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忙碌者的健康知識(全套共8冊)
- (德)朱莉婭·恩德斯 賈大成等
- 17字
- 2020-10-23 16:48:12
第一章 猝死:事發突然,鬼門關上拉人
“病魔之首”:好大的來頭
急救現場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很多人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才會猝死,其實并非如此。事實上,現在猝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我第一次單獨執行急救任務,是調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不久,搶救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當時,年輕人猝死很少見,你想啊,他才30多歲。所以,那次猝死急救的經歷,我一直記得很清楚。
那是6月下旬的一個清晨,天剛剛亮,我接到調度的指令出車了。當時大街上的人和車極少,不像現在,晚上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比過去白天的都多。我們的救護車很快來到一個胡同口,接應救護車的人上了車,他邊指引著道路邊對我說:“我看夠嗆,人已經沒氣兒了。”
通過介紹,我了解到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天早上5點多鐘,家屬起來解手時,發現自己的丈夫不在床上,走到外屋一看,人在地上躺著,怎么叫也叫不醒,于是趕緊跑到院子里高聲呼叫四周的鄰居。院里的幾家鄰居都從睡夢中驚醒,跑出來一看究竟。有的鄰居一看就明白了,趕緊打了急救電話。
我們一行人下了車,提著搶救設備迅速跑進院子。到了患者家一看,兩間平房,一個30多歲的小伙子躺在外屋地上,旁邊站著他的愛人,還有個小男孩,看起來也就三四歲,蹲在旁邊看著,似乎還不懂發生了什么事。屋里屋外圍了好多人,都在一邊看著,沒有一個人上去搶救。
我快步上前,蹲下檢查患者。當時,患者已經意識喪失,面色、嘴唇青紫,呼吸、脈搏和心音也沒有了,身體已經冰冷,身體的低垂部位(人在平躺時挨著地板的部位)已經出現了暗紅色的尸斑,四肢所有的關節都已不能屈伸。要知道,猝死患者出現尸冷、尸斑、尸僵,意味著已經沒法搶救了。
我起身告訴站在一旁的家屬:“患者已經死亡,遺體已經僵硬了,死亡時間最少也有一到兩個小時了,救不了了。”
話音剛落,家屬放聲大哭,小男孩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可能是被母親突然的大哭嚇著了,驚恐地抱著她的腿,邊哭邊說:“媽媽,別哭,媽媽,別哭……”孩子一邊哭著一邊哄媽媽。
一旁的鄰居有的哀求我:“大夫,您救救試試,萬一能出現奇跡呢。”也有人說:“還救什么呀?人都僵了,救也白救。”
后來,等大家平靜下來,我跟大家說:“這個小伙子是猝死的,猝死雖然危險,但也不是不可以起死回生。”
大家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
我解釋說:“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時間如果不超過4~6分鐘,是很可能被救活的,一旦超過了,腦組織就會發生永久性的損害;如果超過10分鐘,人就腦死亡了,根本不可能救活。如果我們把握好這4~6分鐘,積極地進行施救,就可能讓患者活過來,所以那4~6分鐘很重要。現在,這個患者已經出現尸僵,一般人在死亡2~4小時后會出現尸斑、尸僵,這和環境、溫度有關系,冬天出現得早些,夏天出現得晚些。所以,這個患者最起碼在2個小時前就已經死亡了,現在搶救也不可能再出現奇跡了。要是有人懂點兒心肺復蘇的知識,在發現患者時就進行施救,這個小伙子說不定有可能被救活!”
周圍的鄰居有的默不作聲,有的點頭稱是。隨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議論著,向我介紹了情況,我才知道,這個外表強壯的小伙子平時又能吃又能睡,又抽煙又喝酒,力氣大,脾氣也大,夜里睡覺鼾聲如雷,鄰居在院子里都能聽到他的鼾聲。
我又問:“那他平常有什么病嗎?”
大家異口同聲:“沒什么病,平常身體挺棒的。”
不過,聽他們說,小伙子的父母都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他母親前幾年患腦血栓,至今生活不能自理,他父親去年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在阜外醫院搶救,差點兒死嘍。
根據大家提供的情況,我推測那個小伙子多半是心源性猝死,因為他家里有心血管病病史,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平時看起來很健康,也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病和猝死的發生。
那天我們返回急救站的時候,太陽已經很高了,司機熱得滿頭大汗,我卻感到手腳冰涼,而且心里更涼,特別難受。那個小伙子的死雖然和我沒有關系,但當時我自己也30多歲,和他是同齡人,突然間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再回想他那個小家,家里擺設雖然很簡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特別溫馨,能感覺到是個很美滿的小家庭。這飛來的橫禍,留下了孤兒寡母,真讓人心碎……
現在算來,當初那個小男孩如今也應該40歲上下了,可能他早已娶妻生子,孩子也該上小學了,他母親如今也該有60多歲了。雖然他們母子倆長什么樣我早已忘記了,但那天早上發生的事,我依然清晰地記得。
——
從事急救工作30多年來,這種猝死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很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工作壓力大,年輕人猝死比起我剛到北京急救中心那會兒,真是多太多了,中老年人猝死的情況就更多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猝死呢?
猝死,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穩定的患者在發病后6小時內,發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約占80%以上,患者無論有無心臟病史,在發病后1小時內就死亡。
“發病后6小時內”是我國的規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定相同,其他國家或地區還有規定為12小時、24小時的。時間不是絕對的,僅作為參考。
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先生從上午開始發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點多死亡,時間早超過6小時了,更不用說1小時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們業內的人都認可這種判斷,并沒有為此而爭論。
其實,判斷猝死最關鍵的依據在于它的三大特點:突然、意外和自然。
“突然”表示急驟,“意外”表示預料不到,這兩個詞幾乎不用解釋,幾歲的孩子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而“自然”死亡大多數人就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自然”死亡,指的是由于各種疾病導致的死亡,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發生、發展的規律,沒有暴力干預而發生的死亡,不包括由于疾病以外的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非正常死亡”,也叫暴力性死亡,諸如觸電、溺水、刎頸、自縊、急性中毒、車禍、高空墜落、工傷事故、自殺、他殺等。
在人類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發性、緊迫性、兇險程度和后果而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夠與猝死相比,所以它又被列為“病魔之首”。
臨床上,猝死可分為兩大類,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所謂心源性猝死,也稱為心臟性猝死,指由于心臟原因導致患者突然死亡。無論患者以前有無心臟病史,從發病到死亡都可在1小時內瞬間斃命,這類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一般來說,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心臟疾病有兩類,一類是冠心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導致猝死的第一原因,占猝死總數的80%~90%;另一類是除冠心病以外的各種心臟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臟瓣膜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先天性與獲得性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
所謂非心源性猝死,也稱非心臟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臟以外的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10%~20%。

我常說:“猝死是對人類和醫學的瘋狂挑戰。”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急救任務最大的特點就是突發性強、時間緊迫,而猝死又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險中之險,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往往就在數分鐘之內,這就要求急救人員要及時到達現場,快速準確地進行判斷和施救。要說最能體現“爭分奪秒”的,就是搶救猝死的患者了,這也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醫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