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外教育簡史
  • 黃思記 黃寶權 王立
  • 4402字
  • 2020-09-09 18:03:18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

魏晉南北朝(220—589)是我國古代由統一轉為分裂和長期戰亂的時期。這個時期學校廢置無常,官學數量大大減少,但也出現了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新情況和新特點。

在選士制度上,這一時期主要實施的是九品中正制,同時也沿用了漢朝的察舉制度。在教育思想領域,這一時期出現了較為錯綜復雜的現象,即玄學盛行,佛道廣泛傳播,儒學經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被學術界稱為“繼漢開唐”的時代。(4)本節主要介紹這一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九品官人法、私學教育發展以及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制度及實施

(一)三國時期的官學教育

魏太學所實施的制度中,最重要者有“五經課試法”。這是學校教育內部的考試方法。源于東漢太學的儒經課試法,在曹魏太學中成為定制。此法規定,每兩年考試一門儒經,及格者獲續考他經的資格;不及格者或勒令退學,或隔年再試。考通五經者,可獲一定實權的官職。據《通典·選舉制》載:“始詣太學為門人。滿二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者罷遣。弟子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不通者聽隨后輩試,試通二經亦得補掌故。滿三歲試通三經者,擢高第為太子舍人;不第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為太子舍人。舍人滿二歲,試通四經者,擢其高第為郎中;不通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為郎中。郎中滿三歲,能通五經者,擢其高第隨才敘用;不通者隨后輩復試,試通亦敘用。”此項法令,規定了太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定期考試制度,安排了仕進的梯級,對于太學的穩定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兩晉時期的官學教育

西晉泰始八年(272),晉武帝整頓太學,將原有的七千生員淘汰到三千人,并完善了有關制度。咸寧四年(278)除繼續興辦傳統的太學外,還創辦了一所旨在培養貴族子弟的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國子學生。這是我國古代在太學之外,另外設立一所傳授同樣內容的中央官學的開始,也是西晉教育制度的一個主要特點。國子學的設置,使中央官學多樣化,等級性更明顯了。

(三)南朝時期的官學教育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曾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師,開儒學館于京郊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朱膺之、庾尉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文帝也數臨學館,獎勵生徒。翌年,又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館,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館,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館。四館并列,各就其專業招收學生進行教學、研究,有研究老莊學說的玄學、研究古今歷史的史學、研究辭章的文學與研究經術的儒學并列,這是學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當時思想文化領域的實際變化。齊滅劉宋,亦復建國子學。然而立國僅23年,就曾兩次因“國哀”而廢學。

梁武帝蕭衍是較有作為的帝王之一,在位47年。他在學校建設方面很有建樹。天監四年(505)詔開武館,置五經博士各一人,總以五經教授。于是以當時碩儒平原明山賓、吳郡陸璉、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玚補博士,各主一館。五館招生只問程度,不限門第、員額,每館學生數都達數百人。五館之間允許學生自由聽講。

陳滅梁后,國子學與太學并設。“世祖以降,稍置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蓋寡。”(《陳書·儒林傳序》)這說明了陳朝國學沒落的趨勢。梁陳的專科教育主要是律學。陳沿梁置胄子律博士,屬廷尉。梁時律博士在品秩上高于太常博士和國子助教,但低于五經博士;而陳朝律博士的官品與太學博士、國子助教相同,但也低于五經博士。

(四)北朝時期的官學教育

鮮卑拓跋部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便創立北魏太學(398),次年“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魏書·太祖紀》)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別起太學于城東”,“令州郡各舉才學。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轉興”。(《魏書·儒林傳序》)孝文帝、宣武帝兩朝(471—515)是興學高潮時期,國子學、太學修葺一新,還開創新型學校。如皇宗學(皇子學),專掌皇家子孫教訓,始創于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四門小學,因分設于城墻四門而得名的小學性質的學校,始置于太和二十年(496)。

北魏州郡立學校開始于獻文帝天安元年(46),這是由于相州刺史李訴的請求而提出來的。李訴認為明主都在京都建庠序,在地方立學校,以培養人才。他感到當時后進無人,要求“于州郡治所各立學官”。郡國學校在西漢已有了,平帝時曾命令郡國普遍設學官,但學制并未建立。郡國學制的建立,始于北魏。

北齊國祚為時不長(550—577),暴君迭出。文教事業上的貢獻是設立了國子寺。國子寺負責訓教胄子,為統理學官、生員的機構,這一行政機構后為隋唐因襲。

北周除續辦太學及郡學外,還創立了一些新的學校。如東館,周太祖平河東后(550—556)“置學東館”(《周書·儒林傳》)。大抵屬地方藩鎮學。麟趾學,明帝宇文毓即位后(557—560)“集公卿以下有文學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校刊經史”(《周書·明帝紀》)。這可視作麗正書院、集賢殿書院前身。北朝同南朝一樣,也設有專門學校。如北魏、北齊、北周都置律學博士;北魏、北周還設有書學,以教授書生;北魏、北周還設立了算學,學生稱算法生。由此可見,北朝的專門學校不僅有人文學科,亦有自然學科。

以上說明這時我國古代的專科學校已處于萌芽階段,對于以后專科學校及分科教授制度的發展是有影響的,表明儒學獨尊已逐漸為儒佛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科學技術的傳授開始在學校教育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就該時期官立小學而言,雖然比較零碎,不夠系統,教育教學活動也不夠正規。但是,一些開明的君主或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在大舉興辦高等教育的同時也積極倡導小學教育,而小學教育的發展很明顯地帶有民族融合和少數民族漢化的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的發展

每當戰亂分裂之世,官學往往中輟或有名無實,此時往往由私學獨挑大梁;每當“獨尊”破產,出現多元文化競爭的格局之時,則私學必定表現為相對繁榮;每當新興學術掙脫束縛而得以傳播之時,不僅表現為私學的相對興盛,而且表現為私學具備了“自由的靈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私學,正因為具備了這些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才會有私學“百家”的涌現。(5)儒學、玄學、佛學、道教的結合,是這個時期私人講學的特色。如陳朝的徐孝克既講玄理,又通五經,他每日早講佛經,晚講《禮經》與《左傳》,受業者達數百人。科技教育也是當時私學的重要內容。天文學家郭琦和臺產均以天文、五行教授門徒,黃泓也隨父學天文秘術。南朝的王微深入研究本草,常帶兩三位學生去采摘草藥,并親自嘗試以驗證本草的可信程度。他繼承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在采摘中藥工作中重視實踐的傳統,親自帶弟子摘采并嘗試草藥,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它與察舉制一樣,均為“鄉貢”性質;但它以“唯才是舉”為旨,不同于察舉制重德的“任人唯賢”。簡明來說,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的殊異,主要反映在如下諸方面:

其一,該制為“縱向分等”的制度。即將“品狀”出的人才分為“上三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三品”:中上、中中、中下;“下三品”下上、下中、下下。它不同于察舉制的“橫向分科”。

其二,該制的選才權專任。州置大中正(或稱“州都”或州中正),郡、縣均置小中正;大小中正俱統領“訪員”若干,由其深入察訪人才。察舉制則由各級行政長官兼負選才之責。

其三,該制實施之初,“重狀輕品”。“狀”為“行狀”的簡稱,即對才、能、德的綜合評價;“品”為“品第”的簡稱,即以家世譜牒、父祖資歷所做的出身考察。重狀輕品反映了重才能,輕品德、門第的特征。而察舉制所重為德行、聲譽。

其四,該制實施后期,倚重經學考試。以“品狀”選人,多有中正官主觀臆斷之通病。于是,南北朝確立了以考試定去取的選錄方式。“試吏制”對年過30的寒門子弟試以文法,通過者授任文吏;“明經科”則對儒生試以經術,通過者隨才敘用為文官。北魏孝文帝曾試用考試制,南朝梁武帝也曾以考試選才:“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后,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后門,并隨才試吏,勿有遺隔。”(《梁書·武帝紀》)而察舉制在復核中,絕少運用統一的文化或經學考試之法。

在兩晉,由于受門閥制度的影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也日益顯露。一則表現為,中正官基本被土族壟斷。二則表現為,去取與否,全憑中正一人之言。馬端臨在《文獻通考·選舉一》中指出:“九品中正者,寄雌黃于一人之口。”三則表現為,基本堵塞了平民布衣的仕進之路。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劉毅傳》)即是。正是有鑒于此,南北朝方對此制有所變通與改革。

總體來說,此期的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歷經了又一次“由治而亂”的輪回。

在兩漢“治世”中,由于教育具備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正確的政治導向及其制度管理,加之又具備了相對寬厚的儒學文化背景,所以使官學制度日趨健全。此期不僅恢復了“兩級兩類”的官學體制,而且在兩類教育中,除“國學”與“鄉學”外,又增加了“經學”與“非經學”的教育設施。除制度建設卓有建樹外,兩漢的教育實踐也日益豐富并深化。這不僅集中反映在太學的辦理上,還反映在各級各類私學的競爭性發展中。這種“官私并存”的格局,成為兩漢文明的一抹特異光輝。

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由于學校教育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難以得到保障,所以就其總體而言,實際處于“退潮期”;尤其是官學教育,在時興時廢中始終難挽頹勢。但是,此期與春秋戰國一樣,在戰亂的憂患中,卻孕育了思想理論的多元與繁榮;儒、佛、道三家的爭奇斗妍,使教育理論的哲理性和思辨性色彩日益濃重。而教育理論的日趨成熟,又為教育制度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就官學教育而言,“非經學”教育制度在此期有所強化,“四學館”“總明觀”“律學”“醫學”等均得以創立。此外,在“兩類”教育中,又新增了貴族與平民分野的“雙軌制”,使國子學與太學并存。理論繁榮對于教育的積極影響,還集中反映在私學的多樣性及其相對繁盛上。佛教的寺院教育和道教的道觀教育,可視為特殊性質的私學;專習科技的以及其他非經學教育的設施,更是豐富了私學類別。因而,“這是一個絕非‘黑暗’可概括的時代,而是一個風流競逐、異彩紛呈的時代,它是國際色彩豐富的隋唐時代的淵源。”(6)也因此,史學界普遍認為魏晉南北朝有“繼漢開唐”的劃時代意義。

思考與拓展

1.試述“獨尊儒術”文教政策對教育的影響。

2.試述漢朝太學的基本特點。

3.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對當今道德教育有何影響?

4.王充對迷信煩瑣的經學教育做了哪些批判?


(1) 馮天瑜.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J].文史哲,2006(4).

(2)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1.

(3)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四·漢魏博士考[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1:107.

(4)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1.

(5)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1.

(6) [日]川本芳昭.中國的歷史·第五卷·魏晉南北朝[M].余曉潮,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栾川县| 卢龙县| 黑龙江省| 玉龙| 淮安市| 简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克拉玛依市| 饶平县| 磴口县| 宝山区| 全南县| 虞城县| 阳信县| 昌乐县| 杭锦后旗| 炎陵县| 梁平县| 天全县| 呼玛县| 什邡市| 赫章县| 登封市| 溧水县| 龙陵县| 宁河县| 尼玛县| 金坛市| 威宁| 甘肃省| 漳州市| 凤庆县| 江阴市| 湖南省| 鄂州市| 阿图什市| 平阴县| 綦江县| 丁青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