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學名著導讀80部
- 王苑苑 王兆平
- 4339字
- 2020-09-11 16:59:48
紅與黑
(Le Rouge et le Noir)

司湯達
長篇小說,1830
[法國]司湯達(Stendhal,1783—1842)
維立葉爾城坐落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地方。城中有個名叫于連的青年,因為精通拉丁文,當上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眼又大又黑。他的父親老索黑爾是個木匠,在城邊開辦一個小木材廠,自己不識字,也最恨的是讀書。而于連卻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愿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于連幼小時受拿破侖部下一個老軍醫的影響,學習拉丁文和歷史。因此,他從小對拿破侖瘋狂地崇拜,渴望未來投身軍界,像拿破侖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但后來他又想當神甫,因為這樣很受人尊敬,權力也大。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門下,鉆研起神學來。他仗著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經》全背下來,必要時還能從最后一句倒背回去,一直背到開頭的一句。這事轟動了全城。這樣,他在市長家里很受歡迎。
市長德·瑞那出身貴族,原是開設制釘廠起家的,復辟王朝建立后,他見風轉舵,投身保王黨,撈到了市長的寶座。他的妻子年紀三十歲左右,長得非常漂亮。她在修道院長大,對像她丈夫那樣庸俗、粗魯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厭惡。由于沒有愛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養三個孩子身上。最初,她把于連想象為一個粗野、面目污垢的鄉下佬,心里頗有一些不以為然。誰知見面時卻大出她的意料:面前這個年輕人竟是這樣白皙,眼睛又這樣溫柔動人。于是她對于連由好感、關心轉入了熱烈的愛。她崇拜于連的才能,傾慕他的外貌,覺得只有于連這樣的人,才具有慷慨、高尚的氣質和仁愛的心。當她知道于連拒絕了女仆愛麗沙的愛情時,心里異常高興和激動,她發覺自己對他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情感。夏天,市長一家搬到凡尼鎮鄉下花園別墅居住,晚上乘涼的時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樹下,她讓自己的手被于連偷偷地緊握著,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然而自己卻被愛情與道德責任感折騰得一夜未合眼。她決定用冷淡的態度去對待于連??墒钱斢谶B請了三天假去看他的朋友福格時,她卻按捺不住對他的思念。于連回來后,她變得愛裝飾打扮起來。而于連也變得更大膽,終于在一天深夜兩點鐘時闖進了她的房里。開始,她對于連的無禮行為很生氣,但當她看到他兩眼充滿眼淚時,便同情起他來。她暗想,如果在十年前能愛上于連該多好,那時她更年輕美麗。不過,在于連的心里則完全沒有這種想法,他的愛完全是出于一種野心,一種因占有欲而產生的狂熱。他那樣貧窮,能夠得到這么高貴、這么美麗的婦人,已是他奢望以外的滿足了。
不久,皇帝駕臨維立葉爾,在德·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連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由此,使他在公眾面前有了大出風頭的機會。迎駕期間,于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了瞻拜圣骸的典禮。之后,他對木爾侯爵的侄子、年輕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拜。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輕就能陪伴皇上,有顯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睞,這更堅定他當主教的決心。
后來,德·瑞那夫人心愛的兒子病危,她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一種懲罰。從此,她陷入了可怕的懺悔里。這時,愛利沙又把夫人一事暗中告訴了哇列諾先生。哇列諾是本城的新貴,早先曾貪戀德·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F在,他對于連的成功醋味大發起來,就給市長寫了—封告密信。但市長擔心,如果把妻子趕出家門,自己將失去一大筆遺產,而且于自己名譽上也不光彩,于是采取只懷疑而不證實的辦法。但在這座城市里,街談巷議卻對德·瑞那夫人和于連越來越不利。一次愛利沙向西朗神甫懺悔時,又談出于連與德·瑞那夫人的秘密關系。關心于連的神甫要求他立即到省城貝尚松神學院進修??墒?,告別后的第三天夜里,于連又冒險趕回維立葉爾,與德·瑞那夫人見面。此時的德·瑞那夫人由于與于連分離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樣了。
于連初到神學院,看到這里陰森恐怖的景象而暈倒在地。由于西朗神甫的原因,院長彼拉神甫對于連特別關照。給了他一份難得的津貼。在三百二十一個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連自信會獲得迅速的成功。他悄悄對自己說:“在拿破侖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甫當中,我將是個主教。”但神學院是個偽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墮入了憂郁之中。在考試中,他本來名列前茅,就因他是院長的寵兒,受到想奪取院長職位的對立教派的排擠,硬把他落到一百九十八名上。對此,他感到十分悲觀。但形勢很快有了轉機。彼拉神甫決定辭職。因為他受到朝廷木爾侯爵的恩惠,介紹他到巴黎近郊去管理一個富裕的教區。木爾侯爵缺一名私人秘書,彼拉便極力推薦于連擔任,侯爵欣然接受了。于連剛出神學院,就返回維立葉爾,半夜翻過市長家的層層高墻,在離別十四個月后重見德·瑞那夫人。他躲在她的寢室內度過了整整一天,后被人發現才倉皇逃走。
于連來到巴黎,工作是每天為木爾侯爵抄寫稿件和公文,經過幾個月的試用,侯爵對于連十分滿意,派他去管理自己兩個省的田莊,還負責自己與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間的訴訟通訊這個新工作。后又派他到倫敦去搞外交,贈給他一枚十字勛章,這使于連大獲滿足。
于連在貴族社會的熏陶下,很快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甚至在木爾小姐的眼里,他也已是脫了外省土氣的青年。木爾小姐名叫瑪特兒,十九歲,是一個非常美麗俊俏的姑娘。她讀過許多浪漫主義愛情小說,并被三個世紀前一段家史所感動:她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銳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后,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里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斕貎旱拿志褪腔屎蟮膼鄯Q,說明她十分崇拜皇后這種為愛情而敢冒大不韙的精神。
起初,于連并不愛瑪特兒。因為她太清高傲慢。但想到她能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的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斕貎阂仓烙谶B出身低微,但為了表示自己的不遵循習俗,偏要去愛一個社會地位同自己懸殊的人。因此,她在花園里主動挽著于連的胳膊,還主動給他寫信宣布愛情。為了考驗于連的膽量,她要于連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房間去。于連照樣做了,當晚她就委身于他了。
但是,瑪特兒很快就恨起自己的失足來。—次,他們在圖書室相遇,她邊哭邊罵于連。表示要同他絕交。于連氣急敗壞地想去摘墻上的古劍殺死她。這時,她又覺得于連終究與眾不同,便又與他好起來。夜里于連再次爬進她的房間,她請求于連做她的“主人”,自己將永遠做他的“奴隸”,表示要永久服從他??墒?,只要于連稍許表露出愛慕的意思,她又轉為憤怒,毫不掩飾地侮辱他,并公開宣布不再愛他。
木爾侯爵利用于連的好記性,讓他列席—次保王黨人的秘密會議,會上有政府首相、紅衣主教、將軍。會后,木爾侯爵讓于連將記在心頭的會議記錄冒著生命危險帶出國外,然后留在法德交界的一個城市里等回信。在這個城市里,—個情場老手建議他假裝去追求另一個女性,以達到降伏瑪特兒的目的。于連照他的話做了。效果果然不錯。不久,瑪特兒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寫信告訴父親,要他原諒于連,并成全他們的婚事。侯爵在愛女堅持下,—再讓步。先是給了他們一份田產,準備讓他們結婚后搬到田莊去住。隨后,又給于連寄去一張驃騎兵中尉的委任狀,授予貴族稱號。侯爵還準備進一步改變于連的出身。
正當于連在驃騎兵駐地穿上軍官制服,陶醉在個人野心滿足的快樂里時,他突然收到了瑪特兒寄來的急信。信中說:一切都完了。于連飛快趕回,才知德·瑞那夫人給木爾侯爵寫信揭露了他們原先的關系。這時惱羞成怒的于連立即跳上去維拉葉爾的馬車。下車后,他買了一支手槍,隨即趕到教堂,向正在禱告的德·瑞那夫人連發兩槍,夫人當場中彈倒地。
于連因開槍殺人被捕了。入獄后,他頭腦冷靜下來,對自己行為感到悔恨和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并不可怕。德·瑞那夫人受了槍傷并沒有死。稍愈后,她買通獄吏,免得于連受虐待。于連知道后,痛哭流涕?,斕貎簭陌屠柃s來探監,為營救于連四處奔走。于連對瑪特兒為營救他表現出的狂熱并不感動,只覺得憤怒。公審的時候,于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并對法庭審判提出抗議。這更激怒了已升為省長的哇列諾為首的陪審官,結果法庭宣布于連犯了蓄意殺人的大罪,判處死刑。德·瑞那夫人不顧一切前去探監。于連這才知道,她給侯爵的那封信,是由聽她懺悔的教士起草并強迫她繕寫的。
于連和德·瑞那夫人寬恕了彼此。于連拒絕上訴,也拒絕做臨終禱告,以示對封建貴族階級專制的抗議。
在一個晴和的日子里,于連走上了斷頭臺?,斕貎嘿I下了他的頭顱,按照她景仰的瑪嘉銳特皇后的方式,親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頭顱。至于德·瑞那夫人,在于連死后的第三天,也離開了人間。
作品介紹
司湯達(Stendhal,一譯“斯丹達爾”)是馬利-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1783—1842)的筆名。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與巴爾扎克齊名的文學大師,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他出生于法國格勒諾布爾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七歲喪母,由外祖父撫養成人。從小受啟蒙思想的熏陶,是拿破侖的崇拜者。他一生有豐富的閱歷,曾親隨拿破侖轉戰各地。拿破侖失敗后,他用手中的筆繼續與復辟勢力做斗爭。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其最為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等。
《紅與黑》是一部以愛情故事為紐帶的社會政治小說。“紅”指紅色軍裝,代表充滿英雄業績的拿破侖時代;“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會惡勢力的復辟時期。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嚴酷的現實,充滿了對君主專制和封建教會的否定。這部長篇巨著的素材直接取自現實。1827年,維立葉爾發生了一起類似于連所經歷的愛情悲劇。司湯達在“司法公報”上看到這則刑事新聞,深受啟迪,立即將身邊正在寫的一部題名《于連》的小說重新構思,加進這個愛情故事。結果作家獲得了輝煌的成功,《紅與黑》成了聞名世界的巨著。
司湯達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這部小說中主要人物于連、德·瑞那夫人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分析的驚人魅力,在世界文學作品中也是少見的。世界文學史上不乏寫景圣手,司湯達在這部名著中的寫景則獨具一格。司湯達說:“絕對清晰——是風格上的唯一美。”這是他創作的座右銘。明晰簡潔、樸素無華,正是這部巨著的最大特點。小說長達六百多頁,但節奏明快,場景轉換迅速,頗有后來電影文學的結構特色,是清晰藝術風格的典范。
文學史學家們充分肯定了他在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奠基作用,而且特別注意他對二十世紀文學的積極影響。高爾基曾說過:“優秀的法國文學——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的作品對我這個作家的影響,具有真正的深刻的教育意義……這是真正有才能的藝術家,最偉大的藝術大師。”
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湯達在巴黎街上行走時突然患腦溢血,經搶救無效,于次日早晨去世。當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在司湯達的墓志銘上寫著一段話:活過、愛過、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