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的智慧
- 文德
- 2161字
- 2020-09-27 14:43:11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王陽明的心學,被世人稱為“救世之學”。自心學確立后,王陽明開始到處講學,廣收弟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說,為朝廷作出貢獻,能給人民帶來希望。
心學自明朝時期流傳以來,備受人們推崇,它像一把巨大的神斧,將束縛著人們內心思想的封建僵化理念劈裂開來,撼動了封建觀念的地位。心學在精神上支持勞苦大眾,它反對封建社會的剝削和壓迫,給人民以希望。王陽明在講學中曾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滿街都是圣人”。王陽明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心學的教育下,人民都亢奮起來。心學就像是寒冬里的暖爐,像是炎夏里的清風,給多災多難的人民帶來了福音,它讓普通大眾認識到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看到了自身的潛能和力量。心學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為當時政治、經濟、學術以及思想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心學對明朝政治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那個時期,王陽明的很多弟子都能為民考慮,希望朝廷能以人為本,注重百姓的喜悲。一些弟子還在直接參政中運用心學思想,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他的弟子祝世祿,在保寧縣任知縣,曾創建了一個很大的書院,叫作環古書院。祝世祿經常請思想進步的東林黨人來講學,并且公開宣告,對于“官府長短”和“朝廷得失”,百姓都可以議論評判。欣賞心學的官員們對于道德淪喪、官場腐敗的現狀,都敢于直言,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見解。逐漸地,學習心學的人很多都開始關心政治,建議朝廷變革,這股強大的力量使皇帝開始畏懼起來。王陽明曾在講學中教育人們要“知行合一”“致良知”,通過自己的良知和行動去拯救國家,解救百姓。王陽明的學說,為當時腐敗的明朝朝廷,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思想,促使一批官員開始體察民情,著力政務,人民苦難的生活也因此得到緩解。到了明朝后期,社會政治已經混亂不堪,心學學派里也出現了不少高談闊論的人,他們不踐行“知行合一”。由此也引起了士林人士的抨擊。
心學對明朝學術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在當時明朝的封建制度下,學術界并沒有多少自由,文人學子的思想全都被束縛在條條框框中。心學的出現無疑是學術界的壯舉,它跳出了宋儒的框架,開辟了一代新的學風,講說了明朝最真實的現狀。很多欣賞心學的作家們也受到了啟發,不再畏縮在教條中寫作,而是將自己的真實感受痛快地表達出來。比如寫《牡丹亭》而出名的湯顯祖,他的性格狂蕩不羈,追求個性自由,鄙視功名利祿;還有號稱“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傲視封建禮教,敢于直言;更有以寫“三言”聞名的馮夢龍,他不懼封建禮教的威懾,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全都傾瀉出來。這些名人們在受到心學的影響后,開始描寫現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實的筆觸記錄下來,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們作品中的人物也由達官貴人、才子佳人、孝子賢孫和英雄豪杰轉變到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販、農民。正是由于心學對文人墨客的影響,才促使他們改變寫作風格,我們現在才能閱讀到那些記錄當時生動活潑趣事的文字。
陽明學派的這股清涼之風不僅在明代風靡一時,而且席卷整個清朝,直到現在,心學還多多少少影響著社會的進步。清朝初期,心學廣為傳播,受到人們的推崇,但這與統治者的治理思想格格不入。為了防止心學對人們的影響,導致社會的動蕩,統治者禁止人民學習心學,將其冷凍起來,防止心學的流傳。為了穩定人心,清朝政府又將程朱理學進行了修飾,重新提倡,使之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思想。到了清朝末年,國勢衰弱,朝廷腐敗,帝國主義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從此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國家的衰落使許多文人墨客都變得消沉起來,中國從此不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開始落后于西方。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進行了反思,將心學這個強有力的武器重新拿起,開始改造社會。
康有為也對王陽明的學說很感興趣,認為心學很切合當時的社會狀況,“致良知”“人人可以為堯舜”“各個心中有仲尼”這些思想與當時西方先進民主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心學提倡政治平等,重視自然科學,這些先進思想對于拯救中國社會是很有幫助的。康有為廣泛地將心學學說運用于宣傳之中,推崇心學的“致良知”,將王陽明說的“不忍”作為維新運動刊物的名字。維新運動的另一個精英梁啟超也很贊賞心學,他在革新運動的過程中多次宣揚心學,推薦人們學習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后來他經過研究后還寫了《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這本書,鼓勵人們要行動起來。雖然維新運動最終失敗了,但是這次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心學是真正的有用之學。
在維新變法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想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國。新政權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持,因此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從心學中尋找可運用的革命理論。孫中山在接受歐美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批判地繼承。他在心學“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礎上,領悟出了“知難行易”的思想。因此在革命過程中,孫中山宣揚“先要知,要找到一條最適合中國人走的路,再去行”。他還鼓勵革命同志要將理論運用于實際,推動革命的進程。雖然資產階級革命最終也失敗了,但是很多仁人志士并沒有停止對真理的探索和研究,無數英雄還是大義凜然、義無反顧地奔向戰場。最終,中國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道路,迎來了新的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心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直到今天,心學也還是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