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每天突破一點麻木定勢
- 每天學點創意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靈感
- 4383字
- 2014-03-24 15:11:09
走出封閉式思維
在一個房間里從天花板上垂下兩根繩于,要求你把它們系起來,但是兩根繩子離得很遠,你無法同時抓住它們。房間里還有一把椅子、一把雨傘、一把鉗子。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站在椅子上能同時抓住兩根繩子嗎?不行。用雨傘作為工具,能夠得著嗎?也不行。怎么辦呢?這時候,就要對各種事物都作一下功能變通。鉗子除了能擰東西,還能干什么?可以把它作為一個重物,系在一根繩子的末端,把繩子做成一個“鐘擺”,并讓它擺起來,然后抓住另一根繩子,等“鐘擺”蕩到附近時抓住它,問題就解決了。
通過上面的測試,可以看出你的思路是否開闊,你是否還存在思維上的“死角”。如果按照常規性的思維,很難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那么就變換一下角度,以開放性的思維,讓你的思維活躍起來,跳出思維本身的局限性,多角度、全方位地來思考,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
克服思維的惰性
人一生下來,便會遇到一個生活方式的問題,包括應該怎樣吃飯,怎樣穿衣,怎樣干活,怎樣相處,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人們比較容易地學會生活。但同時這也給人們一種錯覺,好像人本來就該如此按部就班地生活,將來也應該是如此生活的,而且還往往會以為任何地方的人也如我們一樣如此生活。
馬戲團的演出場地突然失火,結果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令馬戲團老板傷心和不解的是:馬戲團里最有名的大象被活活燒死了。
“拴住大象的僅僅是一條細鐵鏈和一根小木樁啊!大象怎么可能被活活燒死呢?”老板非常不解。
原來,平時在沒有表演節目時,大象的右后腿被一根細鐵鏈拴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木樁上。每當大象企圖掙扎時,被鐵鏈拴住的腳就會被磨得疼痛、流血,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大象始終沒有成功掙脫腳上的鐵鏈。
于是它的腦海中形成了一種惰性思維:那條綁在腳上的鐵鏈是永遠無法掙脫的。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的思維深處也存在著這樣的保守力量——惰性思維。
惰性思維讓人總是習慣用老眼光來看新問題,總是試圖用曾經被反復證明有效的舊概念去解釋變化世界中的新現象。假如我們拒絕嘗試、不敢冒險、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那么大好的時機和自身無限的潛能只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敗的悲劇不可避免。
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就會在生活中表現出典型的惰性心理。人們慣于利用經驗思維、經常隨大溜、迷信權威等都是惰性思維的種種表現。不僅如此,當一種新事物、新理論剛出世時,總會受到各個方面的挑剔和反對,許多新發現往往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可許多已經流行的觀點,即使有弊病,卻很難糾正。具有惰性思維的人有以下特點:懶于思考,不思鉆研;謹慎怕事,妄自尊大;囿于定勢,沒有創見;知識陳舊,視野狹窄;想象枯竭,目光短淺;唯書唯上,行為從眾。
歸納起來,形成思維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看問題片面
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過程,它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式進行的。在認識問題時,不思進取,懶于思維,不是站在全局看問題,這只會導致對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們就應即看到它的正面,又看到它的反面;即想到它的現在,又能預測到它的未來。
(二)因循守舊
人類的思維除了有能動性與創意的一面外,又有落后于實踐而墨守成規的一面。就連一些著名科學家也常常要受因循守舊的思想的影響。如晚年的牛頓沒有提出新的理論和學說,而是潛心研究起《圣經》來,借希望從《圣經》中找到出路,最終使牛頓在晚年時毫無建樹。
(三)滿足于現狀
如果你僅僅滿足于事務的目前現狀,那你就肯定不會有創意的激情。安于現狀,陷于保守,滿足現有水平對現有的產品設計、制造方法、工裝設備、質量標準以及現有的組織機構、管理規章、銷售方式等,只是跟過去比,不向前看,不橫向比,不放眼未來,盲目自大,最后只能使個人或企業的發展步入死胡同。
發明家在其他方面可能類同常人,但有一點例外,即他們總是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即使他們在系鞋帶時,也會考慮如何使用鞋扣、按扣、松緊帶、磁扣等解決鞋的束緊問題;當他們外出返回至辦公室聽到“有信函”時,他們就會希望能有一些新方法使他們不在辦公室期間也能收到重要信息,這樣他們就構思起尋呼機來;當他們烹調晚餐時,他們希望能有一些方法能避免擦傷鍋體,這樣他們就構思起不粘鍋來……思維的惰性很容易讓人過起吃老本、高枕無憂的日子,而不去想更上一層樓,結果不知不覺中被后來者代替。很多紅極一時的個人或企業就是因此從高峰跌落下來的。所以,不要僅滿足于一兩個好主意就為止,更不要滿足于現狀,而是讓思維活起來,能動起來,才能產生新的思路,進入更高的境界。
我們要克服這一思維的惰性,首先必須沖破習慣意識的束縛,更新舊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運用立體的眼光,從全局的角度,用新方法改進事物的形態、特性和功能等,以便取得問題的解決。這就要求我們要敢于異想天開,標新立異。當然,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這里說的異想天開和標新立異,是與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是理性的和務實的。
由于事物多種多樣的特性、用途和功能,我們要學會從各個不同角度和側面,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和工具,運用各類不同的科學知識,逐一研究問題或考察現成的事物,以便制訂適當的方法和措施,盡量減少缺點與失誤,而求得更大效益。
還要打破對思維的理解上存在的一些誤區。具有惰性思維的人往往認為思維能力是天生的,后天訓練沒有用。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人人都有思維的潛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能有的人思維活躍一些,有的人思維遲鈍一些,但只要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人人都會有出色的思維能力。
可以這樣說:“積極的思維可貴又可畏。”積極的思維使你走向成功,消極惰性的思維將使你誤入歧途。當你意識到思維的消極作用,并能發揮出創意思維時,走向成功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學會全方位思維
我們知道,雷達就是通過不斷旋轉方向,來搜索更大空域內的目標,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沿用老一套思維方式去理解問題,那么你很可能就會永遠跳不出思維的“暗箱”,找不到問題解決的辦法。為此,請你轉換一下思考的方位,變換一下思維方式,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有一位畫家,畫了兩幅同樣的畫。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訴過往人如果發現這幅畫的敗筆之處,就用紅筆圈出來。三天后,畫被圈滿了。之后,他又把另一幅同樣的畫掛在大街上,告訴過往的人們,把這幅畫的最成功之處圈出來,三天之后,畫同樣被圈滿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樣一件事情,有時不在于它本身優劣如何,而關鍵是我們怎么看它,而且人們的看法又是容易被引導的。用欣賞的眼光看事情,事情會是美好的;用批評的眼光看事情,同樣一件事又會糟糕透頂。所以為避免片面地處理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學會多角度地來思考問題,學會全方位思維。
(一)尋求多種答案,學會多向思維
在自我突破過程中,成功的概率與設想出來的選擇途徑的數量成正比。例如,如果我們能想出100條路子,選出最佳方案的機會就比只想出10條路子多10倍。所以我們從多個方向來思考問題,并且盡可能多地列出多個解決的答案,這樣會找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要力求避免那種刻板僵化的思維模式,而要以一種動態的眼光看待事物,要有考慮多種可能性的思維方式和態度。
因此,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拓寬思維的渠道,學會從不同角度設想問題,能盡量提出不同類型的多種答案,能靈活地變換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全力尋找最優答案,保證問題的最終解決。比如我們可進行詞語的流暢性訓練,如盡量多地寫出同音字、同部首詞等;進行觀念的流暢訓練,要求舉出屬于同類的東西,如會飛的有哪些;進行聯想的流暢訓練,如寫出和某一詞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運算的流暢訓練,如用數字或字母以及各種數學運算形式來完成這一等式;進行圖形的流暢訓練,如任意找幾塊紙板拼裝出盡可能多的圖形。
總之,運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給問題找出盡可能多的答案來訓練思維的流暢性,讓你的思維視野更為開闊。
(二)學會自由想象
豐富的想象力往往能活躍你的大腦,拓寬你的思路,你的讓思維更具彈性。它有可能會把你帶進一個意想不到的境界中,從而使你獲得更大的思維動力。
我們的大腦有著完美的想象能力,能將現實的生活轉變為不可思議的美好景象。西方有一位被稱為奇異之才的工程師,叫泰斯拉。據說,他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例如,他只凝視一張張畫滿零件數據的設計圖紙,就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顯出一臺已經裝配完整的機器形象,甚至于細微到每一個小螺絲都清晰可見。即使設計中出現錯誤,他也可以在頭腦中運行檢驗,并指出錯在哪里。泰斯拉非凡的形象化思維能力,在于他能把所有的客觀因素都轉化為自己頭腦思維的因素。
正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講過的:“你就是把我關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無限想象空間的君主。”
學會自由想象,就是展開你思維的翅膀,就是打開了你思維的天線,應當任憑它自由翱翔,而不受現實得失考慮的約束。實驗表明,在創意誕生的初級階段,設想越是海闊天空越好。因此,在進入具體的應用問題以前,無須對設想的相對優勢作出決定,真正有創意的人是先讓想象力自由馳騁,然后再回到現實中來,讓自己的思維既放得開,又收得攏。
(三)放棄急于求成的思維方式,防止片面思維
即使你的思維有了結果,也不要過早付諸行動,否則可能會發現這樣的結果并不是自己原來想要的。明智地、冷靜地、不帶偏見地作出判斷,但須在適當時機到來時再得出結論。很多人堅持立竿見影的工作作風,不愿意圍繞一個問題來冥思苦想。要知道,過早下結論,往往容易忽視真正富有創意的東西,而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特性。
防止片面地看待問題,就需要我們嘗試跳出自身專業局限,以拓寬思維視野。現在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那就是培養人才還是按掌握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來進行。如果僅僅這樣的話,將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為這只能將人才的眼光局限在一個領域范圍內。這好比手電筒,除了那一束光照亮的范圍之外,我們什么也看不見——這就是所謂視線或觀察的盲點。也正因此,有人說:“一個領域的專家往往在其他領域里就是一個白癡。”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本專業以外的領域取得成功的。如郭沫若原先是學醫學的,但他后來卻在詩歌、戲劇、小說等文藝領域取得成功,而且在考古學上也有獨到之見。
如果只是限于專業之內來處理問題,這只能阻礙創意思維的產生,因為缺少觸類旁通的聯系來談創意發明是不可想象的。最好的、最有創意的答案很可能來自一個與專業無關的領域,但不去探索是得不到的。試著拋開專業的眼光,去培養用另外一種好奇心來觀察問題,你可能會發現另外一個新天地。
最后,我們引用一位智者說的話:偉大的秘訣,首先就在于去掉自以為被封在有限能力的軀體內的可憐想法。請展開你思維的翅膀吧。在現代社會,人要有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但我們更需靈活的思維方式。讓我們以開放式的思維,走出眼前的困境,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