,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擊敗俄國海軍后亮出一個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陽明”就是王陽明。后世研究王陽明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心學。
王陽明被世人稱為“百世之師”,心學主張包含了哲學、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學術思想精深,內容極其豐富。
在明代學界,王陽明的心學掀起了洶涌大波,成為波瀾壯闊的主流思想之一?!褒垐鑫虻馈笔峭蹶柮餍膶W的起點,這為心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之后心學構建起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心學在繼承了孔孟學派的“良知”“盡心”以及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先驗范疇的“理”為本體學說。
從思想史的發展軌跡看,心學可以說是儒學的自我革新,也是儒學的最后一個高峰。在世界觀上,王陽明堅持“理”主宰主體“心”的理念論,建立起了以“心”為本,以“心即理”為第一原理的心性主體論。他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與行不僅是一種言說,而且應是言說的當下行為現身。心學對良知所做的先驗道德本體的構想,發展了孔孟的學說。王陽明說:“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第一義”,致了“良知”便是“盡心知性”,就成了圣人。此外,王陽明提倡圣凡平等觀,認為圣人與凡人一樣,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并能做到的,只是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良知。因此,在他看來,圣人和凡人只有一點差別,在于能不能發現自己內心的良知。
心學的流傳使得很多人都遠道來求學。因此有人說:“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傳者不復載。”王學流傳后世主要是泰州和龍溪兩個學派。泰州指的是王銀(后改名王艮)及其學派,龍溪指的是王畿及其學派。
王艮是心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的思想以陽明心學為源,卻又不囿于此。他的學識博大淵深、包涵很廣,在哲學、倫理、社會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豐富翔實的論述,構成了泰州學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王艮的“百姓日用是學”“百姓日用之道”,是他思想的閃光點和泰州學派思想的主旨。他把“天理”稱作“天然自有之理”,事實上是等于“認欲為理”,把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質欲望看作是“天理”的一部分。王艮把“天然自有之理”稱作“天理良知”。他所提倡的“格物說”,構成他講學傳道的思想基礎。王艮說道,“身是本,天下國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王艮的這些話,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
獨領一代思想的領袖風騷、占中國哲學史一席之地的王艮和他所創建的泰州學派,從形成就受到人們的許多好評。黃宗羲曾在他的巨著《明儒學案》中說道:“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泰州以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龍蛇……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后不見有來者。”從中可以看到黃宗羲對王艮的肯定。
王龍溪是明朝中晚期心學的代表人物,對心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且對日本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龍溪學派進一步吸納了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法與成果?!澳睢笔峭觚埾枷胫刑貏e重要的觀念,一念功夫不僅在他的思想系統內統合了用力于良知心體的先天正心功夫和用力于經驗意識的后天誠意功夫,而且也讓王陽明以誠意為中心的致良知功夫論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王龍溪比較關切的是王陽明對于無之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對于佛教的人生境界的吸收和融合也比王陽明徹底,這是龍溪所做的最有價值的學說。此外,龍溪對于王陽明的良知說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王陽明以知是知非論良知的基礎上,他提出“四無”的主張,以無為宗,注重心體之悟。針對天泉證道,龍溪與錢德洪的思想產生分歧,龍溪用“先天正心之學”和“后天誠意之學”概括和闡發了自己與錢德洪的思想重點。在此后的講學活動中,王龍溪逐漸地吸收各學派的精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后作《錢緒山行狀》《天泉證道紀》等文章。
羅念庵是王門后學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從羅念庵的思想主旨來看,可歸為王門“歸寂派”。羅念庵歸寂主靜之學,以良知返歸寂體的過程為格物致知,就是認為良知必須經過實地鍛煉而獲得。羅念庵主靜的思想,并不是要做世界的隱者,他的主靜只是求良知本體的功夫,他獲得靜明之本體是要以之應世。他一生躬行實踐無欲主靜功夫,重新闡釋了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而備受中晚明時期學者的青睞,被稱為得陽明正傳,補救心學之弊的功臣。他曾說:“儒者之學在經世,而無欲為本。夫唯無欲,然后用之經世者,智精而力巨?!?/p>
羅念庵學術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是羅念庵思想的基礎,龍溪學派和泰州學派也提供了一些見解。總的看來,羅念庵在心學的基礎上還是有很大的突破,“歸寂”的學說對心學也起了補充和完善的作用。
從心學的流傳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儒學的最后一個高峰也曾是那么的輝煌。王陽明開創了儒學新天地,不愧為一代“心學”宗師。他的弟子們承蒙師傳,不斷地鉆研思考,創立了獨一無二的門派,為心學的發展和流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心學也沒有被歷史淹沒,它存在于現代的生活中,對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的生活還有著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