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通向幸福的道路
以幸福為目的,就要考慮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就好比要達到某個地方,必須找到通往那地方的道路。但道路從來不是一段現成地擺在那里等待穿過的距離,而是各種主客觀條件的綜合。比如要登華山頂峰,體能足夠且時間充裕的人,可以拾級而上;平時缺少鍛煉又沒有足夠時間的人,則更傾向于纜車上下。由此看來,通向某一目的的道路,其實就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條件。那么,實現幸福的條件是什么呢?
有關幸福的思考,在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首先要反對的是將幸福等同于外在物質條件的總和。抽空了精神的空洞的物質,并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當然也要反對另一個極端:以為幸福只是主觀的心境,與外在的物質生活條件無關。剝離了物質的空洞的精神,同樣是抽象和虛幻的。孔子關于幸福,有這樣一段樸素的論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
這里,孔子明確指出了構成幸福之必要條件的最低物質基礎。
在對顏子之樂的肯定中,也從側面提及了這一最低限度的物質基礎: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
孔子顯然不能認同那種認為幸福完全取決于主觀心境的觀點。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都闕如的情況下,侈談幸福是不真實的。
對比幾種關于孔子厄于陳蔡的經歷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論語》中所談道理的樸素和具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3]
《論語》這一章的記述極為平實,只言君子不因絕境而改其心志,并無當此境遇仍能愉悅、快樂之意。
這樣樸素平實的態度,與《莊子·讓王》篇對這一事件的渲染全然異趣: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4]
以松柏能茂于霜雪喻君子歷患難而不渝初心,是合乎儒家義理的。但瀕絕境而刻意歡愉,則未免有張大其事、驚世駭俗之意。后世陋儒,往往以振起世風為名,行耀俗夸世之實,從而有種種不近人情之論。表面上是對孔子的闡揚,實際上卻從根本上背離了孔子的精神。
疏食、飲水這類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指向的是人的自我保存。一切生命體皆有自我保存的沖動。這種傾向甚至在沒有生命的物質上面,也有體現。比如,我手里的這個礦泉水瓶子。我對它施加了外力,它卻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這說明它“拒絕”我對它的改變。由此可見,這礦泉水瓶子有維持其現有狀態的傾向。一切物體都有維持其現有狀態的傾向。這可以被理解為牛頓第一定律在哲學上的表達。
然而,人不可能僅僅停留在自我保存的層面上。雖然看起來,很多人都喜歡“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對于這樣的人,孔子甚至說:哪怕是下棋和賭博,也強過于這等什么都不干的吧![5]《論語·公冶長》有這樣一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6]
對于“晝寢”的含義,有注釋者試圖別作解釋。因為“晝寢”雖然不好,似乎并不足以引致孔子這樣的“深責”。但如果我們考慮到孔子所標舉的根本價值,以及基于這一根本價值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就能夠理解他之所以會如此嚴厲地批評“晝寢”這一偶然的懈怠的原因了。
將“好逸惡勞”理解為人的本質傾向,在今天的時代氛圍中仍然是頗有市場的。在一個高揚啟蒙的時代,未經理性檢驗的觀念卻總能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平正清醒的目光在一切時代里,恐怕都屬難能吧。人真的是“好逸惡勞”的嗎?我們只需做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就夠了:設想給一個人最好的居住和飲食條件,但卻禁止他從事任何意義上的活動,有誰能夠承受這樣的生活呢?看看我們身邊那些癡迷于“博弈”的人,有誰不是樂不知倦的呢?稍作思考就能知道,人想要逃避的其實只是被強迫的勞動。因此,理想的社會不是讓人免于工作,而是要創造條件讓人們追求符合自己的性情或能夠滿足榮譽感的勞動。
[1] 《論語·述而》,《四書章句集注》,第97頁。
[2] 《論語·雍也》,《四書章句集注》,第87頁。
[3] 《論語·衛靈公》,《四書章句集注》,第161頁。
[4] 錢穆:《莊子纂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38頁。
[5]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四書章句集注》,第181頁。
[6] 《論語·公冶長》,《四書章句集注》,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