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卓越績效質量管理理念
- 田桂瑛
- 8046字
- 2021-02-08 18:04:01
第二節 授課大環境的變化
一、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得全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交流不斷增強,而且也令社會分工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隨著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分工的格局和內容也將進一步發生變化。而在此過程中,作為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斷地經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其中,既有全球化思維和全球化視野得到拓展的積極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迎來一些諸如競爭加劇以及價值觀沖突等方面的挑戰。
(一)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國家越來越意識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即強國必須強人才,強國必須強教育,因此勢必會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高等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國家加大了投入。國家在辦學政策和辦學資金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和大力推進,從而無形中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各項資源,同時也凸顯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高校與世界一流高校之間的交流空間也在加大,無論是交流的頻率還是交流的深度都在進一步加快和加深,從而無形中推動了我國高校辦學質量的提升。這不僅為我國高校帶來了世界一流高校的先進辦學理念,同時也為學術交流、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帶來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并為我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除此之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知識在國與國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分享和應用也將變得更加頻繁,高校中師生的視野也因此將被全面打開,從而其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思維也將得到全面的拓寬和鍛煉。
(二)挑戰
經濟全球化在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無限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分工和資源流動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資源比如優秀教師在經濟全球化中頻繁流動,最終的結果有可能造成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國內高校流失到發達國家的高校,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優秀師資的流失。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就業市場的競爭也會隨之變得更為激烈。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全球分工的內容和格局及國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會隨之改變,若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方式、培養政策以及人才的質量等,不緊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做出相應調整,就有可能使得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不符合國際發展的需求,從而使得其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喪失競爭力,并進而加劇學生對就業的焦慮感。另外,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念也會隨著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慢慢地滲透到我們學生的思想中,從而對其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產生一些沖擊。尤其當青年大學生在面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沖突時,更容易受到前述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陷入迷茫,給日常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二、互聯網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尤其對于伴隨著手機和電腦長大的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互聯網早已成了他們生活和學習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互聯網的用戶中,大學生群體可謂是最具有活力的一個群體。互聯網具有的開放性、自由性、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時效性等特點,給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互聯網在開拓大學生視野,促進其思維方式向全球化方向改變的同時,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各種誘惑,從而讓部分大學生喪失學習的斗志,并完全沉浸在網絡中,甚至荒廢學業,迷失自我。
(一)互聯網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大學生全球化思維的形成
互聯網的高度開放性,使得互聯網沒有時空的限制。它可以讓各個國家和地區同一時段內在同一平臺上共享科技、軍事、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尤其在如今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已經普及的年代,每個大學生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是電腦等設備進行聯網,并在短時間內掌握來自全球的上述各信息。無疑,這會豐富大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拓寬大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將視角從自身或國內轉向全球,從而大大地拓展大學生的全球化思維和全球化視野。因此,互聯網的高度開放性推動了大學生對外開放觀念的形成,并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的全球化思維。
2.使知識的分享和獲得變得更加容易
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地傳播和分享各種知識和信息。因此,關于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視頻和音頻的學習文件在網上都能找到。所以,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終端聯網,從而借助網絡學習各種知識。同時,互聯網又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即使學生坐在家中也可以自由地學習來自各大高校包括國外一流高校的各種在線課程。同時,他們可以選擇任意時間進行學習。因此,這極大地方便了大學生的各種自主學習。另外,由于網絡的實時性和交互性,大學生也可以在網上進行交互式學習以及各種社區互動式學習。因此,無論是學習的方法還是手段,無論是學習的對象還是內容,都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共享性而變得非常豐富和自由。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以及多元化信息的分享沖破了傳統非網絡課本學習下的固有思維屏障,大量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聲音、態度,使得大學生的思路被進一步打開。因此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以前的單一課本式學習轉向多元化立體式學習,從而其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都將得到提高。
3.拓寬了教育渠道,提高了教育效率
網絡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加速了信息的分享和傳遞,從而拓寬了教育的渠道。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為教育的雙方提供了可以隨時交流和溝通的平臺。而且由于網絡催生出了豐富的社交軟件,比如網絡視頻、QQ、微信、微博等,因此教育雙方的溝通方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受時空的限制。另外,由于網絡的同步性,教育雙方可以自由而方便地記錄和存儲交流的內容。教育的雙方都可將其進行及時歸檔,并建立教或學的檔案庫,從而豐富教和學的內容。此外,網絡的海量信息和資源,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從而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并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備課效率。另外,教育的雙方都可以在網絡上撰寫和發表自己的教或者學過程中的自我反思以及各種啟發感想,還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平臺探討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是交流自己的各種所見所聞和所思,從而增進師生感情,提升教育效率。
不僅如此,網絡還讓傳統的、呆板的“黑板+粉筆+教材”的教育模式,變得更加具有創新性和生動性。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采用圖片、文字、音樂、影像、動畫等相結合的方式,制作成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演示文稿(PPT),從而進行多媒體展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各種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官體驗,并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讓線上教育同步進行,展開立體式教學,以彌補現實教育的不足。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平等性、互動性等特點,自如地掌握和應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就會極大地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互聯網不僅可以創新教育方式,還可以發展我們現有的教育理念。
4.增強師生互動,激發教育活力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滿足了大學生保護隱私的要求,因此絕大部分大學生都能在網絡中放下顧慮,從而在網絡上講出或是寫出自己在現實中不敢表達的想法。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者可以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信息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想法,比如學生QQ上的“說說”、微信朋友圈的各種動態以及微博上的各種日記等。如果教育工作者愿意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在網絡中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就能夠比較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各種想法和心理動向,從而走進對方的內心,不僅在學業方面,也在人生方面為其答疑解惑,引導其健康地學習和成長。因此,網絡的開放與平等、網絡的虛擬與匿名,也為教師展開教育工作創造了條件,從而激發了教育的活力。
(二)互聯網的消極影響
1.沉浸在網絡中,人際關系和集體意識都變得淡薄
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各種社交軟件也隨之出現,比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當代大學生由于從小被家長和學校強制學習,從幼兒園就開始上各種輔導班,因而除了學習之外,社交活動通常較少,與社會的互動也非常少。到了大學時期,有了智能手機,他們便習慣性地沉浸在自己的個人世界中。大部分大學生,通過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讓自己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通過網上的社交活動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從而逐漸產生了對智能手機的依賴,進而忽略了現實中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這種長期的對網絡虛擬社交的依賴,使得大學生逐步遠離或是疏遠現實世界中真實的人際互動,從而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日漸淡薄,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宿舍人際關系不和、遇到問題不知如何求助等。因此,面對新時期的大學生,我們經常需要通過其微信朋友圈動態,或是通過其QQ空間里的“說說”,或者是其微博上的留言,才能了解到該大學生的思想、行蹤以及其在生活、學習或是人際關系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和什么困難等。除此之外,由于沉迷于網絡的虛擬社交,他們往往越來越喜歡獨處,甚至連吃飯都不和同學去食堂吃,而是直接點外賣。長此以往,大學生缺乏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缺乏集體生活,集體意識也會變得越來越淡薄。另外,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虛擬世界中會變得跟真實世界的自己不一樣,面臨角色沖突,表現出多重矛盾的人格和心理,從而誘發大學生心理危機。因此,大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的虛擬社交,而疏離現實世界中真實的人際互動,是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成熟的。
2.沉迷于網絡游戲,荒廢了學業
網絡世界,不僅有虛擬社交、各種知識,更有特別具有誘惑力的各種網絡游戲。而這些網絡游戲,對于正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更是獨具誘惑力。在我們的調查中,每20個學生中,起碼有10個愛打網絡游戲。如果是男生,則該比例會更高。當對那些經常逃課或是多科不及格的學生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其無一例外地都特別愛打網絡游戲。有些時候是通宵達旦,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除了這種特別極端的例子之外,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曾打過網絡游戲。換句話說,除了上課之外,學生們很多課余時間,很多大好時光,都被網絡游戲所占據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對于青春的浪費。
3.網絡使得學習越來越碎片化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以及信息的豐富性,如今的大學生很難再對傳統的紙質書籍產生興趣。當我們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紙質課外書籍閱讀量的調查時,發現這個數字真是小得可憐。在20年前,幾乎每個大學生平均每周都會有2本借閱量。而如今,一學期下來,也難得見大學生借閱什么圖書。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曾一度為此發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當今的大學生不愛看書了,只是他們愛看的不再是紙質書,也不再是完整的書。因為,他們已經被網絡上海量的信息和文章所包圍,比如各種時政新聞、各種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以及各種短視頻如抖音和快手的搞笑視頻等。所以,當今的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具有娛樂性質,越來越精悍短小。而類似于紙質書這種厚重而且長篇大論的東西,已經很難吸引大學生了。這樣一來,勢必導致大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表層化,從而不具備系統性和深度性。
4.網絡的豐富性反襯了課堂的枯燥性
隨著網絡上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載體越來越豐富且多樣化,比如各種視頻、音頻以及豐富多彩的圖片等,傳統的課堂教學就顯得越來越枯燥、越來越單調。課堂教學很難做到像網絡世界那樣豐富多彩,也很難在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以及各種畫面和場景中做到像在網絡世界那么切換自如。因此,相比網絡,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缺乏吸引力,尤其當課程內容本身有一定難度或是課程內容因為其專業屬性而顯得比較枯燥時,這時候課堂教學就會在網絡世界的對比下顯得更加缺乏吸引力。由于學習本身就是艱苦的,思考本身也是辛苦的,因而很多大學生會在智能手機網絡世界的誘惑下,逃避學習、逃避思考。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畢竟玩手機更為輕松。
三、就業競爭的加劇催生學生的焦慮情緒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早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與此同時,原有的“包分配”制度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以及越來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第一,隨著當代高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導致就業人員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第二,各大高校競相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導致畢業生結構不合理。第三,用人單位的門檻隨著歷年畢業生人數的增加也在不斷拔高。第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人才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得某些專業畢業生就業變得困難。第五,大學生本身的學業質量和就業心態也會影響到其就業選擇。綜上所述,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大學生本人,都期望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并且大學生由于身處青年時期,欠缺社會經驗,心智尚不成熟,因而其心理壓力巨大,從而催生“就業焦慮”情緒。
“就業焦慮”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使大學生為了將來能夠找到工作或找到好工作而努力學習。但是,焦慮情緒也會令學生產生一系列恐慌、盲從、自卑等不良心理問題,從而無心學習,或者說產生“學習無用論”等錯誤思想和錯誤認識,從而變得越發盲目和越發自甘墮落。這種現象在大四的學生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一進入大四,大學生的心思就更容易被各種就業信息和就業競爭等擾亂,從而對上課產生抵觸、逃避或是上課也不聽講等消極情緒和消極行為。筆者曾經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進行過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中,大部分學生表示“心都飛走了”,所以無心學習。絕大部分大四學生都表示非常擔心找不到工作,所以每日都很惶恐,心有不安。尤其是在參與招聘會投遞簡歷或是面試無果之后,更是如此。即使不著急找工作的同學,也都忙于準備考研和考公務員。無論是哪一種,都讓大四學生對課堂的學習興趣寥寥。不僅如此,大四學生的“就業焦慮”情緒還會逐級向同專業低年級學生傳遞。特別是在大四畢業生就業情況普遍不樂觀或者不理想的情況下,這種向下傳導的焦慮情緒,其負面效果更為明顯。
因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大四學生,消減其“就業焦慮”情緒,引導其積極樂觀地思考,認真踏實地學習。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更應該告訴其正確面對就業競爭加劇這一客觀事實,并提早讓他們做好準備,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并通過各種競賽提高專業技能;引導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實踐實習等活動,從而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進而使他們在大四畢業之際順利就業。
四、社會風氣的影響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周邊人的影響。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社會風氣則集中展現了社會成員的整體社會生活面貌,反映了人們作為一個整體的精神狀態、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正因為社會風氣集中體現了整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導向形成的社會主流意識,因而社會風氣對人的影響是最大的。而大學校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當整個社會風氣是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健康高尚的環境氛圍,促使大學生在校園里比知識、比學習、比夢想,從而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相反,假如整個社會風氣中充斥著一種消極的、病態的、使人頹廢倒退的環境氛圍,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則會腐蝕人的靈魂,使得人心渙散,不思進取,還助長種種不道德的行為,甚至導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進而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比好的社會風氣影響力更大。換句話說,它具有超強的破壞力和滲透力。畢竟,奮發向上、努力拼搏是很辛苦的,是需要意志力和恒心以及決心的,相反身體上的享樂、精神上的墮落卻是多么容易,甚至不需要學習,也不需要有任何意志力和決心就可以輕易地辦到。若不良風氣一旦形成,就會對大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腐蝕其學習的斗志,打消其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決心。它會讓大學生不再比學習、比奮斗、比夢想,而是不斷地去比吃、比穿、比玩,拼爹、拼娘、拼關系,從而產生消極影響。
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在多元價值觀相互碰撞的同時,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不斷滲透,高等教育體制原有的一些弊端也開始顯現出來,從而對大學校園以及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系列沖擊。尤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金錢意識和市場意識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占據上風。金錢意識和市場意識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但由于社會中部分群體價值觀模糊、意志不堅定等,從而不斷滋生出對金錢過分崇拜的拜金主義思想,并進而衍生出為金錢不擇手段的系列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型的階段,即正處在“三觀”的塑造階段,因而特別容易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尤其當大學生自身家庭的“三觀”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則他們本人更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其次,大學生因為常在校園中,與外界的真實接觸較少,故對社會中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以及各種經濟交往等現象缺乏真實的體驗和了解,從而缺乏正確的辨識能力,很容易被社會不良人士或不良風氣誤導。最后,部分大學生因本身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規劃,大學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思想和認識處于混沌之中,且明顯缺少對不良社會風氣的抵御能力,故也很容易陷入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中,從而變得更加迷茫和墮落。
除此之外,近年來在大學校園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變得越加明顯。大學生通常會以該課程是否直接對自己產生好處以及是否考試、是否增加學分等作為要不要學的標準。這無疑會影響到大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度和知識結構的完善程度。不僅如此,急功近利的思想還會滋生一系列不好的行為。比如,不臨近期末考試,就不學習不看書。為了考得好成績卻不想認真復習、看書,反而去設計各種作弊手段和構想各種作弊方案。為了獲得各種優秀名額卻不努力進取改進自身,反而去琢磨如何走關系、如何打擊自己的競爭對手等。諸如此類的行為,將會使大學生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從而阻礙大學生心靈的成長和成熟,阻礙大學生成為一個正直的、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的不是個別大學生,而是大學生群體。一旦某個學生染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比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中的一種或多種,就會影響到自己宿舍的同學,并進而影響到整個班級,從而不斷擴散并形成傳染之勢。筆者因為多年來一直擔任一線教師,曾目睹大學生以宿舍或是班級為單位表現出來的群體特征。比如,某個宿舍的一位同學愛學習,大家就會都愛學習;某個宿舍的一位同學愛打游戲,大家就都打游戲;某個宿舍的一位同學比較積極向上,整個宿舍的同學都會變得積極向上。反之,亦是如此。班級也有此特征。筆者在長達十多年的教學中,經常會發現某些班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特別積極,班級學風特別正特別濃,大家都認真聽課,認真回答問題,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都認真完成。相反,某些班級一進去就能感受到某種消極的東西,比如大部分同學都無精打采,各干各的。曾經有一個班級,從第一次上課到最后一次上課,老師在其中都能感受到一種近乎窒息的氛圍。后來在接近期末時,該班級終于爆發了一場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戰爭”,一場起因于早些時候為了爭奪所謂的“優秀”名額而積累起來的“戰爭”。后來,經過教師、輔導員以及院領導多方調解,這場“戰爭”才終于得以平息。
綜上所述,不良社會風氣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它會暗暗地滋生出很多隱患來。因此,我們應當對社會不良風氣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加以關注并及時遏止,以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令大學生陷入深淵而無法自拔。同時,我們應不斷頌揚好的社會風氣,讓它潛移默化地走進校園,走進大學生的心中,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成熟,從而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一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