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周易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560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儒家后學所作
成書時間:約戰國后期至秦漢時期
▼一語中的
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對后世哲學影響深遠。
■書海溯源
《周易》的作者非一時一人,而是由不同時代的多位作者共同完成。舊說是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卦辭。近代學者研究指出,《周易》應是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儒生所作。最初只有八卦,但隨著占卜的需要,有人便把八卦相重疊,變成六十四卦。巫師們用卦來占卜吉兇禍福。占卜是上古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從生產、作戰這類國家大事,到出行、婚嫁等生活瑣事,都必須占卜預測,再按照預測的結果采取行動。《周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文理梗概
《周易》又稱《易經》,或《易》,是儒家重要著作之一。它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包括《上經》三十卦和《下經》三十四卦,是用于占卜的。卦是由爻組成的。“——”代表陽爻,“一一”代表陰爻。每一卦由三爻組成,演成八卦。八卦再相重疊,就成為六十四卦。在古人心中,八卦代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萬物都是由此產生和構成的。因此,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就成了巫師占卜的最佳法寶。爻、卦又各有一定的說明文字,稱為爻辭、卦辭。為了對陰陽二爻及六十四卦進行一定的說明,使卜筮者能夠根據說明文字推斷占卜所得的卦象是吉是兇,因此可能是周朝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做了爻辭和卦辭。《傳》又稱《十翼》,是對《經》的解說,包括《彖上》、《彖下》、《文言》、《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序卦》、《雜卦》、共七項十篇。這十篇文字,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戰國末期至秦漢間的儒生為解釋《經》而作的。這些解說有時也會違背《周易》古經的原意,但是在解說中卻提出許多關于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其思想的深度而言,可以說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傳》的思想,對于后世哲學的影響甚巨,后世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都曾從中汲取精髓。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周易·上經·干》)
《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干始能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這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賞析】
這一段話是對干卦的解說,這種解說一方面是將隱晦的卦變得更清晰、易懂;另一方面則體現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態度。卦是這樣說的:“《干》,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干是陽爻,代表陽性的天。而卦辭的作者不斷地贊美“大哉干乎”,認為是天使天下萬物有性情之正,使天下萬物從中得到滋養,這表明儒家“尊天”的思想。儒家的統治者把自己視為“天子”,而天就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它的喜怒哀樂決定著人間的命運。儒生們為統治者找到這樣一個威力無窮的“靠山”,自然能博得其歡心,讓統治者將儒教推上“獨尊”的地位。卦辭對“潛龍、勿用”的解釋是:“潛”是隱而不見的,指不行動就沒有成就,因此君子不“用”它,這反映了儒家的積極入世觀點。儒家反對道家入山歸隱的消極作法,而主張應走上仕途之路,為國家的政治活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妙言輯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3.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4.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5.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6.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7.《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8.君子以果行育德。
9.元者氣之始。
10.一陰一陽之謂道。
■專家評點
《周易》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所體現的儒家入世精神,對鼓勵人民投身國家建設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周易》的文字較為深奧,閱讀者要有相當的古文水準,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其深刻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