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問題與意義

為盤活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并加快其回收,幫助國有企業扭虧為盈,轉換經營機制,1999年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實施債權轉股權的若干意見方案》。1999年12月,國家經貿委推薦了601戶債轉股企業,建議轉股額為4596億元。截至2002年底,經國家經貿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審核,國務院累計批準547戶企業實施債轉股,涉及轉股額3850億元,分別占協議轉股企業戶數和協議轉股額的94%和95%。有372戶債轉股企業依法注冊成立了新公司,占批準實施企業數里的68%2004年電廣傳媒(000917)與控股股東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簽署《以股抵債協議》,產業中心擬以其持有的公司國有法人股股份抵償其對公司的債務,每股單價為7.15元/股,抵債債務總額為53926萬元,抵債股份數量為7542.1萬股,成為證券市場第一家實施“以股抵債”的上市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電廣傳媒的“以股抵債”與本書研究的債轉股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重要差異:(1)主體及利益沖突不同。“以股抵債”發生于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體現的是控股股東對其他股東之間的利益侵占,而債轉股發生于公司(集團公司)與外部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人之間,體現的是股東對債權人利益的侵占;(2)估值基準不同。“以股抵債”更多地采用市場流通價格為基準,而債轉股則主要以公司凈資產為基準,兼顧市場流通價格;(3)經濟后果不同。“以股抵債”并不影響控制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且股東結構基本上沒有重大變化,而債轉股則引進了新的股東,顯著地改變了股東結構,甚至控股股東也可能發生改變。(4)潛在的社會影響不同。“以股抵債”是對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一種臨時性措施,而債轉股則是國務院主導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向“虧損經濟”和“壞帳經濟”開戰以走向“信用經濟”的制度安排。綜上,本書的研究對象限定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國有企業的債轉股。。債轉股作為我國國有企業改制的重大配套措施,不僅受到政府各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也激發了學者的熱烈研究興趣。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1999)認為從制度創新的層面上理解,就是借助于債轉股等方式向“虧損經濟”和“壞帳經濟”開戰,以走向“信用經濟”,但債轉股是一項政策性和業務性都很強的工作,如果債轉股的機制設計不好,或在實施中出現差錯,成為變相豁免企業債務,就會導致賴帳經濟出現的危險[1]。周小川(1999)從國際上通行的實踐討論了債轉股的實質性概念、商業銀行進行債轉股的動機以及債轉股的正規運作方式,并指出在中國具體國情下進行債轉股的考慮、動機以及相關的其他問題,如債轉股運作中需要防止的道德風險問題[2]。莊乾志(2000)認為債轉股對國有企業的制度變遷形成很強的依賴,債轉股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國有銀行制度的變遷[3]。丁少敏(2003)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債轉股的前期目標即國有企業三年財務扭虧解困基本實現,但在實踐中出現了某些有悖于設計初衷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對促使國有企業出資人真正到位、變企業財務解困為資本解困等債轉股本質目標的實現構成嚴重障礙[4]。盡管已有研究文獻初步關注了債轉股對企業公司治理的效應問題,但這些研究主要基于規范分析和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并沒有實踐的經驗支持或難以推廣到其他企業,從而無法為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提供較為系統的研究;不僅如此,已有研究文獻關注到的公司治理效應主要局限于對組織架構和企業財務業績的影響,而沒有深入挖掘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對企業投資行為、融資決策和高管激勵等方面的影響。事實上,企業的投資行為、融資決策和高管激勵是企業經濟活動的主線,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價值。如果不對此進行研究,我們對債轉股效應的認識將是一種比較模糊的表象看法,而難以知道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到底來自于哪一方面的改善,或僅是財務上的改善而非實際經營活動的改善。

債轉股還代表了我國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關系的重大變化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是企業融資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社會資金高度集中于銀行,銀行融資占絕對主導地位。2001年,國內非金融部門融資構成中,銀行融資占比為75.9%,此后逐年上升,2004年達到87.9%。2005-2007年央行實行貸款規模控制,銀行融資占比下降,2007年低至78.7%。2008年最后2個月貸款規模控制取消后,銀行融資占比再次躍升至83.1%。2009年1-9月,銀行新增貸款達到8.2萬億元,銀行融資占比超過85%(1-3月曾達94.7%)。2008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47.84萬億元,是全部工業企業總資產的114%。。我國銀行法規禁止銀行持有企業股權,1986年的《銀行管理條例》、1995年的《貸款通則》和《商業銀行法》均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投資非自用不動產、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這與同樣是與間接融資為主導的日本和德國完全不同,如日本1942年及1997年《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持有非金融企業股份,持股比例不能違反《關于禁止私營壟斷及確保公平交易的法律》1986年,日本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上市和非上市的非金融企業所發行的股票總數占比達到46%,到1998年仍有41%。日本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中,總有數家日本銀行業金融機構。。德國1961年《銀行法》允許銀行持有任何比例的公司股份德國全部股票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占比約在10%左右。1988年末,德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市值為4115億馬克,約占德國GDP的40%。1993年末,德國銀行持有上市和非上市的非金融企業所發行的股票總數占比仍達有14%。。債轉股實踐打開了我國銀行直接持有企業股權的法律通道債轉股對我國法律形成了較大的挑戰,因為如《公司法》規定債權不能出于出資,《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能直接投資非金融企業等,但我國的行政體系和法律體系決定了政府的行政條文具有法律的意義。,這對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然而,就我國目前的研究文獻來說,研究銀行持股對銀企關系以及對債務融資的影響的文獻非常少,大部分局限于介紹日本和德國的情況,以及以規范式的評論方式對銀行持股的作用進行判斷,沒有以我國特殊背景和金融結構為基礎的命題推導和實踐數據為基礎的經驗檢驗。

為此,本書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觀察樣本,從理論和經驗上系統研究了債轉股對公司治理的效應,以及以債轉股為契機研究了銀行持股對銀行信貸配置的影響,具體而言,本書研究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是否影響了公司的投資行為?其次,債轉股企業的融資決策是否得到了優化,進而基于債轉股企業中銀行持股的特征研究公司治理效應的溢出效應,即對我國銀行的信貸配置效率的影響?再次,債轉股企業的高管激勵是否有改進?最后,債轉股企業的公司治理效應是否影響了融資決策對投資行為的約束作用,是否影響了投資行為對融資決策的信號作用?債轉股企業的公司治理效應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是否得以體現。

本書的研究具有顯著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國有企業改制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債轉股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對企業持股,一方面可以優化企業股權結構,改善企業股權主體的多樣性,完善監管治理機制,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國有債權的可收回性,減少不良債權率,防范金融風險。但綜合現有研究文獻,較多的文獻集中于規范式的判斷分析,部分文獻也采用了個案、典型/區域調查的形式進行了債轉股的經濟后果分析,卻并沒有系統性地提供一個影響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基礎,經驗檢驗上也極少有文獻去研究以債轉股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持股對公司經營績效變化的具體驅動因素進行分析,也沒有以債轉股為契機研究銀行直接持有企業股權對公司經營行為和銀行信貸配置的影響,更沒有提供大樣本的經驗檢驗證據。銀行直接持有企業股權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不僅需要理論上的進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系統地經驗上的檢驗證據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和現實需要。

其次,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內部人控制是我國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潛在甚或現實的問題。股權集中被認為是約束內部人控制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控股股東借助控制權也可能侵占債權人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故股權集中與股權分散的平衡在保護債權人和中小投資者利益面前是國有企業改制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提高債務治理是約束我國企業兩大公司治理問題的重要途徑,與債務在西方成熟金融市場上積極的治理效應相比,我國較為特殊的制度環境約束了債務治理效應的積極作用。本書一方面在股權結構平衡下分析了股權分散對公司治理的邊際效應,一方面也分析了債轉股對債務治理的作用機制,豐富了股權和債務治理的相關文獻。

再次,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是我國企業資金來源的最主要方式。信貸資金融出方銀行與融入方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如何也就成為影響信貸配置效率和保障信貸安全的重要因素。不過歷史的發展已經表明,我國銀企關系存在重大缺陷,銀行信貸資金成為了國有企業的財政補貼。債轉股開拓了我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單純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但現有文獻卻對此并沒有針對中國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本書將研究銀行股東與債權人的二重身份對銀企關系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信貸配置的作用?因此,本書的研究可以為股權型銀企關系對信貸配置的影響提供經驗證據,豐富和拓展了我國銀企關系方面的文獻。

第四,銀行混業經營是金融改革的熱點話題,也越來越成為發展趨勢。傳統上,我國商業信用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不過,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逐漸成為全球性趨勢。德國在二戰前以及當今時代,均是全能銀行;英國、日本、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取消對混業經營的各種限制,推行全能銀行制;1999年日本、美國全面推行全能銀行制后,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也紛紛探討金融業的分業與混業問題,并日益趨向全能銀行制。本書的經驗檢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相應的證據,如大規模允許銀行直接持有企業股權,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貸款的風險?本書的研究可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之改革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

最后,本書的研究可以豐富股東-債權人利益沖突對企業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研究文獻。現有財務理論和相關文獻認為,由于風險偏好不同,債權人和股東的利益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企業的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與價值最大化方向出現偏差。本書的研究對象兼合了股東和債權人的雙重角色,以其行為進行投資和融資研究可以豐富相關財務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武邑县| 墨玉县| 双辽市| 龙里县| 淮南市| 南部县| 岐山县| 云霄县| 千阳县| 大邑县| 龙胜| 阜平县| 莆田市| 奉新县| 黄平县| 明星| 台中市| 收藏| 昭通市| 德格县| 宜兰市| 南雄市| 永修县| 乌鲁木齐市| 正镶白旗| 大同市| 龙陵县| 塔河县| 宁蒗| 六盘水市| 香河县| 阳西县| 清苑县| 洪湖市| 长泰县| 彭州市| 吕梁市| 衡阳市| 库尔勒市|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