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國朝漢學師承記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493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江藩
成書時間:清代
▼一語中的
研究清朝學術思想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書海溯源
江藩,字子屏,清朝人。他自幼聰明絕頂,又博聞強識。師從當時的儒學名師,博覽群書,尤其對漢學十分傾慕也十分精通,曾經撰著大量文章,在當時頗有名氣,是吳派的著名學者。由于兩漢經學尊奉古書,不敢擅改一字一句,只注重對經書的文字做注解,很少有自己的觀點。而宋朝學者則注重自己的立論,而不注意一字一句的注解,往往根據自己的意思亂改文意。到清代學者則一反其兩者的作風,歸于樸學。既注意研讀經文,又能有自己的立論。在此種情景下,江藩寫出《漢學師承記》,以記錄清朝學術源流,其學者的學術思想、師承關系。
■文理梗概
《國朝漢學師承記》,又名《漢學師承記》,共八卷,記錄了清代學者的漢學思想,師承,并把重要學者單獨列傳,是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由于江藩本人是清朝吳派弟子,故所列專傳的人物多是干嘉學派中吳派、皖派的師承關系,對于清代國學另一大門派常州派學者則未列專傳。同時,清人尚古文經學,所以又偏重本朝學者與東漢古文經學間的傳承關系。江藩將所選錄的漢學家四十人,每人立一傳,編為八卷,另又有附錄的十六人。江藩為每位學者立傳時,不僅要記錄其學術思想及師承,還在其中記錄各位學者的趣聞軼事。所以,《漢學師承記》不僅是研究清代學術思想的著作,對于作家生平、歷史的研究也有一定價值。清朝自開國以來,由于文人不滿異族統治,轉而研究學術,而清前期殘酷的文字獄又使得文人不敢在詩文中暢敘己見,只能在故紙堆中翻揀,因此清代漢學盛行。《漢學師承記》中列傳的學者,如顧炎武、黃宗羲、汪中等,都是當時學術領袖。不過江藩多為吳、皖二派列傳,不免有門戶之見。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漢學師承記》卷一)藩綰發讀書,授經于吳郡通儒余古農,同宗艮庭二先生,明象數制度之原,聲音訓詁之學,乃知經術一壞于東、西晉之清談,再壞于南、北宋之道學,元明以來,此道益晦。至于本朝三惠之學盛于吳中,江永戴震諸君繼起于歙;從此漢學昌明,千載沉霾一朝復旦。暇日詮次本朝諸儒為漢學者,成《漢學師承記》一編,以備國史之采擇。
【賞析】
這段文字是從江藩自己寫于全書之前的序言中摘取出來的,從中可以看出江藩的學術思想以及編選本書的目的、思想,還可以窺測到清代學者的學術思想。清代學者崇尚漢學,他們認為這才是學術的真源。所以江藩自幼學習的就是“象數制度”、“聲音訓話”。他們認為宋明理學是對漢學的一次大破壞,當時的人往往只顧自己著書立說,而破壞了經的原意,甚至不顧事實,用自己的意思去妄改經書,對經的原貌進行空前的大破壞。而兩晉之際盛行的清談之術,則是對經書的另一次大破壞。晉人好玄談,好怪談,往往以見解之新穎而得意,這種習氣也造成了經書原意的妄改。這兩朝的學術習氣都違背了漢學的原則,所以清人覺得應承繼漢學,重開樸實的學風。清代漢學大盛,學者于訓詁、文字上下功夫,力圖恢復經的原貌,做出了很大成就。清代的學術因而有“樸學”之稱。
■妙言輯錄
1.于易則不涉虛渺之說與術數之學,觀象則取互體的發明古義。
2.事必有征,義必有本。
3.本天肴地,經國坊民。(絹)
4.懸諸日月,烙若丹青。
5.臆說武斷,概不取焉。
6.家懷克讓之風,人誦康哉之詠。
7.沐《菁莪》之雅化,汲古義之精征。
8.訓通圣人之言,而正心誠意之學自明。
9.以禮樂為教化之本,而修齊治平之道自成。
10.訓義優洽,博綜群經。(絹)
■專家評點
《漢學師承記》是記錄清朝學術思想源流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清代學術與學者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資料。但吳派傳人的江藩在著作中不免有門戶之見,閱讀本書時要注意對其書中學者作正確評價,并注意未被收入書中的其它學者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