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改革開放30年的外國文學研究(第二卷)文獻綜述(下)作者名: 羅芃本章字數: 7061字更新時間: 2020-09-25 10:49:24
第五節
托爾斯泰及其作品研究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俄羅斯具有世界意義的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于19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其創作生涯長達六十余年。托爾斯泰早期作品有《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繼后,托爾斯泰又發表有短篇小說《盧塞恩》和中篇小說《哥薩克》等。六七十年代托爾斯泰完成長篇巨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七八十年代之交,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和社會理念發生重大轉變——從宗法制農民立場出發徹底否定土地私有制度。90年代,托爾斯泰創作長篇小說《復活》。作家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中篇小說《哈吉·穆拉特》、劇本《活尸》和《教育的果實》等。托爾斯泰杰出的文學實績標志著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巔峰。
托爾斯泰作品的最初漢譯為1906年葉道聲和麥梅生翻譯的6篇“宗教題材民間故事”,1907年增補后以《托氏宗教小說》為題名出版。托爾斯泰作品的早期漢譯還有:馬君武翻譯的《心獄》(《復活》);天笑生翻譯的《六尺地》(《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林紓和陳家麟翻譯的8篇短篇小說(合名為《羅剎因果錄》);朱東潤翻譯的《驃騎父子》(《兩個驃騎兵》)以及雪生翻譯的《雪花圍》(《主人與雇工》)等等。[1]
中國托爾斯泰研究始于1904年寒泉子撰寫的《托爾斯泰略傳及其思想》。[2]早期中國學者關于托爾斯泰的評論文章有沈雁冰撰寫的《托爾斯泰與今日之俄羅斯》、天貺的《宗教改革偉人托爾斯泰之與馬丁路德》、蔣夢麟的《托爾斯泰人生觀》、耿濟之的《托爾斯泰的哲學》、瞿秋白的《托爾斯泰的婦女觀》、楊銓的《托爾斯泰與科學》、張聞天的《托爾斯泰的藝術觀》和劉大杰的《托爾斯泰的教育觀》,以及胡懷琛的《托爾斯泰與佛經》和劉大杰的《托爾斯泰研究》等等。[3]
改革開放以后,包括托爾斯泰在內的俄羅斯文學學科經歷了重建、發展和成熟的歷史過程。縱觀30年以來的中國托爾斯泰研究歷程,可以發現,當代俄羅斯文學研究學者在繼承既往國內外托爾斯泰研究傳統論域的基礎上,確立了符合自身研究對象的獨特的研究論域:(1)作家總體研究;(2)小說創作研究;(3)創作藝術研究;(3)創作比較研究。與此同時,當代托爾斯泰研究在其理論視野、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等方面均經歷了持續的沿革,最終推出一系列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1.80年代研究狀況
80年代是托爾斯泰研究繼“文革”之后的恢復和重建時期。這一時期托爾斯泰研究之重要基礎則源自20世紀上半期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當代蘇聯的研究資源。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有:上海譯文出版社編選的《托爾斯泰研究論文集》[4];秦得儒的《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5];王智量的《論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6]等。《托爾斯泰研究論文集》為1980年上海托爾斯泰學術討論會論文匯集。《論文集》收編有論文23篇,論題涉及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藝術觀、創作方法、作品特征、代表作品、托爾斯泰比較研究(平行研究和影響研究)等,標志80年代初期中國托爾斯泰研究的綜合研究水準。
在“小說創作研究”論域,較具影響的著述有:陳燊撰寫的《論<復活>的主人公形象》[7];劉倩的《安娜悲劇的必然性》[8];劉立天的《<安娜·卡列尼娜>的潛意識描寫》[9];李良佑的《“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關于<安娜·卡列尼娜>一書題詞的理解》[10];白曉朗、黃林妹的《如何理解<復活>中的“復活”》[11];雷成德等的《托爾斯泰作品研究》[12];劉定淑的《試論<復活>中男女主人公復活的復雜性》[13];盧兆泉的《“園拱”的“拱頂”在哪里?——<安娜·卡列尼娜>兩條線索“內在聯系”管窺》[14]等等。《托爾斯泰作品研究》是一部論文選集,所選論文論題主要涉及托爾斯泰早期小說創作、代表作品、創作藝術和比較研究等,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中國學者托爾斯泰研究整體取向和水平。《“園拱”的“拱頂”在哪里?——<安娜·卡列尼娜>兩條線索“內在聯系”管窺》一文對《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追求愛情”和列文“社會改良”兩條情節線索在小說整體構思與表現上的內在關聯或本質聯系加以辨析,對小說總體結構和主題給予了客觀的評價。
在“創作藝術研究”論域,李明濱撰寫的《<戰爭與和平>的藝術成就》[15];倪蕊琴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長篇小說創作的拓展》[16];陳燊的《列夫·托爾斯泰和意識流》[17]和任光宣的《論心理分析類型及其特征——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的心理分析方法之比較》[18]較具代表性。《列夫·托爾斯泰和意識流》對托爾斯泰作為意識流文學手法的“創始者”身份給予確認,論文藉此聯系托爾斯泰小說創作的進程和創作思想的沿革對作家“心理描寫”和“意識流小說”的關聯加以論證。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具有典型性的著述有:倪蕊琴撰寫的《創作個性·思想探索·形象體現——巴金和托爾斯泰創作特色初探》[19]10;周永福的《俄國社會兩面不同的鏡子——托爾斯泰和陀思妥也夫斯基》[20];吳承誠的《茅盾與托爾斯泰比較論》[21];符玲美、朱桂芳的《托爾斯泰與東方文學》[22];張一東的《兩幅戰爭的全景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與赫爾曼·沃克<戰爭風云>、<戰爭與回憶>的初步比較》[23];葉水夫的《托爾斯泰與中國》[24];楊遠鹿的《<戰爭與和平>與<四世同堂>人物心理層次縱橫觀》[25]和倪蕊琴主編的《列夫·托爾斯泰比較研究》[26]等。上述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托爾斯泰與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作家、東方文學和歐洲現代作家創作之間的關聯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評價。
3.90年代研究狀況
90年代,中國的托爾斯泰研究進入到發展時期。新型研究范式的有效引進,為這一時期托爾斯泰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同時也為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研究帶來了新的學術成果。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有:張耳的《論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觀》[27];范曉華的《上帝之眼——托爾斯泰》[28];陳建華的《尋覓良知的沉重步履:托爾斯泰傳》[29]10;馬萬輝的《列夫·托爾斯泰》[30]11;王仙鳳的《托爾斯泰傳:神秘旅人苦行天才》[31]12;呼立群的《托爾斯泰思想演變的文化因素》[32]13;陳鶴鳴的《美好而難解的“小綠棒”情結——論托爾斯泰的痛苦意識》[33];陳殿興的《列夫·托爾斯泰》[34];邱運華的《托爾斯泰留下的詮釋困境》[35]以及劉念茲、孫明霞的《愛的先知:托爾斯泰傳》[36]等。《論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觀》以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為分析對象,從對托爾斯泰作為政論家和思想家的認定出發,對托爾斯泰關于“戰爭”與“和平”的觀念進行系統分析和闡述。《托爾斯泰思想演變的文化因素》指出托爾斯泰思想體系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為把握其主旨和實質帶來相當的難度。論文試圖從“文化沖突”角度對托爾斯泰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藉此對作家的思想體系得出新的闡釋。《美好而難解的“小綠棒”情結——論托爾斯泰的痛苦意識》一文基于“痛苦意識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內驅力”前提,指出“痛苦意識”對托爾斯泰個體人格和創作個性的生成具有決定性影響。論文就這一論題展開系統分析以探究托爾斯泰及其文學實績的動因。
在“小說創作研究”論域,較具學術價值的論文有:鄧楠撰寫的《試論<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思想”》[37];徐鵬的《道德·情欲——<安娜·卡列尼娜>人物性格建構原則之一》[38];李正榮的《<戰爭與和平>主題新論》[39]和《癲僧傳統與托爾斯泰小說的精神特質》[40]等。《癲僧傳統與托爾斯泰小說的精神特質》對俄羅斯文化中的“癲僧傳統”與托爾斯泰小說作品的“精神特質”之間的實質性關聯給予關注,并對托爾斯泰小說作品所呈現的具有歷史價值的“精神特質”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創作藝術研究”論域,張杰撰寫的《托爾斯泰“心靈辯證法”的變遷》[41];胡日佳的《托爾斯泰與德國古典美學——托爾斯泰藝術觀再探》[42];王景生的《托爾斯泰前期敘事中的內心獨白——兼談“心靈辯證法”的理解問題》[43]和《洞燭心靈:列夫·托爾斯泰心理描寫藝術新論》[44];李正榮的《史詩微積分:托爾斯泰小說的詩學特征》[45]和《托爾斯泰小說的三種時空向度》[46];王小璜的《論托爾斯泰創作中人物性格的結構特征》[47]以及劉涯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結構與描寫藝術》[48]等著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托爾斯泰與德國古典美學——托爾斯泰藝術觀再探》在對托爾斯泰美學觀作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在托爾斯泰與德國古典美學繼承關系中對作家的美學觀加以探究,揭示出以康德、黑格爾和叔本華為代表的德國古典美學體系對作家美學觀形成的影響和作用。專著《洞燭心靈:列夫·托爾斯泰心理描寫藝術新論》分為兩大部分。論題包括:早期敘事作品《昨天的故事》的“意識流小說”特質;關于“心靈辯證法”概念的重新闡釋。論文對敘事作品中“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類型、特征和功能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對其價值進行評定。《史詩微積分:托爾斯泰小說的詩學特征》對托爾斯泰史詩小說創作的總體藝術特征給予考察,對其宏大場景和微小細節的協和性特征進行分析和評價。《托爾斯泰小說的三種時空向度》則認為時空的“開放性形式”是托爾斯泰小說(特別是《戰爭與和平》)創作備受爭議和備受肯認的敘事特質,論文從對作家敘事的“點”“流”和“合力”分析出發,指出在托爾斯泰創作中始終存在三種視角:“一種在具體的時空交叉上盡可能吸納搜索;一種從生活的來處、出發點、源頭,或者說從無生命的終極冷眼打量;一種向生活流的未來、向著永恒生命。”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較具代表性的著述有:任子峰撰寫的《托爾斯泰與孔老學說》[49];劉洪濤的《托爾斯泰在中國的歷史命運》[50];吳澤林的《托爾斯泰主義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51];何祖健的《同踏東西文化 各著風騷文章——托爾斯泰與林語堂之比較》[52];王暉的《托爾斯泰和魯迅的農民題材創作比較》[53];王暉的《托爾斯泰和魯迅小說創作比較》[54];季星星的《試論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敘事文風》[55];趙明的《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20世紀中國文學接受俄國文學的三種模式》[56];吳澤霖的《對研究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關系問題的思考》[57]、《從托爾斯泰的上帝到中國的“天”》[58]10和《精神危機中的抉擇——走入另一個“共同世界”——托爾斯泰走向東方的重要一步》[59]11等等。《托爾斯泰主義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認為托爾斯泰是歐洲作家中最具“東方性”的作家。論文指出托爾斯泰思想的“東方性”并非源自作家晚年對東方典籍的閱讀,他對東方思想的接受也不屬于一種皈依。俄羅斯19世紀社會歷史條件、作家自身的精神探索以及東西方文化理念異同的關聯是考察托爾斯泰主義的客觀因素,基于這些因素方能較為客觀地把握中國古典文化思想對托爾斯泰主義的影響和作用。
3.21世紀前10年研究狀況
21世紀前10年中國的托爾斯泰研究進入到成熟期。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研究在對以往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積累的基礎上,適用新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最終使得該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得以全面深化。
在“作家總體研究”論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有:劉國柱撰寫的《托爾斯泰傳》[60];趙炎秋的《列夫·托爾斯泰文藝思想試探》[61];陳建華的《人生真諦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爾斯泰傳》[62]和楊正先的《托爾斯泰研究》[63]等。《列夫·托爾斯泰文藝思想試探》認為托爾斯泰文藝思想屬于“情感論”范疇,同時又與屬于“情感論”的浪漫主義文論有著本質的差異。托爾斯泰“情感論”文論的特征在于:它基于對“文學功用”的考量,強調情感重要性并要求情感通過形象呈示出來。專著《托爾斯泰研究》以托爾斯泰的3部經典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作家的思想理念和創作藝術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其論題包括:托爾斯泰的生活歷程和思想;《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和《復活》;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及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的美學觀;托爾斯泰研究概述;托爾斯泰與中國文學。
在“小說創作研究”論域,代表性著述有:趙桂蓮的《愛是生命:<戰爭與和平>》[64];趙光慧的《敘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從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與文化身份的關系談起》[65]和吳舜立、李紅的《生命“惡之花”——安娜悲劇的性愛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透析》[66]。
在“創作藝術研究”論域,邱運華撰寫的《詩性啟示:列夫·托爾斯泰小說詩學的根本特征》[67]值得關注。該論文從對托爾斯泰作品主人公“情感爆發”結果的分析著手,認為“這種‘詩性啟示’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邏輯歸宿,同時更體現著托爾斯泰自覺追求的小說詩學的最高審美品格”。論文認定對“詩性啟示”的闡釋有助于理解作家與現實的關聯以及對“詩與哲學”“詩情與玄思”等命題的把握。
在“創作比較研究”論域,具有學術價值的著述有:謝南斗撰寫的《老莊學說與托爾斯泰》[68];李辰民的《契訶夫與托爾斯泰》[69];蔡寶璽的《試論托爾斯泰的宗教觀與老子的學說》[70];曾思藝的《丘特切夫與托爾斯泰》[71];吳澤霖的《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72]和陳建華編寫的《文學的影響力:托爾斯泰在中國》[73]等。《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分為兩個部分:(1)“托爾斯泰精神探索的東方走向”; (2)“托爾斯泰思想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比較”。第一部分的論題包括:“托爾斯泰精神探索的民族文化思想基礎和社會歷史背景”“青年托爾斯泰精神探索從西向東的轉向”“《戰爭與和平》天道的顯現”“精神危機中的抉擇:走入另一個‘共同世界’”“托爾斯泰直接接觸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的開始”“托爾斯泰的新生命觀和他的‘無為’說”“托爾斯泰的晚年和中國古典文化思想”。第二部分的論題包括:“托爾斯泰的‘上帝’和中國的‘天’”“托爾斯泰的人和中國的人”“托爾斯泰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論”“托爾斯泰與中國古典文藝觀的對話和認同”等。
除此之外,從1979年至今,在國外托爾斯泰研究學術著作翻譯方面,較具影響的譯著有:倪蕊琴編選的《俄國作家批評家論列夫·托爾斯泰》[74];《歐美作家論列夫·托爾斯泰》[75];周敏顯等翻譯日爾凱維奇等的《同時代人回憶托爾斯泰》[76];翁義欽翻譯亞·波波夫京的《列·尼·托爾斯泰傳略》[77];劉逢祺、張捷翻譯赫拉普琴科的《藝術家托爾斯泰》[78];雷成德翻譯古謝夫的《<戰爭與和平>創作過程概要》[79];龔義、章建剛翻譯吉福德的《托爾斯泰》[80];傅雷翻譯羅曼·羅蘭的《托爾斯泰傳》[81];郭鍔權等翻譯托爾斯泰婭的《天地有正義:列夫·托爾斯泰傳》[82];李桅翻譯康·洛穆諾夫的《托爾斯泰傳》[83];馬肇元、馮明霞翻譯蘇·阿·羅扎諾娃的《思想通信:列·尼·托爾斯泰與俄羅斯作家》[84];楊德友翻譯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85];安國梁等翻譯什克洛夫斯基的《列夫·托爾斯泰傳》[86]10以及申文林翻譯茨威格的《托爾斯泰傳》[87]11等等。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托爾斯泰小說研究歷經30年漫長歷程。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托爾斯泰研究在新時期學術-文化語境中、藉以新的文學研究方法在各個研究論域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托爾斯泰研究的總體態勢表明:中國的托爾斯泰研究正逐步形成基于自身文化語境和文學傳統的完整的話語系統。可以預期,當代托爾斯泰研究隨著文學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的不斷拓展,將獲得更具學理價值的研究成果。
[1] 參見謝天振、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第187-189頁。
[2] 同上書,第187頁。
[3] 參見謝天振、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第191頁。
[4]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
[5] 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6]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
[7] 《蘇聯文學》1980年第4期。
[8] 《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第3期。
[9] 《外國文學研究》1982年第4期。
[10] 《蘇聯文學》1982年第6期。
[11] 《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4期。
[12]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2期。
[14]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4期。
[15] 《國外文學》1981年第1期。
[16] 《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
[17] 《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第4期。
[18] 《國外文學》1988年第3期。
[19] 《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2期。
[20] 《外國文學研究》1984年第1期。
[21] 《國外文學》1985年第2期。
[22]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2期。
[23] 《外國文學研究》1985年第2期。
[24] 《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4期。
[25] 《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2期。
[26]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7] 《國外文學》1995年第4期。
[28] 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29]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版。
[30]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31] 沈陽出版社1997年版。
[32] 《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33] 《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
[34] 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
[35] 《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36]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 《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
[38] 《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
[39] 《俄羅斯文藝》1995年第5期。
[40] 《俄羅斯文藝》1996年第5期。
[41] 《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42] 《國外文學》1995年第1期。
[43] 《外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
[44]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
[45] 《外國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46] 《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第3期。
[47] 《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
[48] 《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
[49] 《國外文學》1990年第1期。
[50] 《外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51] 《蘇聯文學》1992年第4期。
[52] 《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
[53] 《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54] 《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2期。
[55] 《俄羅斯文藝》1996年第3期。
[56] 《外國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
[57] 《俄羅斯文藝》1998年第4期。
[58] 《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第1期。
[59] 《國外文學》1999年第3期。
[60]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
[61] 《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62] 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
[63]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64]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 《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66] 《國外文學》2005年第3期。
[67] 《國外文學》2000年第3期。
[68] 《俄羅斯文藝》2000年第4期。
[69] 《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4期。
[70] 《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5期。
[71] 《俄羅斯文藝》2004年第1期。
[72]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3]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74]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75] 同上書,1983年版。
[76]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77]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8]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79] 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80]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81] 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82] 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83]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4]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
[85] 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6] 海燕出版社2005年版。
[87]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