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革命:19個改變人生的善意法則
- (意)皮耶羅·費魯奇
- 7198字
- 2020-09-01 18:26:08
第2章 無害 不傷害別人是最高法則
無害是一種很強大的品質,因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養這種品質并不容易。它絕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那些不軟弱、特立獨行、不趨炎附勢、不造謠生事、不參與私刑、不僭越、不嚷嚷、不冷嘲熱諷、不貪得無厭的人所持有的立場。
想想別人能夠通過哪些微不足道的方式讓你的生活苦不堪言吧。它們不是戰爭,不是拷問,不是謀殺,而僅僅是些小事情。例如遲到、問了不該問的問題、音樂音量太大、明褒暗貶、比薩里鹽放多了、在音樂會上不合時宜地咳嗽、開車時目中無人、帶著臟東西走進來、咀嚼時發出聲音、在正餐時間打電話、在公共場合令人尷尬地接吻愛撫、面包屑全掉在了地板上。再比如,你講笑話時大家沒笑,甚至面無表情;別人對你評頭論足,引起你不必要的焦慮;當你說話時別人很明顯地沒有在聽;在公共場合傳播混亂;在公共場合大聲打電話;客人在你家吃完飯總是逗留很久,讓你無法抽身等等。
這里只是提到了少數例子,我們的許多行為都會讓人感到不愉快,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除非你是圣人,否則你偶爾也會無動于衷或興致勃勃地去踐踏別人。盡管用惡作劇惹惱別人能給我們帶來快樂,但那種做法是正確的嗎?正如我在本章想闡釋的:“無害”才是正確的做法。
乍看之下,無害似乎是種乏善可陳的品質,甚至不算品質。快樂、美麗和愛情才是幸福的保證,而無害好像與此無關,有時候甚至幾乎類似于羞辱:你愿意被認為是毫無害處的人嗎?但是,我們將會明白,無害是所有其他品質的基礎。就像鏡片必須有透明度,然后我們才能透過它觀察萬物;就像必須沒有了噪音,然后我們才能聽到純粹的聲音。
問題在于,哪怕只是纖毫之惡也能帶來很大的傷害。我的一個病人曾經做了個夢:她丈夫準備了很漂亮的蛋糕,從烤箱里拿出來之后就直接端給她。蛋糕非常完美,味道香甜,表皮酥脆,讓人饞涎欲滴。但是,剛剛吃了幾口她就發現蛋糕中有些極小的苦澀的沙子。沙子雖然很小,但足以毀掉整個蛋糕,毀掉這個夢。事情很快就真相大白,原來是雖然平日里老公總是想方設法地逗她開心,但有時候,他會突如其來地冒出許多惡意的想法。總而言之,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夢的判詞清晰而洪亮。
無害是一種消極的能力:就是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但是這單方面的解釋不能完全正確地表明無害的深層意義。無害也是一種積極的能力:要做到無害,需要悟性、自律、智慧與和善。著名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把無害作為一個重要主題,講述了一則關于加加林隱士的故事。兩只燕子在加加林的頭上筑巢,并下了蛋。加加林不想讓鳥蛋掉到地上碎掉,為了讓他頭上的鳥巢和鳥蛋保持平衡,他一動不動,夜以繼日地打坐,無論天晴下雨,他都安如磐石。當然,這需要持久的注意力。這份工作需要他孜孜不倦、如履薄冰,盡管我們看不見。最終,小鳥孵出來,加加林對它們產生了特別溫柔的愛意,就像自己是它們的父親一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對別人的基本態度是什么呢?是攀比和競爭?評判和批評?利用或欺騙?挑戰、諷刺或敵視?事不關己?害怕和懷疑?或者相反,是支持、友好、溫暖、同心協力?面對這些問題,也許無害能給出答案。這個答案潛藏于我們內心深處,它在內心深處起作用,我們應該去那里尋找它。模棱兩可的態度總是伴隨著我們,扭曲了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因此扭曲了我們整個人生。所以,我們不妨多審視它,這樣我們將能更深地了解自己。
毫無疑問,無害是人際關系的必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如果受到惡意的毒害,人際關系就會破裂。有很多例子:夫妻之間互相猜忌、父母輕視自己的孩子、同事之間互相嫉妒、朋友之間熱衷于嘲諷和指責。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增進積極的感情,反過來可以提升創造力和應對能力。最先受益于無害的,是運用它的人。
無害是一種很強大的品質,因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養這種品質并不容易。它絕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那些不軟弱、特立獨行、不趨炎附勢、不造謠生事、不參與私刑、不僭越、不嚷嚷、不冷嘲熱諷、不貪得無厭的人所持有的立場。所有這些特點造就了他們內在所向披靡的力量。從長遠看,比起家財萬貫、爭強好勝、吹毛求疵、強人所難這些外在的力量,這種內在的力量要更如人意,更強大。
可能執行起來并不容易。例如,吃牛排的時候,我會想到這是某頭牛身上的肉,它被殘忍地宰殺了,而且可能在它活著的時候一直受到虐待。我吃香蕉的時候,想到在那根香蕉生長的地方孩子們受盡剝削。我穿的T恤可能生產于某個偏遠國家的工廠,那里的工人備受壓迫。開車的時候,想到我正在污染環境。還有,我吃不合時令的藍莓會想到浪費,因為它們需要從遙遠的地方空運過來。我喝咖啡會想到,生產它可能會用到危險的殺蟲劑,會嚴重損害工人的健康,這在我們國家是明令禁止的。我從互聯網上非法下載電影,這就參與損害了那些合法售賣該電影的商家利益。我從網上買書,這沒有什么不合法,但會促使圖書館受到淘汰。更難的是,患上罕見疾病的我痊愈了,這要歸功于動物實驗的研究成果。甚至,雖然我的稟賦和勤奮使我在比賽中獲勝,但也因此傷害了那些失敗的人,他們可能陷入無盡的抑郁之中。那么,我是否當初就不該參與這場競賽呢?
無害在政治領域最引人矚目,也最廣為人知,有時候也備受爭議。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甘地。在梵文經典中,無害是至高無上的法則 。甘地認為,無害是包括政治關系在內的任何關系的基礎,它不僅能夠避免暴力,也能避免對手的任何敵對、辱罵和羞辱。它的出發點就是,通過改善人際關系來和政治對手周旋。
這是重要而艱難的準則,絕不是顯而易見的。非暴力的思想與“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理論相矛盾。通常,人們會聽到持實用主義原則的人聲稱,為了實現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你必須使用某種形式的暴力。為了打敗恐怖分子,你必須投炸彈,當然僅僅是為了轟炸其軍事基礎設施,然而失策不可避免。有些人說,為了拯救數千無辜的老百姓,你可以采取不傷及性命的刑訊。基于概率原則,我們為了避免更大的惡而選擇了較小的惡。
但是,小惡仍然是惡。如果一個人做了惡事,邪惡不僅會玷污造惡者,也會產生更多邪惡。漢娜·阿倫特已經揭示了“小惡原則”,比如小惡會如何與邪惡政權合謀,最終導致各種各樣的暴行和恐怖。她認為,接受小惡是一種危險的妥協,它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接受所有的邪惡。對這類原則,該用什么標準來判斷它是否普遍適用呢?這是個復雜的問題,遠遠超出了本書的討論范圍。以下問題都充滿了重重困境,有時候自相矛盾,讓人左右為難。例如,為了獲得可以拯救生命的情報,你會對他人采用刑訊嗎?我不會。但是,為了拯救百萬人的生命,你會踩在某個人的腳趾上讓他痛苦萬分嗎?嗯,我想我會的。幸運的是,相比之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無害的本質和益處要簡單得多、清楚得多。
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完全不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哪怕我們只是邁一步,也會踩死很多微生物。耆那教的僧侶們可能更體貼入微,在走路的時候,為了避免踐踏微小的生靈他們會不停地清掃路面。事實上,我們的存在本身以及吃住用行的客觀事實就將我們置于傷害他人的境地。我們不可能完全清白無辜。可如果我們能清醒地意識到我們身處萬物生靈之間以及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對無害最好的定義。
任何一個無害的人都會懂得人生無常,充滿了壓力、恐懼和苦難。亞歷山大里亞學派哲學家斐洛說:“請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因為他們都在忙于人生這場大戰。”牢記人人皆處困境能讓我們變得更包容。無害也能賜予我們神秘而寶貴的能力,這種能力會讓他人感覺更好。“見到你之后,我安心多了。”誰不想聽這種評論呢?如果我們收到這種評論,那是因為我們是無害的,我們與生俱來的安慰和治愈他人的能力沒有受阻。每個人都有這種潛力。假如我們不去評判、不提建議、不干擾,而僅僅是出現,也極可能讓痛苦的人受益。
要透徹理解無害的內涵,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思想和語言。很顯然,辱罵和詆毀是有害的。一旦意識到它們的惡劣影響之后,我們會明白倡導無害是件多么迫切的事。語言有它的影響力。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語言暴力,尤其是孩子。我們都知道虐待孩子的身體是犯罪,但其實語言暴力也會帶來嚴重的傷害,這種傷害會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腦海里。語言暴力還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阻礙左右腦之間的有效交流。最新研究發現,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如果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語言暴力(此外沒受過其他形式的虐待),就有可能變得更專橫跋扈,更易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甚至吸毒,也更容易仇視社會。
流言比辱罵更加危險,因為流言的對象并不在場。它造成的傷害和辱罵一樣大,甚至更嚴重。盡管如此,誰沒有說過幾句閑話呢?有社會學家說,說閑話是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因為它增強了歸屬感,某種程度上會幫助建立社會規則。可能的確如此,但作為精神治療師我必須說,我每天都會看到流言、指責和誹謗是怎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人們曾對流言蜚語做過詳盡的研究,尤其在社交界和商業界,因為即使流言蜚語只流傳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它們也能造成很大的傷害。通常,惡言惡語一出即可傳遍千里,大家不分青紅皂白對流言堅信不疑,這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釀成災難。每天上演的一幕都非常相似。盡管流言蜚語潛藏著巨大的傷害,但奇怪的是,大家都很容易相信它,并將其迅速地傳播開來。一旦它被散播到社會媒體中,那傷害更是變本加厲。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在媒體將流言曝光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是如何自殺的。
我們用語言創造了一個環境,然后我們和友鄰一起生活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曾研究過人們生活中的負面用語,并為此調查了美國14個縣的8.26億條推文。這項研究旨在了解充滿敵意、挑釁、仇恨的話語的使用情況,并探究是否含負面用語的推文出現得越頻繁,該地患心臟病的概率就越高。不過調查發現,用推特軟件的大多數是年輕人,而患心臟病的多是老人。所以研究表明,充滿敵意的用詞和健康問題之間不存在直接關系,但存在間接聯系。年輕人越喜歡爆粗口,該地就有越多的老年人患有心臟疾病。在某個特定地域粗魯用語使用得越頻繁,說明那里的社會環境充斥著更多負面的東西,這會給當地的所有人帶來健康問題,尤其是老年人。
現在,讓我們深入到內心世界吧,因為幸福和不幸、友善和敵意都產生于此。一旦我們貶低或敵視別人,會產生危險的后果。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通常取決于對他的印象,不過這個印象常常并不全面,甚至可能是夸大的或者錯誤的。如果這個印象受到負面評價和流言的影響,我們和他的關系就會變得扭曲。而如果我們向其他人泄露了這種印象,將會給他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并且這種傷害可能會持續多年。
評判他人必然伴隨著下列行為:我們對一個人的描述和判斷強烈地影響了我們對他的看法,也因此決定我們如何跟他相處。與此同時,這個人可能在不斷改變,例如,他開始無禮地對待我們,或很冷淡,不回信息。也許他有我們不知道的難言之隱,但我們已經對他的為人以及他對我們的態度有了看法。這個看法可能很歪曲事實,卻很難改變。
我們習慣于給別人貼標簽:他是偶像、他是個小氣鬼、他常對妻子施暴、鄰居很漂亮、自然科學老師是個性癮者……這些描述是真是假?無論真假,僅僅用單個標簽來定義某個人,這本身就是暴力行為。
我們每個人是龐大的多樣體,由各種各樣的性格因素組成。有些性格因素非常突出,有些卻很隱蔽或者說很神秘。用單個詞來形容某個人,例如“倒胃口”“膚淺”或者“無理取鬧”,這都屬于精神上的速記法,是在對他人匆忙而膚淺地進行分類和記憶。事實上,我們無法用單個詞來定義其他人。我們交往的人值得我們花時間更深入地去了解,否則,我們將步入過于簡單而又虛幻的世界。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要和某個銀行顧問會面,但有人悄悄告訴你那個顧問沒什么能力;或者你將要和某個同事旅行,但有人告訴你他常常獨斷專行、愛管閑事;或者你正打算和某位女士開展一段重要而親密的關系時,無意間聽說她是個輕浮無情的人。所有這些評判都會影響你的人際關系。有些人可能會對此表示反對,他們會說這些信息有時確實管用,甚至可能是一種責任,因為我們需要提醒我們的朋友他可能正迫近危險。但是,我們所接收和給出的信息又有多真實、多完整、多真誠呢?
對他人的看法會以微妙但頑固、明顯的方式影響著我們,這種影響也許要很多年才會顯現。可能你聽說過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是很多年前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發現的。他發現,我們的思想不僅決定我們如何認識別人,而且會最終影響到他們,甚至影響他們的生活。有個經典的實驗:一部分老師被告知班上有些學生極其聰明伶俐,事實上這些學生都是隨機挑選的,但老師們并不知情。一年以后,不同的考試結果顯示,那些被老師認為更聰明的學生比班上其他學生的進步更大。那是怎么回事呢?這并不是心電感應。因為老師們對那些他們以為更有天賦的孩子給予了更多關注,用很多無意識的方式為孩子提供積極向上的動力。可能只是他們的眼神、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說話的語氣,或者對學生的格外關注起了作用,他們發出了無意識的信號,可能老師和學生都沒有意識到,但是這些信號被接收并發揮了作用。在商業領域也有個相似的實驗。如果經理認為某個員工更有能力、更出類拔萃,這個員工將會變得更能干。微妙的信號和細微的肢體語言組成了我們日常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存在。只有透過無意識才能覺察到它們,但它們潛藏得很深,會持續很長時間,并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這本書的后面章節,我們會再次談論這個主題。但問題是,也會存在戈萊姆效應。試想一下,如果我對某個人有成見,我心里已經對他有了不好的印象,這些成見和印象最終會影響他的心態、行為和自尊。
這雖然匪夷所思,但絲毫也不奇怪。如果父親或母親整天垂頭喪氣地看著自己的女兒,說話的語調也很悲觀,傳達的都是事情老是干不成的想法,就算他無意強調錯誤和無能,可除了失敗,女兒還能期待什么呢?
卑劣想法可悲又可笑的地方在于,產生卑劣想法的人往往就是最初的受害者。我們常常認為,想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不會改變任何東西。但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誰,一旦產生消極或者更糟糕的想法,并沉浸其中,那么他們都會最先傷害到自己。受傷害的主要是他們的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因為它們承受了壓力。
沒錯,如果我們花時間想這些,跟別人置氣,貶低別人,抱怨或詛咒我們的對手,甚至對他們的遭遇幸災樂禍,那我們無意間就傷害了自己。這種惡意常常源于我們的孤獨感、懦弱和安全感缺失。要想做得更好,我們需要了解惡意是如何產生的。
惡意產生的機制如下:如果我告訴自己某某是笨蛋或者惡棍,這種思想就會觸發我身體的警告反應機制。就像軍隊被傳喚備戰可戰事卻取消了一樣,于是攻擊性的力量都向內聚集。通常來說,這僅僅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轉瞬即逝的思想,但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會留下痕跡。所以不妨想想看,如果整天想這些事情又會怎樣?
以上提到的,可能聽起來過于夸張,甚至過于嚴肅。什么?哪怕在我自己大腦的私密空間,對那些礙事的可惡家伙,我都不能抱怨、評判、告誡、指責、懲罰或者詛咒嗎?難道我不能隨心所欲地去思想嗎?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當然,我們無法控制或終止我們頭腦中浮現的每個念頭,但是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念頭的大致方向,它們是否充滿敵意或爭斗?我們是否任由惡意、譴責恣意生長,或者徹底成為偏執狂?我們在進行沉悶的內心獨白嗎?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是自我消極情緒的囚徒,最終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
這將涉及一個更寬泛的話題:關系的藝術。其重要原則就是,我們的身體、情感、想象力和精神都對他人有影響。我們的內心世界決定了我們的人際關系。我們是想讓自己沉溺于責備、憤怒和惡意中,還是更想在我們周圍創造幸福與和諧呢?
對于有精神追求或想要尋找意義的人來說,無害也是前提條件,就好比登機前的安檢或拿駕照前的體檢那樣。正如很多圣賢指出,如果你不具備某些先決條件,你就無法找到進入的通道。不是某些可怕的審查阻止了你,而是因為敵意的態度和任何形式的精神成長道路都是不相容的。很簡單,如果我們總是尖酸刻薄、喜歡挑剔,如果我們的精神被評判和否定所污染,那么我們就很難或者不可能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水平。
不要孤立地去想無害,它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和其他品質諸如溫暖、善良、信任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實際上它是其他任何精神品格的基礎。一則印度的傳統故事很好地說明了所有價值觀的本質特征。國王帕拉德終身都在培養無害的品質,借助長久、細致、認真的內心努力,他最終擁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某天,有個乞丐來請求他,希望他能將無害作為禮物送給自己。你愿意放棄自己的品質嗎?在這個故事里是可以的。國王將自己的無害品質送給乞丐,過了片刻,國王看到有個發光的神靈從自己身體中分離出來并站到他面前,他問:“你是誰?”“我是你無害的品質,你已經背棄了我,所以我要走了。”說完那個發光的神靈就走了。幾天后,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你是誰?”“我是你的內在力量。你的無害的品質走了,所以我也要走了。”幾天后又有個發光的神分身出來。“你是誰?”“我是你的智慧。沒有無害的保佑是不會有智慧的。”然后它也走了。直到最后那個神靈也從國王的身體中出來,它更漂亮也更耀眼,是所有神靈里面最漂亮的。“你是誰?”國王驚慌地問道,“我是斯里,你的美神。”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在的美,都有朦朧的內在美神斯里。沒有了無害的支持,美神也不得不走了。所以國王的余生在灰暗與陰郁中度過。
這個故事的寓意在于,品質與品質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支持。如果我們放棄了道德,忘了去培養無害的品質,我們就無法希望自己是平靜和快樂的,也會和這個國王一樣失去內在美。
阿希姆薩·帕拉莫·達摩說過,無害是至高無上的法則。只有尊重這一法則,人類社會才有希望存活下去。前文引用過的《摩訶婆羅多》把這個法則比作大船,而人類就好比設法到達遙遠陸地的商人。只有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彼此無害,人類才能在社會中共存。沒有這個法則,整個世界就會陷入黑暗之中。只有具備了無害的品質,我們才能過上真正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