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旅游休閑的生態轉型

旅游休閑文化被視為當代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因為當代旅游休閑文化以及相關產業的興起與現代工業文明所提供的豐富物質產品、公眾消費能力和閑暇相關,成為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這種生活方式和產業形態所體現的社會發展模式又似乎超越了大工業時代,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文明水平。用麥克盧漢的概念來表達,就是工業文明的“外爆”式發展方式轉向了具有更高智慧水平同時又更經濟節約的“內爆”式生態文明發展方式——更低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更少的物質產品消費與浪費、更高的精神或心靈層面消費需要的生產和滿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可能是更公平更全面的人類社會發展前景,這些都成為推進休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道義根據。

這些觀念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現實的社會發展往往會與思維邏輯發生沖突。旅游文化產業在中國當代的發展就常常表現出反邏輯思維的特征:被視為具有生態優越性的旅游產業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反生態的:為了加快旅游產業的發展,許多地方的旅游產業都以游客數量和消費額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基礎指標,隨之產生的經營思路就是大力改善交通狀況,盡可能擴大接待規模,想方設法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吸引盡可能多的游客進行盡可能多的消費。這種肥水快流的經營理念對于以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資源的旅游休閑產業來說很容易生成負面影響——不可再生或再生困難的自然資源被過快消耗,生態環境被過高密度的人流及其活動污染破壞,原生的文化傳統及其景觀因為大規模商業經營和消費的介入而變異損害,文化生態空間因經營需要而被切割和碎片化,居民生活傳統和習俗被干擾沖擊,文化認同和家園依戀(topophilie)情感也因之而弱化……種種負面影響的累積,導致旅游休閑空間生態惡化。

與旅游產業經營的反生態傾向桴鼓相應的是“黃金周”高速公路免費政策。這個政策鼓勵人們在黃金周高密度出游,同時通過高速公路免費來鼓勵自駕出游,明顯直觀的惠民政策效應獲得了具有較強話語權的有車階層普遍支持,因而似乎被公認為是一項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又惠及公眾的兩全政策,卻忽略了這種政策潛在的社會問題和生態風險:大規模免過路費自駕游的措施造成的問題首先是私家車免費使用公共服務資源而造成的不公平獲益,這種獲益驅使許多旅游者采用自駕游。據一些自駕游愛好者陳述,選擇黃金周自駕游的目的與其說是尋求一種自由的出行方式不如說是為了省錢更實際:如果三四個人結伴出游,節日高速公路免費可以省下幾千塊錢。而這種自駕游者單方面獲益的后果不僅是對無車或使用公共交通者的不公平,而且強化了車輛尾氣污染、交通擁堵和對旅游休閑環境生態的破壞。這是政府行為與旅游產業經營者于不自覺中聯手制造的反生態效應,因而比一般游客個人行為的后果更為嚴重。

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擁護黃金周免費的公眾當然不可能意識不到這種政策的不公平和社會影響,但為什么很少聽到反對聲音呢?除了各方的利益訴求之外,一個潛在的支持理由就是對旅游休閑產業的生態價值判斷:一種僅靠人們走走看看吃吃喝喝就可以產生商業利益又可以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產業,比起大量消耗資源排放污染物的實體工業不是要清潔生態得多嗎?其實這是對旅游休閑產業生態價值的誤判。任何文化服務業都不會無條件地具有生態價值。良性生態的形成是自然與文化多方面關系整合的結果,以旅游休閑業為例,需要考量的生態條件包括環境保護狀況、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歷史記憶保護與文化傳承、居民認同感與獲得感等方面構成的可持續發展條件。以游客流量和消費量為重點的旅游業發展模式與這些生態條件相沖突,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態資源破壞。

解決旅游休閑產業的反生態發展問題,需要通過對盲目的產業拓展進行減速、對環境和資源利用實施控制、對歷史記憶場所和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活態保育、改善社區公共服務提高居民認同和幸福感等針對性措施逐步解決。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經濟效益下降可能導致社區發展的萎縮。解決這種兩難困境是旅游休閑文化發展面臨的實質性挑戰。

反生態發展的旅游休閑文化產業有個普遍的空間特征,就是孤立景點式布局與發展形態。在傳統社會中,風景和休閑地大都是通過詩歌、故事、游記等空間敘事呈現的獨立意象,現代旅游休閑產業也是從獨立景點空間開始發展的。因為孤立和封閉性使得景點化的產業具有相對較低的經營成本和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對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易于產生影響和吸引力。但正是這種封閉孤立的發展最容易造成交通成本提高、資源過度消耗和大環境破壞。

當把旅游休閑文化建設的視域從孤立景點擴展到更大的連續性空間時,就會發現存在著解決反生態建設困境的可能前景:大范圍的連續性空間會打破關于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地的傳統意象——“世外桃源”和“浮生半日”的時空封閉烏托邦,也脫離了所謂“游客凝視”的符號標簽式旅游。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空間視域已從本地擴展到由本地與流動空間交織形成的跨地域視域;關于異地的想象正在從早期空間敘事所建構的刻板印象符號轉換為多元化的體驗與交流。時空封閉型烏托邦的想象正在被綿延的多樣性生活體驗取代。景點化的旅游休閑空間正在被全域化空間取代。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發展模式經歷了“都市化—城市群化—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的轉型發展過程,這個轉型發展趨勢的空間特征就是從分立的點走向融合綿延的空間連續體建設。發展理念從現代化到生態文明的轉型,也包含打破城市封閉空間走向綿延的生態連續體理念,追求孤立景觀意象的所謂“綠色”而實際上的偽生態的“綠皮”城市建設也開始轉向綠色綿延的全域化生態空間建設。

對于旅游休閑文化而言,全域化意味著休閑體驗文化內涵的意義重構。傳統休閑文化對時空封閉的體驗需要植根于巴什拉所說的“幸福家園”(topophilie)意象——居室,閣樓,地窖構造的關于兒時家園的空間想象。這種幸福家園是人在被拋入陌生的空間后保留在內心深處的歸宿感與安全需要,是懷舊記憶所營造的蝸居意象。傳統意義上的休閑,是一種從日常生活的忙碌喧囂中暫時解脫的自由狀況。所謂“偷得浮生半日閑”,既是躲避勞累生活的休息,更是擺脫心靈煩惱的澄澈。按照存在主義的觀念,“浮生”是一種“被拋到外面的經驗……被放在門口,在家宅中的存在之外,在聚集著其他人的敵意和世界的敵意的環境之中”(2)的恐懼狀態。與“浮生”相對的“閑”則是從被拋出狀態退縮,回到想象中的家宅。旅游休閑之境因與日常生活的隔離而造成的時空封閉體驗就是巴什拉所描繪的這種家宅意象。

全球化移動互聯時代的跨文化交流造成的“地球村”意象使得時空封閉的烏托邦想象越來越渺茫,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東非大草原、瑪雅廢墟、吳哥遺址……國家地理頻道和形形色色的旅游指南使得全球無遠弗屆,曾經遙不可及的夢幻國度變成了種種空間獵奇計劃的一個項目。這不僅僅是旅游商業資本制造的消費需要,實際上也是作為“被拋到外面”的人隨著視域和行動能力擴展而產生的身體機能的覺醒與擴張。曾經的世外桃源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外延空間,被拋的人們開始延伸自己的知覺、體驗與想象。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個項目是法國的《手工業行會,按行業進行知識傳承并保持身份認同的網絡》。法國手工業行會的傳統中有一個內容是學徒期間的游學旅行。這種行會游學的傳統目的在于讓學徒們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而在此后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旅游體育活動——環法自行車賽。法國史學家皮耶·諾拉(Pierre Nora)在《記憶場所》(Les Lieux de Memoire)中稱呼這種旅行是“將土地納為己有”:

將接觸土地的經驗轉化成壯觀風景是一種趨勢……法國被身體居住,領土以呼吸計量……這不只是認識環境,而是化為己有;不只是土地形狀,而是一種土地特征。(3)

“將土地納為己有”不僅意味著特定的身體愛國主義,實際上是視域和身體向世界擴張的當代人身心一體的需要。這種當代特有的旅游和健身休閑文化本質上是用身體繪圖和占有空間。這種“納為己有”的占有欲不是指向蝸居式的封閉時空——家園,而是隨著視野和身體的行動不斷延伸的世界。全域化旅游休閑文化是對當代人身心一體空間占有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從景點到全域化不僅意味著作為服務產業的生態化,也意味著當代人世界觀的生態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建昌县| 南岸区| 镇平县| 西藏| 宁南县| 石家庄市| 定陶县| 弥勒县| 娱乐| 宝山区| 德州市| 蒙阴县| 垫江县| 双流县| 琼结县| 大理市| 开远市| 五家渠市| 清徐县| 勐海县| 城口县| 南阳市| 镇赉县| 迁安市| 合山市| 福清市| 大兴区| 湟中县| 武冈市| 塔城市| 巩义市| 香格里拉县| 荣昌县| 高碑店市| 凤翔县| 淮南市| 环江| 镇平县| 南华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