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王明珂
- 1172字
- 2020-09-21 12:44:45
2013年版增訂說明
《華夏邊緣》的2013年增訂本與允晨版(1997)、社科文獻版(2006)間的差別如下。
在第一部分,也就是介紹及探討族群與社會記憶理論的第一章至第三章,在增訂本中只有少量文字上的修改。我并未對此部分作太多修改的原因是,人類學族群理論與社會學的社會記憶理論是本書的基礎,近年來相關學界在這些方面并沒有可改變本書主旨、觀點的新進展。另外,在我出版《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這一系列著作的過程中,我經常自問:“為何我相信這些論述是正確及恰當的?”為此,多年來我一直在進行一本關于“反思史學”的研究方法論專書撰寫,希望借由研究實例將族群理論、社會記憶理論、文本表征分析等作更好的疏理整合,作為我所提倡的“反思史學”之基礎。
第二部分,以考古學資料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這部分在此增訂版中未有太多更改。近年來中國新的相關考古發現很多,環境考古、生態考古等方面也有長足發展。在此一部分,《華夏邊緣》提出的是一個大的、概括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華北人類生態變遷圖像,我以此說明華夏邊緣形成的人類生態背景。基于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這個大的圖像可能在某些地方得到厘清而更清楚些,或某些地方得到修正,但我相信這整體圖像仍是正確的——華夏的形成與歐亞及華北的氣候及人類生態變遷有關。
在第三部分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中,增加了“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這一章。此章內容翻譯及改寫自我于1999年發表在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創刊號上的一篇文章,“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1)另外,我對“漢人的形成”這一章也作了些修訂,以強調華夏邊緣的多元性。
第四部分,關于華夏邊緣的近代變遷。此一部分,先是社科文獻版取消了允晨版原有的兩章“華夏邊緣的維持:羌族歷史記憶”與“華夏邊緣的變遷:臺灣的族群經驗”,代之以“近代華夏邊緣再造”與“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這兩章。在社科版的基礎上,此增訂本中新增了“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一章,改寫自我于2010年發表在《新史學》上的一篇文章(2)。新增此部分是為了強調我近年來的一些學術關懷:歷史變遷如何發生在微觀情境之中,以及在人際微觀互動中,個人之抉擇與行動如何改變歷史。另外第三部分及第四部分原有的各章也多有修訂,主要是更正論述、用詞不完整、精確之處以及補入我目前的想法。
此外,我為此增訂版寫了一篇長序,以回應有些讀者對本書觀點的質疑,以及,對于本書出版后,近15年來我在此主題上陸續有《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三本新著作,我也通過這篇序表達這些著作中我對華夏、華夏邊緣以及今日中國民族較新進、完整的學術見解。
(1) Ming-ke Wang, “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Leiden). Inaugural Issue vol.1, 1–4: 231–250.
(2) 王明珂:《國族邊緣、邊界與變遷——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新史學》2010年(第21卷)第3期,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