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尚書引義

作者:王夫之

成書時間: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

▼一語中的

評史論政的重要哲學著作,振聾發聵,影響深遠。

■書海溯源

王夫之,字而農,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生,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夏歷正月初二,晚年隱居在衡陽西鄉(湖南衡陽縣洪市區曲蘭鄉湘西村)石船山下,自稱船山老人,后人尊稱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志詩書,尊崇禮義,講究孝道。王夫之親眼目睹明朝的滅亡,有感于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而憂傷激憤,華發早生。但他深知任重道遠,不能萎糜頹唐,因此決心埋頭著述,努力抗爭,于康熙元年寫成《尚書引義》這部評史論政的光輝著作。

■文理梗概

《尚書引義》是王夫之評史論政的重要哲學著作。他通過閱釋《尚書》的意義,引申發揮《尚書》的某些觀點,抨擊明代政治,批判老莊、程朱、陸王和佛教“惟心惟識”的論調,從樸素唯物角度闡明了傳統哲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如“能”(認識主體)與“所”(認識對象)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天與人的關系等。王夫之對宋明理學進行了深入地批判,對佛教哲學中“能”與“所”的范疇作了改造。他認為“能”指人的主觀認識能力和作用,“所”指在人意識之外的客觀對象。在“知”與“行”的關系上,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學的知行觀,他從反映論出發,全面闡述知行的關系,認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既相聯系又相互區別。在“人性”問題上,王夫之批判和繼承了前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人性在自然界的給予和影響下產生,繼隨著人的生長而逐漸形成,人性的好壞可以由后天改變,因此后天的培養與修煉顯得更加重要。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尚書引義·召誥無逸》)及釋氏以有為幻,以無為實,“惟心惟識”之說,抑矛盾自改而不足以立。于是詭其詞曰:“空我執而無能,空法執而無所。”然而以心合道,其有“能”有“所”也,則又固然而不容昧。是故其說又不足以立。則抑“能”其“所”,“所”其“能”,消“所”以入“能”,而謂“能”為“所”,以立其說,說斯立矣。故釋氏凡三變,而以“能”為“所”之說成。

【賞析】

這段話是王夫之批判佛教主、客觀關系論的名言。佛教把實有當作虛幻,把虛幻又當作實有,這種“惟心惟識”的學說,自相矛盾,站不住腳,于是又詭辯說“空我執而無能,空法執而無所”。佛教哲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甚至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本身也是虛幻的。然而,既要用思想去反映真理,那就必須具有主觀認識能力和客觀認識對象,這是天經地義不容抹煞的事實。佛教的這種說法又不能成立。于是它便用主觀代替客觀,用客觀代替主觀,把客觀消融在主觀之中,佛教大體上經歷了這三次變化。王夫之提出的佛教以主觀吞并客觀的要害,也正是宋明理學所固有的特征。

■妙言輯錄

1.天曰命于人,人曰受命于天。

2.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3.釋氏以有為幻,以無為實,“惟心惟識”之說,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

4.格物、致知二者相濟,各有所致。

5.“所”不在內,“能”不在外。

6.境之俟用者曰“的”,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能”。

7.故釋氏凡三變,而以“能”為“所”之說成。

8.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9.知行終始不相離。

10.民巖石之可畏,小氏之所依,耳茍未聞,且茍未見,心茍未慮,皆將捐之,謂天下之固無此乎?

■專家評點

王夫之《尚書引義》是評史論政的哲學著作,其所論述的主、客觀關系,知行理論和人性學說,至今對我們還有指導意義。讀者閱讀此書,可從中吸取營養,知行結合,同時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因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變和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黑水县| 固始县| 兰溪市| 清丰县| 普格县| 宝清县| 三明市| 京山县| 海淀区| 锡林浩特市| 新龙县| 岳阳县| 古蔺县| 米脂县| 秀山| 咸宁市| 琼海市| 米林县| 平凉市| 绥宁县| 乌兰县| 安泽县| 台北县| 邢台市| 西昌市| 浦江县| 江门市| 长治市| 长治市| 鸡泽县| 峡江县| 芜湖县| 敦煌市| 顺昌县| 班玛县| 郓城县| 台江县| 永吉县| 卫辉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