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直想找到一個完美的教育理論。然而學了這么多年,我終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教育理論,每個理論都是從某個角度出發去解釋兒童的發展。每個理論在提出來的時候,都有它先進的地方,然而當我們不斷去研究這個理論的時候,往往也會發現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養育孩子,沒有必要遵循某一種理論。如果只遵循一種理論,就很容易走極端。真正的養育之道是:客觀地評價每個教育理論,取其精華,然后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地看待兒童的發展呢?我們先要了解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
兒童的發展,到底是先天因素決定的,還是后天因素決定的?
先天因素是指與生俱來的特征,即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遺傳信息。
后天因素是指兒童成長過程中周圍所有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比如,學校教室的布置是物理環境,而學校老師的教學則是人文環境。
物理環境怎么影響人的發展呢?
比方說,美國的小學教室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在同一個時間段,學生甲可能在閱讀區閱讀,學生乙可能在作業區做數學作業。這樣的物理環境為孩子的獨立學習提供了條件。而中國的小學教室是一排排的課桌,方便學生統一聽老師講課。兩種不同的物理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人文環境怎么影響人的發展呢?
比方說,老師是和學生一來一往的啟發討論式教學,還是不容置疑的填鴨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關于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因素起決定作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法國哲學家盧梭(Rousseau)認為,兒童天然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們有天生的發展時間表,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按著時間表依次成熟。而英國哲學家洛克(Locke)認為,孩子出生時是一塊白板,他們的成長完全取決于怎么養育。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華生(Watson)和斯金納(Skinner)同樣認為后天因素起決定性作用,他們認為,通過獎勵和懲罰可以塑造孩子的行為。
發展心理學研究到今天,我們認為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主體性,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那么,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到底是怎么相互作用的呢?
表觀遺傳學提出了很多觀點,其中一個概念叫作反應區域(range of reaction)。反應區域的意思是,基因和環境共同塑造一個孩子,而每個孩子具有自身獨特的特質,因此對環境所做出的反應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要去觀察和判斷孩子的反應。有的孩子需要特別豐富的環境才會發展到最佳,而有的孩子在一般豐富的環境里也能發展到最佳。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能發展到最佳的環境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對于孩子來說,玩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父母注意到給孩子太多玩具,他反而不知道該玩什么了,就應當減少一些。這才是對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嬰兒剛開始只會發出一些聲音,然后有一天他突然會講清晰的單詞了;嬰兒本來不會玩假裝游戲,然后有一天大人突然發現他在玩假裝游戲。于是很多人會問:孩子的發展到底是怎么發生的?是突然地從無到有的呢,還是漸變的?
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種持續的、漸進的變化,即發展是量的變化。同一種技能慢慢變得越來越強,通??梢詮臄盗可先ズ饬?。比如,一個人的詞匯量、記憶量,甚至大腦容量等方面的變化,都是數量上的變化。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種突變,而非持續性的變化,即發展是質的變化。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不是數量的不同,而是性質的不同;再比如,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質的不同,我們也無法用數量的多少去衡量。
目前我們認為,兒童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是連續的,是量的變化;而在某些方面則是非連續的,是質的變化。
比如,很多父母都關心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持續保持注意力。我們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孩子的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持續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這是量的變化。我們還可以測出孩子能夠同時注意到幾件事情,也就是注意力的分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夠同時注意到的事物會增多,這也是量的變化。那么,怎樣才算是質的變化呢?嬰幼兒在不斷地學習新的事物,他們會很快注意到周圍的任何新鮮事物,這有利于孩子的快速學習。而成年人已經有非常多的經驗了,所以往往只注意到對他們有用的事物,而不再像嬰幼兒那樣關注所有新的事物。這就是注意力發展的質的變化。
如果父母了解兒童發展的這種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就會平衡地看待兒童的發展,而不會對諸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過于焦慮。因為對嬰幼兒來說,注意力不集中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單一性與多樣性
有人認為,人的發展是單一性,所有人的發展都遵循著一定的進程。比如,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人的認知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人類到了青少年后期,都會發展出抽象思維。但是后來的跨文化研究發現,這個理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一個人獨特的成長環境和所處的文化大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是千變萬化的。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Vygotsky)認為,由于文化的影響,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循同樣的發展進程,有的人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抽象思維。
理解發展是單一性的還是多樣性的,還有一個角度。比如,有人認為,童年經歷決定一切;也有人認為,人的發展充滿了可能,后期經歷對人的發展也很重要。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人的發展并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樣性的。童年的經歷對人一生的發展確實影響很大,但并不是說人的一生都由童年經歷所決定。
我們舉一個安全依戀的例子(第三章中會詳細講述母嬰依戀)。研究發現,有些非安全依戀的孩子,如果母親得到家庭或者朋友的有力支持,有可能轉變為安全依戀。而有些安全依戀的孩子,如果家庭貧困,生活環境不穩定,父母壓力過大,也有可能轉變為非安全依戀。由此可見,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發展的多樣性促使我們關注孩子的發展環境。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其獨特的特質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不同,成長的道路也可能不同。當代心理學家認為,正是這些不同的成長環境,塑造出了復雜、多層次的個體發展。
所以,早期的童年經歷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以后的經歷,仍然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比如,很多成人選擇重新回到課堂修大學學位,這個經歷就有可能改變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和道路。
通過對以上三個方面的介紹,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這樣的視角會讓我們對孩子更接納、更有耐心,也更能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