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以無為用:《老子》的哲學
關于老子的生平,《史記》有頗為確鑿的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1]根據這一記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其一,老子是確有其人的,與孔子同時而年紀稍長;其二,孔子曾見過老子;其三,傳世的《老子》五千言是老子本人所作。然而,《史記·老子傳》并沒有收結于此,而是以“或曰”二字引出了一段堪稱不經的敘述。首先是將老子與老萊子混淆起來,更進而引入了比孔子還晚百余年的周太史儋。其次是列出了老子子孫的譜系,第一代就錯得離譜:“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錢穆先生于此譏評道:“魏列為諸侯,已在戰國了。若果老子年齡高過于孔子,試問他的兒子如何能為魏將呢?大概這封于段干的,最早也該和孔子孫子思同時了。《戰國策》有段干崇為魏使秦割地求和事,依字形看,段干宗必然會便是段干崇。但已在魏安釐王時,連當太史儋的兒子也不配,如何說是孔子所見老聃的兒子呢?或許漢代李氏與戰國段干氏,在其先世的血統上有關系,這卻說不定。至于那位膠西太傅,他自稱系老聃后人,則大可不必重視了。”[2]錢穆甚至認為:“孔子見老聃,此老聃實是老萊子,即是《論語》中的荷篠丈人,乃南方一隱者。孔子南游時,子路曾向他問路,并曾在他家宿過夜。孔子又叫子路再去見他,但沒有見到了。孔子見老聃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3]這是干脆懷疑老子并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了。我們這里不采納這樣激烈的意見,但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沒有多少老子生平的可靠資料了。孔子見過老子這件事,雖然《論語》未載,但應該是可信的。《莊子·德充符》里面借叔山無趾之口講出了莊子所知道的孔子與老子的關系:“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4]莊子的著述里雖然有很多想象的部分,但對于其中涉及的人物之間的關系,卻并不作無謂的虛構。何況叔山無趾那一章的文本脈絡里,并沒有刻意虛構出孔子與老子之間關系的必要。
將《老子》五千余言記為老子本人親筆所作,是《史記·老子傳》最受爭議的地方。關于《老子》成書年代,“古史辨”時期的學者們已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和討論。雖然很多問題迄今并無定論,但簡單地接受《老子》為老聃本人所作這樣觀點的學者,已經極少了。在我看來,完整本的《老子》的出現,應該是比較晚的。晚到什么時候呢?我認為至少是在《論語》之后。而《論語》編成時,連孔子最年少的學生曾參都去世了。老聃既然比孔子年長,也就無論如何活不到《老子》成書的時候。《老子》一書中很可能包含了老子本人的思考,但既然是由其后學完成的,也就無從判斷哪些部分是他本人的了。所以,嚴格說來,我們講的只能是《老子》這本書的哲學,而非老子本人的思想。
[1]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39—2141頁。
[2]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0—21頁。
[3] 同上書,第19頁。
[4] 《莊子纂箋》,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