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呂氏春秋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340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呂不韋門客
成書時間:戰國末期
▼一語中的
雜家思想代表作,古代重要哲學著作之一。
■書海溯源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手下門客編纂而成。由于眾門客分屬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各有千秋,因此該書成為雜家代表之一,其綜合戰國各家之思想,如有抵觸之處,也不足為奇。
戰國末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指日可待。作為秦相的呂不韋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形勢,并考慮到統一天下后秦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認為必須從古代及當世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因此匯集門客及天下有才之士編成《呂氏春秋》,期望秦王能從中吸取統治之道。
■文理梗概
《呂氏春秋》共分為八覽、六紀、十二紀,共二十余萬言。其中八覽包括有始覽、孝行覽、慎行覽、先識覽、申分覽、審應覽、離俗覽、恃君覽。此八覽是書中主要思想所在,因此《呂氏春秋》又稱《呂覽》。該書內容十分廣泛,幾乎包括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是名副其實的“雜家”。與所有先秦哲學著作一樣,該書也提出宇宙發展的規律問題,例如“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這與后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時,他也認識到宇宙、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在互補、相生相克的變化運動中保持著平衡,這種思想在先秦時代無疑是先進的,而將此應用于國家治理上,便產生了不泥古、求新、求變的思想。另外,儒家“民貴君輕”思想在此也得到進一步發揮,除此也涉及墨、道諸家的思想。此書雜融先秦各派,可謂包羅萬象。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呂氏春秋?不茍論》)凡賞非以愛之也,罰非以惡之也,用觀歸也;所歸善,雖惡之賞;所歸不善,雖愛之罰;此先王之所以治亂安危也。
【賞析】
法家思想是《呂氏春秋》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后來為秦始皇所采納,成為秦的治國之方。此段文字反映法家的法治思想,認為對國人的獎懲不能按照統治者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而應該取決于辦事者所做事情的結果好還是不好。這充分體現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統治者不應該以親疏來行賞罰,而應當看實際效果。商鞅曾在秦穆公時推行過“耕戰”制度,凡是耕種莊稼多,作戰殺死敵人多的人都應該論功行賞。這種措施曾受到當時各國的鄙視,但事實證明該措施為秦國的強大并在以后戰勝各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戰國時代,能提出“法治”思想并將其應用于政治實踐中,的確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它讓人民中有賢能的人能進入上層。同時,法治也有助于培養一視同仁的思想,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毫無特權可言。這也與我們今天提倡的法治思想一致,其對現代社會的政治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妙言輯錄
1.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
2.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
3.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豪,則大物不過矣。
4.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德勝。
5.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義。
6.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7.故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
8.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用刑罰,亂莫大焉。
9.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了。
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專家評點
《呂氏春秋》由于是秦相呂不韋所作,因此逃過焚書坑儒的大劫,得以保存大量的先秦各家的言論、主張。在閱讀時,不要被書中各家雜亂的思想迷了眼,而應從中識別出自己感興趣的、正確的理論,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