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親情,生活的第一根支柱

親情,通常是支撐生活的第一根支柱。一個人最早建立的關系,是與媽媽的關系,因為生命是在媽媽的身體中孕育,并依賴媽媽的乳汁哺育,所以,母嬰關系是一切關系的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然后進入與父母的親子關系中,與兄弟姐妹的關系中,以及與爺爺奶奶、姑姑、姨媽、舅舅等一系列關系中……這些關系的總和,叫作親情。

在所有親情關系中,母嬰關系至關重要。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說:“一個寶寶是無法單獨存在的,本質上,寶寶是某種關系的一部分,需要媽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持續在場。”完善、持續的母嬰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母嬰關系變得脆弱,甚至被扯斷,嬰兒的成長將異常艱辛。

我過去認為,嬰兒是沒有記憶的,嬰兒時期的一切遭遇都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意識到嬰兒時期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深刻的。在我9個月大時,食道癌無情地奪走了媽媽的生命,扯斷了我與媽媽的關系。雖然我并不記得那時的具體場景,但在潛意識深處卻感受到了無邊的恐懼,并且,一直影響到了我日后的性格。我曾總結過自己性格的幾個缺陷:

1.急躁易怒,心中總有一股怒氣,一點就著。

2.有強烈的控制欲。只有自己能掌控一件事情時,才會感覺安全、踏實,否則就會焦慮、失眠。

3.膽小,內心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恐懼。具體表現就是害怕坐飛機,尤其是當飛機遇到氣流顛簸時,能嚇得不停流汗。

4.很可能有分離焦慮癥。害怕女兒離開身邊,擔心妻子的安全,倘若不能及時掌握她們的消息,就坐臥不安,腦海中常出現災難性思維,想象她們會遇到不測。

經過很多年的觀察和分析,我發現,自己急躁易怒的性格,正是來自于母嬰關系被扯斷后,所產生的強烈憤怒。作為嗷嗷待哺的嬰兒,我本來應該有媽媽陪在身邊,給予我無微不至的呵護,喂養給我乳汁,在我害怕時撫摸我、疼愛我。對于嬰兒的我來說,媽媽就是我的生命線,但突然之間,媽媽離開,生命線被掐斷,我被無情地拋棄,內心自然會感到憤怒。由于這些憤怒隱藏在潛意識深處,沒有經過處理和釋放,便以急躁易怒的性格保留了下來。

其次,媽媽去世,我縱使再憤怒,也不能讓她回來,這又讓我陷入無邊的恐懼,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在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驅使下,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必須自強,而這種自強則表現為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我對坐飛機的恐懼,很可能也與此有關,坐飛機意味著要把一切都交給別人,而這種無法掌控的局面,就會令我抓狂。

最后,由于媽媽的離開,讓我在長大后特別重視親情,而“特別重視”也意味著特別害怕失去。這種怕深入骨髓,以至于經常產生災難性思維,患上了分離焦慮癥。

我的這種種心理,在一幅油畫中得到了極大共鳴。那是畫家冷軍的作品,名字叫《襁褓》,當我看到那幅畫時,渾身的每個毛孔都像被炸裂一般,震撼、悲傷又恐懼。畫布上有一只被踩扁的爛鐵桶,銹跡斑斑,滿布猙獰的裂口,桶身用兩根鐵絲交叉捆綁起來,上面還擱著幾個奶嘴。也只有這幾個奶嘴,可以證明這冰冷的桶里曾睡過一個嬰兒。

這樣的襁褓毫無溫度,也毫無生氣,而我幼年時的生存環境,和這鐵桶沒什么兩樣。沒有輕聲細語的安撫,我的哭號得不到任何回應;沒有溫暖軟綿的懷抱,只有稚嫩的肉身暴露在寒風中,不斷與堅硬冰冷的環境摩擦、碰撞。我在成年后,總是反復做一個夢,夢里我渾身冰冷,尤其是腳,就像浸在冰水里一樣,每次從夢里驚醒,我的身體都是蜷曲著的。后來聽姐姐們提起,我在嬰兒時期曾經凍傷過雙腳,那時候父親不得不用棉花把我的腳裹起來,很長時間才康復。大概是那種感受太深刻了,心中留下的傷疤一直疼到了今天。還有,當我冥想時,時常感到一陣陣不可名狀的驚恐,像電流一樣,從心中涌出,并傳遍全身。

AAA1

“襁褓”是一個重要的象征,是母嬰關系具象化的體現,也是嬰兒與世界最初的連接。在破爛漏風的襁褓中,嬰兒的身體得不到呵護,求助的哭泣無人問津,他們在試圖與世界連接時,感受到的是冰冷和生硬,這會讓他們內心充滿無邊的恐懼,就比如我的童年。

而完好舒適的襁褓,是用潔凈、溫情和愛編織而成。嬰兒被包裹其中,耳朵聽著親切的話語,身體感受著溫暖的觸碰,喝著帶有母親溫度的乳汁,自己的一哭一笑都能得到呼應。在與世界的聯通中,他們感受的是光明、安全和快樂,就比如我女兒的童年。

不同的襁褓,會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在不舒適的襁褓中,孩子的內心得不到舒展,長大后很容易陷入焦慮與惶恐。我就是個鮮明的例子,我心中難以擺脫的憂懼,成年后微微駝背的習慣,無論蓋著多厚的被子依然會被“凍”醒……所有這些,都是幼時襁褓留下的后遺癥,那是種文字不足以表述的痛,在這樣的襁褓中,濃黑的恐懼成了我生命的底色。

與我相反,女兒的性格直率、活潑陽光,這一點,從她親手繪制的這幅油畫中可以看出。

如一束陽光照耀著海面,又像是寶石發出的光芒,在女兒的畫中,我體會到了斑斕夢幻,明快有力,以及無限的可能性。我將這幅畫取名為《生命的本色》,這是我從小所不具備的色彩,也是我幾十年來不懈努力,想要看到的顏色,而或許,女兒從一出生就擁有了。

生命的本色配圖

我無法完全體會她心目中的童年是什么樣子,但是,她的一件雕塑作品或許能透露出答案,這件作品的名字就叫《童年》。

童年修邊

整個作品的色調清新亮麗,像小孩子手中捧著的棉花糖,又像是少女最愛的馬卡龍,洋溢著幸福和甜蜜。可愛的小動物閑適地在里面休息,滿是濃濃的童趣。這是一個沒有大門與圍墻卻又無比安全的樂園,很多人說,看完后身心愉悅,感覺得到了治愈。

孩子的童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出生到1歲前,都處于母嬰關系中。我們雖然并不記得一歲前的情景,但那些感受卻早已駐扎在潛意識的深處,塑造出了我們的性格。我們90%的感受、想法和行為方式,都來自母嬰關系。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母嬰關系決定人的一生。

隨著嬰兒逐漸長大,從母嬰關系過渡到了親子關系。1歲到6歲期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被稱為親子關系。在親子關系中,孩子與世界的連接更加豐富,父親也參與其中,成為孩子感受世界的重要通道。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經常與孩子互動,跟他們說話、嬉戲,將親情這條關系建立得更牢靠,冷漠或緊張的親子關系,都將不利于孩子成長。

我曾在新聞中看到了一位3歲男孩,他一直不能開口說話,這讓家里人疑惑又擔憂。后來因為一次意外墜樓,他在醫院里躺了4個月才得以康復,但讓人們意外的是,出院時他竟然也能開口說話了。原來,男孩在病房里的每一天,醫生護士都會和男孩說話,而在此之前,他的父母總是忙于工作,很少與孩子交流。語言構成了強有力的關系,讓孩子感知到了外部的世界,也找到了自己語言的能力。

事實上,不僅是孩子,包括成年人在內,每個人都是在關系中獲取能量的。遇到麻煩時,我們會向父母或朋友征求建議;痛苦時,我們去找知心好友哭泣或傾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說:“親子關系產生的聯結,以及在互動中交換的信息和能量,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而以我的親身體會來說,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僅能塑造孩子的大腦,還能打破父母固化的思維模式,讓父母與孩子實現共同成長。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人與人的互動,能夠讓大腦內的神經元實現聯結,而其中,直接且真誠的互動,起到的聯結效果最好,這樣的關系被稱為“整合的關系”。因為“整合的關系”,我們的大腦能變得更完善,思維更開闊,情感上會更富有同情心。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能擁有“整合的關系”,很容易培養出開朗、百折不撓的性格,成年后也能盡情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與之相反,如果孩子沒有體會過“整合的關系”,性格很可能是壓抑且別扭的,他們看不見別人,別人也看不見他們,即使長大成人,依然學不會如何與他人相處。但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孩子的父母。在親子關系階段,父母與孩子是否能建立起“整合的關系”,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每個人都存在于一張人際關系網中,而這張網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張能量網。牢固的關系能夠給予我們穩定強大的能量,而若即若離的關系則會讓能量不濟,生活變得黯淡無光。

我曾聽過一則真實的案例,一位患了重度抑郁癥的女孩,在提起自己對父母的感受時,用了一個有些奇怪的比喻:“一根羽毛。”

這個回答出人意料,仔細想來,卻又無比真實。從她記事起,她的父母就都是工作狂,愿意一擲千金給她買來最好的玩具,卻不愿意停下腳步和她說話。在她的心中,父母確實就像一根羽毛,飄浮不定,一會兒出現在眼前,一會兒又飄去遠方。她沒有從親子關系中獲得足夠的能量,因而長大后才會抑郁難解,喪失了青春本該擁有的活力與光彩。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父母如果無視孩子,孩子會感到無助,而如果父母偏心,那么這種傾斜的愛會讓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中醫羅大倫博士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原本好好的,突然之間卻不會說話了,直到上了小學依然不見改觀,家里人帶著她到處求醫,卻都沒有效果,就連心理醫生也束手無策。

直到家人帶著她找到羅博士,羅博士詳細詢問了女孩的家庭情況后,才明白了問題所在。

女孩的家在農村,家里一共有三個孩子,她是家里的老大,老二也是一個女孩,老三是一個兒子。這個女孩初次犯病的時間,恰巧就是在弟弟出生之后。羅大倫博士見過很多類似的家庭,父母執著地想要生出男孩,而女兒們則像是不怎么成功的試驗品。這個女孩的情況便是如此,看到父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弟弟身上,女孩備感冷落,她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于是總會搶著說話,可她一說話,就會招來父母的訓斥:“你閉嘴!趕快到一邊兒去!”

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責罵后,女孩真的閉上嘴了。可她閉嘴后,家人反倒害怕起來,帶著她求醫問藥。她發現,這竟然成為自己博得父母關愛的方式,于是,身體開始呼應心靈,真的患上了不能說話的病。

智慧的父母,會以愛為圓心,以公平為半徑,對每個孩子不偏不倚地畫出一個圓,讓每個孩子都能沐浴在同樣的關愛中。而偏心眼的父母,對于孩子則會有親疏之分,他們畫不出完滿的圓,因此也就不會擁有安寧的家。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內心的失落與嫉妒。《圣經》中的該隱和亞伯本是親兄弟,但因為亞伯總被偏愛,該隱備受冷落,以至于該隱惱羞成怒,殺死了弟弟亞伯。類似的橋段更是廣泛出現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左傳》中的“鄭伯克段于鄢”便是因為母親偏愛弟弟、厭惡哥哥所引發出的奪位之戰。這些年的電視劇里,這樣的形象就更多了,《歡樂頌》里的樊勝美,《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安家》里的房似錦,她們都有一個偏心眼的媽,也都是不被偏愛的那一個,而被偏愛的另一個總是懦弱無能。人們之所以會對這些虛構出的人物感同身受、為之氣憤不平,是因為在不虛構的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人的童年就浸泡在傾斜之愛的苦楚中。

孩子與父母,需要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父母要看得見孩子的需求,并且充分呼應孩子。然而,這并不代表我們要對孩子有求必應,放棄對孩子的管教,最難的便在于其中尺度。美國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說過的三句話,對我的幫助很大:

1.不含敵意的堅決。

2.不帶誘惑的深情。

3.恰如其分的挫折。

所謂不含敵意的堅決,就是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不表現出生氣或憤怒的情緒,而是能以溫和的態度,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堅定與不容置疑。

記得女兒上小學時,看到班里很多同學都拿著蘋果手機,她很羨慕,一天放學后她問我:“我能不能也有一個那樣的手機?”面對她的請求,我本能地冒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同意給她買一個;或者立刻拒絕。但隨即,我打消了心中的念頭,對女兒說:“孩子,這件事情很重要,你讓爸爸想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回答你,好嗎?”買,還是不買,我真的想了很久,最后認為她還小,手機對她弊大于利。

第二天早上,我溫和而鄭重地對女兒說:“孩子,爸爸想了很久,覺得現在給你買手機還太早,等你稍大一點再說。”我原以為女兒會不高興,誰知她愉快地回答:“好吧,我懂了。”對于她的反應,我當時是有點意外的,為什么我拒絕了她,她卻一點也不生氣呢?后來我明白了,我那時的拒絕是種“不含敵意的堅決”。

我沒有當即拒絕她的請求,而是認認真真地想了一個晚上,由此她知道我并沒有敷衍她,而是對她的請求十分重視。這樣的拒絕便是不含敵意、不帶情緒的,而且,還能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深深的愛意,所以孩子才會欣然接受。很多時候,一個人想獲得一件東西,并不是真的要獲得這個東西,而是想通過這個東西證明對方是不是愛她。

這件事對我而言,是個寶貴的經驗,自此我意識到,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堅決,不是真正的堅決,而是魯莽和固執,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之后,每次我都會仔細思索后,才會決定是否要拒絕孩子,因為她說得不一定錯,而我說得也不一定對,流經內心而給出的拒絕,總好過條件反射地說“不”。

不含誘惑的深情,是指不以物質和情感等為誘餌,去誘惑孩子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比如父母對孩子說出“兒子,如果你考試拿了第一名,爸爸就給你買手機”時,就是在拋出物質誘餌,借此誘惑孩子,類似的還有“如果你如何如何,我就不愛你了”,這是在以情感為誘餌,誘惑孩子順應父母的要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父母試圖像捏一塊泥巴一樣塑造孩子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那樣的話,父母就要為結果負責,沒有任何父母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對此我深表贊同,父母不該做工匠,而是應該做太陽,只需要給孩子提供愛、溫暖和關懷,至于孩子是要長成什么樹木,開出怎樣的花朵,則是他們自己的事。

女兒曾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小學就讀,學校對外宣揚快樂教育,但實際上,學生之間的競爭卻異常激烈,而且,老師還會用很多方法鼓勵這種競爭。比如獎勵小紅花,并為學生們得到的小紅花數量排名,為此女兒經常是生著氣回家,因為她得到的小紅花總不是第一名。

對于這種“馴獸”式的教育方法,我很不理解,也難以接受。可怕的是,我身邊至今還有大量家長如此訓練著自己的孩子,區別只在于小紅花換成了小貼畫、小零食或者別的東西。在我看來,我們去做某件事情時,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外在的獲取,更多的是內在的一種需求,這便是“內驅力”。內驅力是一個人獨立的前提,一個人只有真正想要達到某種目標,并愿意拋卻一切去滿足內心的渴望,才能真正實現成長。內驅力對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需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需要在有一天物質獎勵已經無法讓內心激動時,依然明白自己要去做什么。而與之相反,人與人之間一旦存在誘餌,即便是出現在親子關系中,也只是戴著面具的奴役。

我并不排斥競爭,但是卻討厭有目的的誘惑,于是,在又一次看到女兒生氣的臉時,我和她進行了一場談話。

“你害怕競爭嗎?”我問。

“不怕。”

“那你明白競爭的意義嗎?”

“不知道。”

“競爭的意義不在于打敗對方,而在于強大自己。”

“爸爸,這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得小紅花并不是你的目的,你不用與別人攀比,只要覺得自己比過去更棒了,就行了。”

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我只能如此簡單地表達,但好在女兒聽懂了,在那之后,她再也沒有把得到小紅花當成目標。誘惑無關真情,反而刺激出了人性中最壞的東西——羨慕、嫉妒、恨。而真正的成長沒有攀比,也不需要別人評判,是內心的自然花開,是不帶誘惑的深情。

而至于恰如其分的挫折,則是指讓孩子適當去承受一些打擊,但這些打擊又是孩子能夠承受的,有利于成長,不至于造成傷害。我認為,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孩子的挫折感最好來自外部,而不要來自父母和家庭。一些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挫折教育的最重要方式,動輒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犯一點錯,父母就嚴厲批評,上綱上線。這樣的做法早就遠離了教育的初衷,只能給孩子帶來難以忘卻的傷害。

日本有檔人氣節目,叫作《初遣》,已經播出了30年。初遣的意思,就是第一次被父母派遣出門,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幫爸媽跑腿兒”。那些接到初遣任務的孩子,都是2歲到6歲之間的幼兒,在第一次獨自出門時,他們有的興奮,有的忐忑,還有的干脆大哭起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們會買錯東西,會忘記要辦的事,會迷路,甚至會困得在路邊坐著睡著了。但所有工作人員都不會出面幫助,而是暗中看著孩子們獨立面對這一切,因為,這都是他們成長中必須經歷的挫折。

我看了網絡上對于這檔節目的評價,不少人都說,自己在看節目時常會不知不覺就熱淚盈眶,看著孩子們勇敢地戰勝困難,又哭又笑地完成了人生重要的第一次,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深受感動。而根據節目組后來的回訪,那些在初遣任務中表現得格外頑強的孩子,在長大后不僅性格開朗,也都學業有成。

就我本人而言,“恰如其分的挫折”其實也是我的短板。“分離焦慮癥”讓我十分害怕女兒受到傷害,對她總是忍不住過度保護,但而今,我已經意識到了這樣做的影響,并且開始改變。希望我和所有父母都能找到合適的那個點或那條線,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的屏障,卻不會阻擋他們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泸西县| 沁阳市| 封开县| 旬邑县| 石林| 海宁市| 上蔡县| 永川市| 大渡口区| 广水市| 岑溪市| 繁昌县| 丰台区| 巧家县| 衡东县| 陇西县| 秭归县| 通化市| 灵寿县| 若尔盖县| 安乡县| 屯门区| 永州市| 务川| 潼南县| 高陵县| 绥中县| 龙陵县| 泾源县| 乌什县| 会宁县| 商河县| 香港 | 辉县市| 田阳县| 大城县| 信阳市| 深泽县| 商水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