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做一個有良好心態的人(1)
- 做人做事枕邊書(大全集)
- 趙凡禹
- 5617字
- 2014-03-25 23:02:46
學會給自己頒獎。
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子在門口練習走路。當扶著媽媽的手時,小孩便大膽地往當邁步,可當媽媽把手拿開時,他便站在那兒不敢往前邁步。孩子的媽媽沒有去扶他,而是蹲在前面不遠處一個勁地說表揚他的話:“寶寶真厲害,寶寶一定能走過來……”
過了一會,那小孩居然真的在媽媽的鼓勵下向前邁出了小腿,晃悠悠地走了幾步,然后一下子撲到母親懷里。
“寶寶真棒。”年輕的母親又不住地贊美著自己的兒子。孩子“咯咯”地在母親的懷里笑著。
年輕媽媽的幾句贊美的話,竟能鼓起那么小的孩子的勇氣,有了媽媽的稱贊與鼓勵,小孩將走得越來越遠,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啊?大人又何嘗不需要贊美啊?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可以多活三個月。”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肯定,一種褒獎。工作中聽到領導的表揚,我們干活便特別帶勁;生活中聽到朋友的贊美,心情便舒暢好幾天。
贊美就像照在人們心靈上的陽光,能給人以力量,沒有陽光,我們就無法正常發育和成長。贊美能給人以信心,沒有信心,人生的大船便無法駛向更遠的港灣。
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畢竟不如自己贊美自己來得容易。既然我們需要贊美,既然贊美可以讓我們更上一層樓,催我們奮進,那就讓我們學會贊美自己吧!當自己考了個好成績,或是寫了一篇好文章,不妨贊美自己幾句,為自己喝彩,為自己叫好。不!不需要說出口,不需要任何人的分享,只要一個會心的微笑,只要心靈的一點點波動,這時你就能體會到擁有成功的喜悅,這不僅是對自身的欣賞和肯定,更是對未來的追求和希望,是用自信再次揚起人生的帆船。不!這也不是自我陶醉。在飛梭似的人生里留下一絲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不要用手去摸,不要用眼睛去看,只要用心去感觸,體味一個真實的自己,成功就是自身價值的體現。只要那么一瞬間,你便可以看到前途的光明,看見世界的美好。
一個喜歡棒球的小男孩,生日時得到一副新的球棒。他激動萬分地沖出屋子,大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他把球高高地扔向天空,舉棒擊球,結果沒中。他毫不猶豫地第二次拿起了球,挑戰似地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這次他打得更帶勁,但又沒擊中,反而跌了一跤,擦破了皮。男孩第三次站了起來,再次擊球。這一次準頭更差,連球也丟了。他望了望球棒道:“嘿,你知道嗎,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擊球手!”
后來,這個男孩果然成了棒球史上罕見的神擊手。
是自己的贊美給了小男孩力量,是贊美成就了小男孩的夢想。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像小男孩一樣登上成功的頂峰,那時再回首今天,我們會看見通往凱旋門的大道上,除了腳印、汗水、淚水外,還有一個個驛站,那便是自己的贊美。也許有一天你會贏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但你會發現,只有自己的贊美才是最美最真實的!
因此,成功勵志學大師卡耐基認為:只有一個人能治療你的不安,那便是你自己。
走好心靈的獨木橋。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請教: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說,就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接著弗洛姆打開房間里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學生們才看清楚房間的布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動著各種毒蛇,包括一條大蟒蛇和三條眼鏡蛇,有好幾只毒蛇正高高地昂著頭,朝他們“滋滋”地吐著信子。就在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弗洛姆看著他們,問:“現在,你們還愿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過了片刻,終于有3位學生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學生一上橋,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學生干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啪”,弗洛姆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學生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暗淡,他們剛才沒有看出來。弗洛姆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愿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學生們沒有做聲,“你們為什么不愿意呢?”弗洛姆問道。“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學生心有余悸地反問。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于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心態對行為當然是有影響的。”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也許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勢單力薄,不是因為智能低下,也不是沒有把整個局勢分析透徹,反而是把困難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徹,考慮得太詳盡,才會被困難嚇倒,舉步維艱。倒是那些沒把困難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夠勇往直前。
如果我們在通過心靈的獨木橋時,能夠忘記背景,忽略險惡,專心走好自己腳下的路,也許我們就能輕松愉快地快步到達目的地。
沙漠里也能找到星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瑪莉的婦女隨她的軍官丈夫駐防在北非的埃及,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地里,軍營的條件是很差的。
他們居住的木屋總是悶熱難當,連陰涼一點的地方氣溫也在30度以上,狂風裹挾著沙土總是呼呼地吹個不停。軍營里沒有幾個家屬,周圍住的又全是不懂英語的土著居民,生活毫無色彩,日子實在難熬。
而且丈夫經常要出去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這讓一個人在家的瑪莉總是感到非常寂寞。她給遠在祖國的父親寫信傾訴,多少流露出要回家的意思。父親的回信很快就收到了,信中寫了這么一句話:“有兩名罪犯從監獄里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高墻和鐵窗,一個看到的是月亮和星星。”
瑪莉拿著父親的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覺得父親說的很對。“好吧。”她振作起精神,“我這就找星星和月亮去。”于是她走到屋外,和鄰近的土著黑人交朋友,并請他們教她烹飪當地的食品,用泥土做成陶器。交往開始是有些艱難的,但他們很快就熱情地接受了她,瑪莉也開始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并且一步一步地迷上了這里的風土人情。不久之后,瑪莉還開始研究起了曾經讓自己無比厭煩的沙漠。很快,沙漠在她眼中成了神奇迷人的地方。她經常請土著朋友們引路深入沙漠的深處,聽當地人講沙漠的特點,還讓遠在倫敦的親友幫她寄來了當時能找到的關于沙漠的所有著作,她都認真地閱讀。而且她還將她對沙漠取得的點滴知識都寫進了自己的日記,她的生活因此變得充實,甚至有些忙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在中東、非洲的沙漠地區不斷發現石油,人們對沙漠的認識和興趣都大增,瑪莉借助她的知識成為了這個島國知名的沙漠專家。
幾十年后,當有人向瑪莉問起事業成功的經驗時,她說到了月亮和星星的故事。她說:“是父親教給了我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是我事業的源泉,它使我終身受用。”
不錯,瑪莉女士找到了自己的“星星”,她不僅不再長吁短嘆了,而且獲得很大的成功。那么我們呢?我們又該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
也許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害怕寂寞和苦惱,只要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我們就可以在沙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星。
人需要一些忘我的精神。
生活中你有沒有總是以“我”為中心?和別人爭吵的時候,你是不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不是不太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是不是總抱怨運氣差,老天對“我”不公平?
生活中關心自己、看重自己,這都沒錯,但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太看重自己,則會讓人剛愎自用,讓人失去人生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友誼、人格等。忘“我”可以讓天空一片清朗。好事不爭不搶,先人后我,這是一種忘“我”;困難面前,不推不讓,這也是一種忘“我”。忘“我”方顯人格的高貴,才是英雄本色。忘“我”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社會的認可,才能讓心靈的天空一片清朗。
卓別林是世界聞名的喜劇大師。一次他談到成功的經驗時,告訴人們,其實他的表演才能并不比別人高多少,相反,比他更富有才華的演員有的是,但是他有兩樣東西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第一,他能在舞臺上把他的個性顯現出來。他是表演者,了解人類的天性。他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語氣都是精心考慮過的。第二,他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把別人放在第一位。他說,許多表演者面對觀眾,總對自己說:“嗯,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瓜,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們逗得團團轉。”但他卻對自己說:“我很感激,因為這些人來看我的表演。他們使我能夠過著一種很舒適的生活,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卓別林說,他每次上臺后,都會忘卻自己,全身心投入,都要一再地對自己說“我愛觀眾,我愛觀眾”。正是因為他能夠處處為觀眾著想,所以才能贏得觀眾的掌聲。任何表演,最精彩的時候,也正是演員忘“我”的時候,人生的大戲也一樣。
忘“我”之人,甘于做幕后英雄,甘于做無名英雄。19世紀中葉美國的實業家菲爾德率領工作人員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了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可就是這樣的人,在舉行接通慶典時,卻堅持不上貴賓臺,只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忘“我”之人,工作上不推不讓,能贏得領導贊同;利益上不爭不搶,能贏得一片寧靜;挫折中,不卑不亢,能贏得最終成功;生活中不以“我”為中心,能贏得美好人生。
忘“我”不是丟失“我”,不是沒有自我,不是一味的“讓”,也不是無原則的后退。忘“我”是一種高風亮節,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
自己的抉擇自己掌握。
人生的成敗,全系于自己的抉擇。具有堅強意志力的人,遇到任何艱難障礙,都能堅持自己的抉擇,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消除障礙。
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學業一無所成,不久他就離開了學校,成了街頭混混。直到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母豈不是一樣嗎?那樣帶給眾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但是做什么呢?他長時間思索著,找份白領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經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旦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顯然不具備演員的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經驗,也無“天賦”。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出頭的機會,最后的成功是可能的。在成功之前,決不放棄。
于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自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他并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次被拒絕之后,他就把它當作是一次學習。一定要成功,癡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他便在好萊塢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這兩年來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絕。
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當然不行,我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要成功。他想到了換個方法試試。他想出了一個“迂回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后,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因此,他已經具備了寫電影劇本的基礎知識。
一年后,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么樣,讓我當男主角吧。”但人們認為他的劇本挺好,但要讓他當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絕了。
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一千三百多次拒絕后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二十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先只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作了三年多的準備,終于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拼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部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現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
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必須相信和堅持自己的抉擇,一旦下了決心,不留后路,竭盡全力,向前進取,那么即使遇到千萬困難,也不會退縮。如果抱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就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把猶豫、膽怯等全部趕走。在堅定的決心下,成功之敵必無藏身之地。
一個人有了決心,方能克服種種艱難,去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敬仰。所以,有決心的人,必定是個最終的勝利者。只有決心,才能增強信心,才能充分發揮才智,從而在事業上作出偉大的成就。
人生如此,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不也是這樣嗎?讓我們相信并且掌握好我們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抉擇,相信那一定會是一個美好的人生。
把困難當作人生的轉機。
碰到困難時,一部分人會陷入恐懼狀態,另一部分人反而會利用這個機會取得成功。這種差別才是改善人生的決定性的差別。
丹麥的一名大學生,有一次到美國旅游。他先到華盛頓,下榻威勒飯店,住宿費已經預付。上衣的口袋放著到芝加哥的機票,褲袋里的錢包放著護照和現金。準備就寢時,他發現錢包不翼而飛,立刻下樓告訴旅館的經理。
“我們會盡力尋找。”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皮包仍然不見蹤影。他只身在異鄉,手足無措。打電話向芝加哥的朋友求援?到使館報告遺失護照?呆坐在警察局等待消息?
突然,他告訴自己:“我要看看華盛頓。我可能沒有機會再來,今天非常寶貴。畢竟,我還有今天晚上到芝加哥的機票,還有很多時間處理錢和護照的問題。我可以散步,現在是愉快的時刻,我還是我,和昨天丟掉錢包之前并沒有兩樣。來到美國,我應快樂,享受大都市的一天。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丟掉錢包的不愉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