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唐詩三百首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668字
- 2021-05-27 14:17:38
文學與藝術類
本類圖書包括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是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之一。中國文學注重意境,講究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因此,閱讀中國古代詩詞、小說、戲曲,一定要反復把玩才能理會其中美感所在。古典戲劇、小說的特點是以語言、行動塑造人物,往往缺乏直接深入的心理描寫,因而人物常顯得單薄;中國古代詩、詞、曲特別注重形式美,講究韻律、節(jié)奏和鍛字煉句。讀者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些特點,便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從傳統(tǒng)古籍中吸取精華。
編者:蘅塘退士
成書時間:清代
▼一語中的
最流行、最有影響力的唐詩集子。
■書海溯源
蘅塘退士,原名孫洙。《唐詩三百首》的流行及影響之大,是一個奇葩。其編選者孫洙,幾乎鮮有人知,但對蘅塘退士這個別署卻不陌生。蘅塘退士不僅不是名士,甚至許多人不知其名,而他的選本也無甚神奇之處,但這本書卻流傳甚廣,許多中國人幼年時所念熟的唐詩都是從《唐詩三百首》里學來的,這是編選者蘅塘退士始料未及的。蘅塘退士編選此書,是因為當時作為兒童啟蒙教材的《千家詩》過于粗略,有失水準,不利于兒童學習,而別的選本又太深奧。于是他以沉德潛的《唐詩別裁集》為藍本,編選了唐人詩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供兒童啟蒙之用。
■文理梗概
《唐詩三百首》流傳的版本很多,有的版本收錄六卷,有的收錄八卷,共三百七十首詩,七十七位作家。蘅塘退士在他的序言中提到他編書的目的是將本書作為私塾的課本,供兒童學習,所以書中收錄的許多唐詩精華。他也提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古諺。也許這正是他選詩僅限三百余首的原因,這個數(shù)量不多不少,剛好供平常閱讀、欣賞之用。而且《唐詩三百首》也的確做到了膾炙人口,讓很多中國人即使沒有學會做詩,也受到唐詩的教育。蘅塘退士在書中選錄的作者包括三教九流,上至皇帝,下至妓女、和尚,而且每類作者都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同樣的,他選錄的作者及錄的作品體裁也很完整,從古風到近體都很完備。而且他編選詩作時著重收入藝術性高、可讀性強和容易記誦的詩篇。他的詩篇都是比較淺顯易懂,易于接受的。在他之前,有許多唐詩選集,蘅塘退士便是在這些選本基礎上,綜合各家所長,又根據(jù)自己的看法來編選《唐詩三百首》
■絕章賞析
【原文】
(節(jié)選自《唐詩三百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這首流傳甚廣、為人所稱道的游子思母之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作品。古風是一種不受格律限制的體裁,連大詩人李白也常常選用古風作為自己抒情言志的工具,孟郊在這里也是借用五言古風這一體裁形式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這首詩語言平實無華,而這種平實的語言與作者想表達的樸實真摯的感情相結合,是最契合的一種形式。因而這首詩也成為孟郊所有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孟郊寫母愛,并不是空口贊揚,而是借助于一個小小的道具——行衣。兒子要遠行,母親叮嚀、關心的事當然很多,但這件衣服,是臨走時母親一針一線縫出來的。也許母親已燒盡了油燈,手指上也扎滿了針眼,卻還猶恐衣服不夠厚實,不能給遠行的兒子足夠的溫暖,所以她將衣服一針一針縫得十分牢實。這一切,兒子看在眼中,記在心中,如今遠游他鄉(xiāng),想起母親,往事又浮現(xiàn)在眼前。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做兒子的遠游他方,連最起碼的孝道也無法盡到,這比起母親的愛,實在太渺小。他用小草來比喻自己此刻的心情,即使拼命長出茁壯小草,也無法報答整個春光給它的愛。而詩人自己,也是同樣無以報答母親的拳拳之戀。
■妙言輯錄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2.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3.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6.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8.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9.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10.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專家評點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對于兒童啟蒙教育及普及文化知識,是一個非常好的教材。但由于所選作品多淺近,對從事唐詩研究的人來說,則顯得過于單薄,所以本書適合于一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