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之犢不畏虎
【拼音】chū shēng zhī dú bú wèi hǔ
【注解】犢:小牛。
【釋義】剛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輕人大膽勇敢,缺少經驗?,F比喻青年人大膽勇敢,敢于創新。
【例句】這幾個人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勁頭,承包了這個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不好的飯店。
東漢末年,劉備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準備進攻中原。這時,曹操與孫權之間發生了沖突,于是劉備命令鎮守荊州的關羽率兵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被關羽部將廖化、關平打敗。曹操接到戰報,立即派大將于禁和先鋒龐德統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
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為了表示與關羽決一死戰的決心,他讓士兵抬著一口棺材,走在隊伍前面。兩軍對陣,龐德耀武揚威,指名道姓要關羽出戰。關羽欣然出陣,與龐德大戰百余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回到營寨,對眾將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我看龐德年輕氣盛,只可以用計贏他,不可憑恃武力取勝??!”
這時正是秋季,樊城地區秋雨連綿,漢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圍于大水中。關羽派人堵住水口,等到江水暴漲,扒開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洶涌而下,淹沒了于禁率領的七支部隊。關羽命令將士登上預先造好的船筏,向曹軍發起猛攻。龐德率領部下奮勇抵抗,從早晨一直戰斗到中午,最后落水被俘。關羽愛惜龐德勇猛過人,勸他投降,龐德堅決不肯,關羽只好將他殺了。
【出自《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