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詩經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507字
- 2021-05-27 14:17:38
編者:孔子
成書時間:西周至春秋中葉
▼一語中的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書海溯源
關于孔子刪詩,近年來學者們提出種種質疑,在此姑且認為《詩經》是由孔子刪改編定而成的。《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其作者多不可考,只能推斷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人。《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部分多是采自民間,雅、頌部分的作者則多為貴族大夫。周王朝的統治者常派出采詩官到各地去收集民間詩歌,然后由樂師加以整理,獻給天子。當然,也有部分是由士大夫寫成獻給天子的。天子采集詩歌,一方面是為了娛樂,以此作為教材教育子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孔子用《詩經》作為教材來教育學生,也是著重其政治作用。
■文理梗概
《詩經》,又名《詩三百》,共收入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十五國風,有詩一百六十篇;雅詩分為大雅、小雅,有詩一百零五篇;頌詩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四十篇。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與一切民間文學相似,婚戀詩也是國風中的重頭戲。有的詩反映男女之間的戀愛,如《靜女》、《木瓜》;有的詩反映了婦女思念出遠門的丈夫或情人,如《君子于役》;有的則是被離棄的女子的控訴,如《氓》。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很優美。雅、頌主要是貴族階級的樂歌,其中周頌是周王朝祭祀宗廟的樂歌,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魯頌與商頌分別是魯國與宋國的宗廟祭祀歌,而大小雅多為貴族階級宴飲時所用的歌詩,主要產生在周王朝社會繁榮的時期,多是歌頌祖先和神靈。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詩·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賞析】
這幾句詩,是《詩經》中最著名的句子之一,千百年來為人傳頌。《采薇》是一首征夫行役之詩。詩中描寫的是周朝時,由于少數民族獫狁入侵,男主人翁不得不隨軍出征,抗擊侵略者。詩中反復描寫主人翁對侵略者的痛恨,由于他們的入侵,使自己不能安享家居之樂而不得不遠征,“不遑啟居,玁狁之故”,“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雖然抗擊侵略軍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但對家的思念仍讓主人翁憂心不已,“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最后終于戰勝敵人,可以回家了,主人翁歸心似箭,急急忙忙趕返家中,“行道遲遲,載饑載渴”詩人在此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圖景。當他遠征之時,是“楊柳依依”的春季,而回歸則在“雨雪霏霏”的隆冬。“依依”的,不僅是故鄉的楊柳,更是故鄉的親人和主人翁不舍的心。而今回家了,即使是隆冬,即使是“雨雪霏霏”,也不能阻止歸家的步履。而且即使是步履如飛,他仍覺得太慢,所以言“行道遲遲”。當然,再快的腳步也跟不上似箭的心。而這種情景,的確讓主人翁十分痛苦,“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想一下子飛到親人身邊,而事實上卻得一步一步地走,這每一步,對他都是一種折磨。這段話,充分具象地描繪出主人翁思念家鄉親人的心情。
■妙言輯錄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碩鼠碩鼠,毋食我黍。
3.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7.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8.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9.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專家評點
《詩經》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燦爛的一頁,是古代兒童的啟蒙之書(絹:?)。現代人學習《詩經》不僅是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也是提高個人素質的一條快捷方式。讀者必須反復誦讀,并背誦其中一些名篇名句,才能體會古代語言、古代詩歌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