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邊緣與內涵

無論是研究當今的民族或是歷史上的民族,我們都面臨一個基本問題:究竟什么是“民族”?這不只是個學術上的問題,同時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民族戰爭與族群沖突在今日世界各角落時時都在進行,也時時造成大量的人群傷亡、家庭離散。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我們對于民族或族群這樣的人類結群現象所知還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因民族認同而產生的偏見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即使是研究“民族”的學者也經常難以避免。

傳統上人們對民族的了解,常常脫離不了對一群人的客觀描述。根據這種傳統認識,民族被視為一群有共同語言、宗教、服飾、血統、體質與風俗習慣等體質文化特征的人。這種對一民族“內涵”的描述,也基于一種典范觀點;某些文化特征被認為是一民族的典范特征(該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此典范特征不符的則被忽略,或被認為是受外來文化污染的結果。于是,根據一民族典范的體質文化特征,學者們辨識該民族的范圍,并追溯他們在歷史上的遷徙與分布。這種對民族的了解,產生于商業殖民主義侵入文明落后地區所造成的人群接觸,產生于由此形成的族群關系中優勢族群的族群中心主義,產生于優勢族群學者對于客觀觀察與理性分析的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人文學科的學者都在反省:究竟擺脫主觀文化偏見的客觀觀察與描述是否可能?對人類學者來說,在一個文化傳統籠罩下的人是否能理解另一個文化傳統?對歷史學者而言,我們如何能在現在的文化結構中理解過去而無偏見?這些學術潮流的發展,多少都與亞、非、中南美洲的學者開始表述他們自己的觀點并挑戰歐美學者的觀點有些關聯。于是,人類學者在田野中強調對土著觀點的記錄與理解,歷史學者也開始注意現實社會目的下的歷史創造過程。在對“異文化”與“過去”的研究中,他們都隨時檢討自己的“理性”以及此理性的形成過程。因此對“異文化”或“過去”的研究,也成為學者對本身文化傳統以及此傳統下的“理性”所作的研究。為了擺脫因文化偏見而建立的核心、內涵、規律、典范、真實等概念,學者也開始研究一些邊緣的、不規則的、變異的、虛構的人類文化現象。在此取向下,民族研究也由核心內涵轉移到邊緣,由“事實”(fact)轉移到“情境”(context),由識別、描述“他們是誰”轉移為詮釋、理解“他們為何要宣稱自己是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宜良县| 新平| 鹤峰县| 镇巴县| 德昌县| 眉山市| 德江县| 阜宁县| 安化县| 南汇区| 新巴尔虎左旗| 南投县| 马尔康县| 铅山县| 苏尼特左旗| 北安市| 武邑县| 城固县| 卓资县| 临高县| 南汇区| 恩平市| 满城县| 曲周县| 东乌珠穆沁旗| 马关县| 徐汇区| 沙坪坝区| 博野县| 上饶市| 英山县| 永胜县| 沁水县| 衡南县| 九寨沟县| 屏东县| 河东区| 浮山县| 海丰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