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可以通過基因或基金傳遞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的,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要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我們的父輩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跨越這一階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狀態是混沌的,他們天然追求簡單、輕松、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二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這個說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數人都會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成長,隨著生活的慣性一直往前走。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年輕無敵嘛!

然而現實并不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并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地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游戲打游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里,偶爾掙扎吶喊一聲,而后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徑、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個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后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嘆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也是我曾經的畫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那時的我,雖然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業余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據: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游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下意識中,我覺得這種無憂的生活會繼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身邊兩位與我關系極好的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被“剝奪”,我還有什么、會什么,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么?這些問題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幾乎什么都不會!從那時起,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油然而生,我強烈地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讓腦子變清晰,不再稀里糊涂;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無計可施;我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2017年,我36歲,在一個被很多人認為已經老大不小的年紀,我毅然開始探索。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我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開了“愿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如何變苦澀的毅力支撐為科學的認知驅動。當我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后,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驚訝于我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蛻變,并主動給我發來反饋,說我的文章深入淺出,令他們醍醐灌頂,從而產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時,他們也不斷拋來成長的困惑,希望我能幫助解答。從這些提問中,我看到無數渴望成長的人,于是決定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個人公眾號“清腦”上開通了問答專欄,從此多了一個成長咨詢師的身份。雖然是業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觸“困惑樣本”的機會(本書的很多案例正來自這些真實的提問)。在解決了林林總總的成長困惑之后,我發現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論竟然可以解決絕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煩惱。無論在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刻意練習等基本概念的解讀上,還是在自控力、專注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具體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習慣的養成)上,都有相對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這些積累勾勒出了本書的基本樣貌。

但當你真正看清這本書的樣貌時,你會發現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時候你需要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當然,你可能對書中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拿到書后便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若是時間充裕,我建議你最好還是從頭開始閱讀,因為一些基礎概念會像插塑積木一樣慢慢呈現具體形態,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會對理解后文產生影響。

我相信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處于什么年齡、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特別是對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這本書肯定能讓你豁然開朗,并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另外,我也特別希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還未踏入社會的同學能看到這本書,因為你們正處在起步階段,若能借此書覺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讓自己比同齡人領先一步甚至多步,這相當于直接減少了生命消耗啊!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的最好年紀,其實也沒有關系,因為“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話,這是事實。“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人展,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褚時健74歲開始創業種橙子……就算你今年60歲,他們仍可以對你說:“孩子,別著急,你至少還有20年可以隨時重來……”

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獲全新的自己。人生沒有什么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么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讀到了這里,那么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權當是我們的握手禮吧:“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周嶺,讓我們共同踏上覺醒之旅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维西| 陵川县| 大兴区| 定州市| 革吉县| 康平县| 武宁县| 丰台区| 即墨市| 德化县| 天峨县| 三都| 富源县| 于都县| 乐山市| 石景山区| 盐亭县| 宁河县| 伊金霍洛旗| 合水县| 建宁县| 横山县| 镇平县| 巴彦淖尔市| 廉江市| 旺苍县| 休宁县| 山阳县| 马边| 日土县| 长沙县| 青神县| 惠州市| 南通市| 娄烦县| 惠东县| 榆社县| 白河县| 开鲁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