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獨有的特征
每個人都有希望,都有恐懼等情感。人類通過文學、藝術甚至戰爭表達個人情感。但是,無論是遠古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社會整體利益都被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在戰爭或饑荒期間,生存是首要問題。
在中世紀早期,人們被嚴格的社會制度所約束。違反律法的人要受到極其嚴厲的刑罰;農民整日在土地上耕作。在14世紀初,歐洲爆發了一系列的大瘟疫,人口急劇減少,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作為個體的農民們開始為自己爭取較好的待遇。

⊙⊙人群中的面孔
英國倫敦某體育館外,球迷們在熱烈期盼著一場足球賽。人們在人群中的行為和獨處時不同,他們會通過穿相同的服裝和唱相同的歌曲來表現自己屬于這個群體。
伴隨著封建制的解體,個人主義的新時期開始了,這是一個創造性活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個人不再僅僅是貴族領主和宗教制度的從屬,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創作歌頌人本身。在1790年左右,個人爭取權利的斗爭第一次取得勝利。心理學這一科學新分支在1880年左右建立,以弗洛伊德和榮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開始探討人類思想的奧秘,研究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


⊙⊙文藝復興天才
萊昂納多·達·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此時已是歐洲中世紀的尾聲。他所生活的時代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階段,學術、藝術和發明不再局限于宗教領域,人們的創造能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釋放。達·芬奇的一生展現了人類個體生命的巨大潛力,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此外,他還是杰出的劇作者、建筑師、工程師、雕塑家、生物學家、數學家和發明家。
反叛還是順從?
1930年左右的政治體系,例如法西斯主義曾經試圖摧毀個人主義。然而,個人主義在1960年左右成為一股強勁的力量。波普藝術、流行音樂、電影以及大眾對社會的新態度為個體的特立獨行創造了整體氛圍。
然而,個人主義也導致了自私和貪婪。1980年左右許多政治家鼓勵人們創造財富,對弱勢群體則不予照顧,甚至有人宣稱從來沒有社會這回事。
個人主義在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觀念和中國、印度以及日本等國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日本人尤其服從社會傳統。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頻繁,經濟日趨國際化和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逐漸融合,許多東西方傳統都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