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不”強調你的想法
實踐發現,人們越是否定什么,被否定的事物就越突出。比如,我們小時候在學騎自行車時,之所以像被操縱一樣撞向旁人,也正是出于這個道理。因為我們滿腦子想著不要撞到人、不要撞到人、不要撞到人,結果反而真的撞到人。還比如,如果媽媽對小孩說,“不要靠著椅子”,媽媽同時就把“靠著椅子”這個想法植入到了小孩的腦子里,孩子很容易想象出靠著椅子的形象。因此,每次只要媽媽提醒小孩不要靠近椅子,反而加強了靠著椅子這一形象,最后只要孩子一看到椅子,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靠著椅子的形象。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成年人。不論是專業的運動員,還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不是想著要達到什么目標,而是想著要避免什么障礙,那么你越是這么想,就越有可能碰上那些障礙。
所以心理學提醒我們,少用“不”來強調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試著告訴孩子不要做他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告訴孩子你想讓他做什么事情,然后觀察這兩者導致的迥然相異的結果。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成年人。這是因為行動和思想一樣,都是一種運動能量,而且能量一旦啟動,就很難停下來。你不能停止你所做的,也不能不去做什么或想什么,你能做的只是把已經啟動的能量轉換成其他的形式。
因此,與其讓別人不做什么,從而把你所否定的事物植入別人的腦海,還不如直接告訴別人你想讓他做什么,反而更容易達到目標,而且還能使你的表達顯得更具建設性和積極性。但是,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一般而言,我們應該以積極肯定而不是以消極否定的語句來談論事情,包括談論我們自己!你可以告訴自己不要難過,你也可以告訴自己一定要高興,這兩個不同的語句所產生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曾有一個離婚半年多的人很消沉,但是,當他把自己看成一個單身漢而不是離婚者時,他的人生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生活也順暢了起來。
包含“不”這個否定詞的建議在出人意料的時候提出來效果最驚人。因為當你在說你自己要做或不做某事時,也間接指涉了其他人。比如,某一政黨說,“我黨派并不仇外”,那就等于在暗示其他黨派有仇外的傾向。雖然政客并沒有這樣明說,但他的心理是這樣想的,因為如果不是他們的黨仇外,那就必定有其他的黨派仇外。所以,有時公開指責某件事或者突然表示拒絕,是一個影射別人的聰明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