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拉 辛

·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是古典主義悲劇作家,他把悲劇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三一律”的典范。

一、生平與創作道路

1639年12月22日,拉辛生于拉費爾泰米龍,四歲就成為孤兒,由篤信讓森派教義的外祖母瑪麗··穆蘭撫養長大。她于1651年到波爾羅瓦亞爾修道,同女兒阿涅絲會合。16491653年,拉辛在波爾—羅瓦亞爾修道院的“小學校”就讀,然后進入博韋中學,他的拉丁文和希臘文成績優異。拉辛常常聽到教派爭論,他們“互相對缺點毫不隱諱”。他對“投石黨運動”相當關注,把他們同普魯塔克筆下的“名人”相比。拉辛自然深受讓森派的影響。1655年,他回到外祖母身邊。16551658年,他去聽希臘文學者朗塞洛、尼科爾、安東尼·勒梅特爾開設的課程,和阿蒙醫生有深厚的友情。拉辛雖然對“天恩”的宗教理論爭端不感興趣,但作為讓森派的忠實信徒,他站在老師一邊反對耶穌會士。即使后來同讓森派產生齟齬,他仍然保持這種觀點:人要受激情侵擾,如果得不到天恩幫助就要走向罪惡。在波爾羅瓦亞爾修道院,他閱讀《圣經》、奧古斯丁和維吉爾的作品,特別是古希臘悲劇。他在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作品旁邊寫下批注,哪些段落是最美的,哪些場景不夠悲切或顯得沉悶,哪些詩句不合邏輯,哪些人物沒有保持性格一致,等等。他的藝術家心靈已經覺醒,開始寫作宗教詩歌。據說他不顧朗塞洛的禁止,偷偷閱讀埃利奧多爾的《泰阿熱納和沙麗克萊的愛情》。人文主義的異教精神對他的吸引,很快使他和讓森派產生裂痕。

1658年,拉辛離開波爾羅瓦亞爾修道院,到巴黎的阿爾庫中學學習邏輯,生活相當自由,常去看戲。他寫了一首十四行詩歌頌馬扎蘭。為了慶賀國王結婚,他寫出《塞納河的水仙》(Nymphe de la Seine,1660),獻給王后,收到柯爾貝的感謝表示。他寫作悲劇《阿瑪齊》(Amasie),受到瑪雷劇團的拒絕,又寫作《奧維德的愛情》(Les Amours d Ovide)。寫作戲劇是為讓森派所不容的,不久他受到他的姨媽和老師們“逐出教門”的威脅。1661年,他到于澤斯他的舅舅斯柯南代理主教那里學神學。他鉆研《圣經》和圣托馬斯的著作,重讀維吉爾的作品,寫出《論〈奧德修紀〉》(Les Remarques sur lOdyssée),又在希臘悲劇作品上寫批注,開始思考寫悲劇。1662年末或1663年初,他回到巴黎。

早期創作 拉辛創作了一首頌歌獻給國王,后來又寫出《給繆斯的聲譽》(La Renommée aux Muses),引起了布瓦洛的注意。他的保護人把他介紹給路易十四,并介紹他認識了莫里哀。莫里哀在16631664年上演了拉辛的第一個悲劇《底比斯故事,或名兄弟鬩墻》(La Théba?de ou les frères ennemis),這出悲劇寫的是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的爭斗。隨后《亞歷山大》(Alexandre,1965)又上演了,此劇描寫亞歷山大和波呂斯的斗爭。這兩個悲劇并不成熟,但多少顯示了拉辛描寫激情的才能。數月后,拉辛和讓森派決裂。尼科爾在一封公開論戰信中說:“一個炮制小說的人和一個戲劇詩人是一個公眾的下毒犯,不是對信徒的身體,而是對他們的心靈下毒。”拉辛認為這封信是間接針對他的,他在1666年1月寫了一封公開信回答尼科爾,隨后在布瓦洛的說服下,又寫了第二封信,口氣更加激烈,以至于他后來后悔了,在學士院中說:“為了消除它,我愿意獻出全部的鮮血。”

成熟期 1667年底,拉辛的五幕詩劇《安德洛瑪克》(Andromaque)上演了,大獲成功,這是他的第一部杰作。此后十年,他開始了創作的輝煌時期。此劇描寫埃皮爾的國王皮呂斯殺死特洛伊主將赫克托爾,毀滅了特洛伊城,把赫克托爾的妻子安德洛瑪克擄為己有,要娶她為妻,而不愿按父輩為他訂下的婚約和愛妙娜結婚。安德洛瑪克把兒子留在身邊,使希臘人很恐慌。希臘使節俄瑞斯特來到埃皮爾,要求皮呂斯殺死赫克托爾的兒子,皮呂斯拒絕了。但他卻以希臘人的要求來要挾安德洛瑪克,他答應保護她兒子的生命,條件是要她和自己結婚,卻被她拒絕了。愛妙娜被皮呂斯遺棄后十分氣惱,她從追求自己的俄瑞斯特那里得知,皮呂斯愛的是安德洛瑪克。于是她讓俄瑞斯特告訴皮呂斯,如果不把安德洛瑪克的兒子交出去,她便跟俄瑞斯特離開。然而皮呂斯這時決定,交出孩子,同愛妙娜結婚,不過他三句不離安德洛瑪克,流露出他的情感所在。俄瑞斯特本想劫走愛妙娜,而她其實很討厭他。安德洛瑪克來向她求情,希望救兒子一命,被她斷然拒絕。安德洛瑪克只得再去找皮呂斯,獲得一個考慮期限,她來到赫克托爾的墓前思索。她決定還是嫁給皮呂斯,結婚儀式結束便自盡。發狂的愛妙娜要俄瑞斯特殺死皮呂斯。但皮呂斯一心想著安德洛瑪克,沒有注意到她威脅他的話。愛妙娜聽到皮呂斯和安德洛瑪克結婚的盛況時憤怒之極。但當俄瑞斯特跑來告訴她,他已發動希臘人起來把皮呂斯殺死了的時候,她把他罵得狗血淋頭。俄瑞斯特得知安德洛瑪克發動埃皮爾人起來,而愛妙娜在皮呂斯身邊自殺后,他因支持不住而昏迷過去。此劇的成功卻招來高乃依甚至莫里哀的攻擊。

1668年,拉辛上演喜劇《訟棍》(Les Plaideurs),模仿阿里斯托芬的《胡蜂》,諷刺當時的司法機構。1669年,拉辛的悲劇《布里塔尼居斯》(Britannicus)上演。劇本描寫尼祿掌權后,一心想撇開扶助過他的母后阿格麗萍和異父異母兄弟布里塔尼居斯。他把弟弟周圍的人都收買了,要將愛著弟弟的朱妮據為己有,命她對布里塔尼居斯冷淡,并與他斷絕關系。由于尼祿在暗中監視著,她無法向布里塔尼居斯講清真相。尼祿的師傅布魯斯勸說他不要行動過激但無效。而布里塔尼居斯被師傅納爾西斯叛賣,后者說服他不要再見朱妮,但她出現了,一對情人的隔閡得以消除。尼祿發現他們會面,逮捕了弟弟,并命令布魯斯看住母后。母后向尼祿陳述自己好不容易把他扶上皇位的功勞,要尼祿改變態度,尼祿表面上同意仍然聽取母親的話,給布里塔尼居斯自由,不妨礙朱妮的自由選擇,矛盾似乎得到緩解。但布魯斯發現尼祿仍然要除掉弟弟,他想方設法使皇帝的計謀失敗。然而納爾西斯卻讓尼祿下決心行動,毒死弟弟。朱妮利用去見母后的機會,離開宮廷,得到人民支持,棄絕塵世,獻身于神,讓尼祿的欲念落空。

1670年,拉辛寫出《貝蕾妮絲》(Bérénice)。劇本描寫柯馬熱納國王安蒂舒斯五年來暗中愛著巴勒斯坦女王貝蕾妮絲,但蒂圖斯皇帝準備娶她。在婚禮前夕,安蒂舒斯向她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對此,貝蕾妮絲沒有料到。可是這時蒂圖斯卻對結婚猶豫不定,因為元老院不贊成。貝蕾妮絲為此感到不安。蒂圖斯決定讓貝蕾妮絲返回,并告訴了安蒂舒斯,后者大喜過望。貝蕾妮絲十分氣憤,在她的眼淚面前,蒂圖斯軟了下來,要去同元老院論理,但沒有改變結果,他說服貝蕾妮絲挺住。安蒂舒斯要走了,貝蕾妮絲在兩位君主的榜樣感召下,也接受了孤獨的命運。這出悲劇不以死亡和流血告終,拉辛在序言中說:“在悲劇中出現血和死不是必不可少的。”戈蒂埃認為:“《貝蕾妮絲》不是一出悲劇……這是一首戲劇哀歌,包含了一些篇章,充滿有點兒柔弱的嫵媚和有點兒令人流淚的敏感。”

1672年,拉辛在《貝蕾妮絲》獲得成功的鼓舞下,不從古希臘羅馬選取題材,而以17世紀的土耳其為題材,寫出《巴雅澤》(Bajazet,1672)。這是法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提供的一則真實故事。它敘述在蘇丹阿穆拉離開時,首相阿柯馬密謀反對他:他喚醒后妃羅克珊娜對巴雅澤的激情,讓公主阿塔莉德傳遞消息,而他想娶上公主。但公主愛著巴雅澤,內心斗爭激烈。巴雅澤也愛著公主,后妃獲悉后十分氣惱。阿柯馬和公主都勸巴雅澤讓后妃保持幻想,然而巴雅澤同后妃和解后,公主卻產生了嫉妒。巴雅澤叫她放心,自己會對后妃表示冷淡。這回輪到后妃嫉妒。蘇丹派出黑奴奧爾康帶著密札來到后妃身邊,原來蘇丹就要回來,他要取下巴雅澤的首級。公主看到后妃出示的信以后,昏了過去,暴露了她對巴雅澤的愛情。在她身上找到的信也證實了巴雅澤愛著她。后妃于是考慮報復,她同意巴雅澤娶上公主,但要看到她受折磨。巴雅澤愿以自己的生命交換公主的生命,后妃便把他交給殺手。傳來消息,奧爾康按蘇丹之命殺死后妃。巴雅澤也被害了,首相準備逃走,公主自殺。

《巴雅澤》又一次獲得成功,拉辛聲譽日隆。1673年1月12日,拉辛進入了學士院。第二天,他的《米特里達特》(Mithridate)上演了。大幕拉開,傳來消息,老王米特里達特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爭奪父親寵姬莫妮姆。長子法爾納斯是羅馬人的同盟者,弟弟克西法雷斯愿繼承父業。莫妮姆要求克西法雷斯保護。但國王沒死,局面變得微妙了。國王回來后產生了懷疑,因為莫妮姆變得陰郁而順從。他便把小兒子叫來。克西法雷斯趁機了解到莫妮姆愛他,但她要他把她拐走。米特里達特命兩個兒子同羅馬作戰,并讓長子娶上帕特國的公主。法爾納斯不從,克西法雷斯自告奮勇,帶兵出征。國王大喜,卻逮捕了法爾納斯。法爾納斯于是說出弟弟和莫妮姆的愛情。米特里達特假裝同意把莫妮姆嫁給小兒子,她終于受騙,承認了她對克西法雷斯的愛情。隨后她明白過來,不肯出嫁,責備國王設下陷阱。國王獲悉大兒子反叛,羅馬人來犯,感到被大家出賣了,準備報復。莫妮姆愉快收下他送來的毒藥,這時傳來米特里達特不肯落入羅馬人之手而自殺的消息,而克西法雷斯擊退了入侵者。老王死前同意一對情人結合。

1674年,拉辛寫出《依菲革妮亞在奧利德》 Iphégénie en Aulide),獲得成功。他的敵人寫出相同題材的悲劇與他媲美,遭到失敗。此劇敘述阿伽門農把女兒依菲革妮亞召到奧利德和阿喀琉斯完婚,其實要把她祭獻給天神,因為阿喀琉斯的希臘海軍為逆風所阻。但他又后悔了,派出阿爾卡去擋住公主和她的母親克莉唐奈絲特,說是婚禮改變,讓她們到米塞納。令阿喀琉斯和尤利西斯吃驚的是,他宣布召回軍隊。可是阿爾卡沒有完成任務,母女二人到了。在尤利西斯的催促下,阿伽門農只得準備祭獻。女俘愛麗菲爾愛著阿喀琉斯,因而憎恨情敵依菲革妮亞。后者得知,阿喀琉斯延期結婚,她指責愛麗菲爾奪走了阿喀琉斯的心,不聽阿喀琉斯的解釋。阿爾卡宣布,正在準備祭獻依菲革妮亞,在王后的鼓動下,阿喀琉斯想保護他的未婚妻,但依菲革妮亞要他遵從父意,讓她自己行動。她以動人的祈求感化父親;王后在詛咒;阿喀琉斯也在威脅。阿伽門農決定暫停祭獻準備。愛麗菲爾向巫師卡爾沙斯透露情況起了變化,于是全軍反對讓被祭獻者走掉。依菲革妮亞準備去死,并竭力平息母親的憤怒。在阿喀琉斯挑起的混亂中,巫師宣布,被祭獻者不是阿伽門農的女兒,而是海倫的后代——愛麗菲爾,她在祭臺上自殺。

拉辛順從觀眾的喜愛和興趣,再從希臘神話中擷取題材,創作了《費德爾》(Phèdre,1677),這是拉辛的第二部杰作。劇本敘述王子伊波利特要去尋找父親岱賽。他的后母、王后費德爾一直心中有鬼,終于向奶媽透露,她愛著王子,因羞愧想自殺。這時傳來國王已逝的消息。奶媽厄諾娜告訴費德爾,她的愛情不再是罪惡。公主阿麗絲和伊波利特相愛,互吐衷情。費德爾來見王子,透露了自己的感情,伊波利特非常吃驚和憤怒。幸虧奶媽趕到,費德爾才沒有用王子的劍自殺。雅典人希望費德爾的兒子當國王,但有消息說,岱賽還活著。費德爾仍抱著感動王子的希望,讓奶媽去告訴他,讓他當國王。她對自己的弱點感到臉紅,祈求維納斯讓年輕人對她產生愛情。奶媽來報告國王回來了,費德爾感到自己要完蛋。奶媽出主意,愿意在岱賽面前指控伊波利特引誘她。費德爾在狂亂中同意這樣做。國王對王子遠離的意圖感到不解。奶媽果然去指控王子,國王祈求海神發怒,要驅逐兒子,不聽兒子解釋他愛的是阿麗絲。看到岱賽難受,費德爾后悔了,請求伊波利特原諒。當她知道他愛的是阿麗絲時,她又嫉妒起來,然后又后悔,責怪奶媽把她引向犯罪。國王為了了解真相,向阿麗絲詢問。后者告訴國王,真正有罪的不是伊波利特。這時奶媽投海自盡,費德爾也想尋死。國王開始相信兒子是清白的,請求海神不要滿足他的愿望,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伊波利特已被海怪所害。費德爾向國王承認了自己罪惡的愛情,她已經服了毒。此劇16801988年共演出了1362場,深得觀眾喜愛。

拉辛的敵人以布榮公爵夫人和納韋爾公爵為首,讓一個名叫普拉東的人寫了一出同名劇,一面給拉辛喝倒彩,一面為普拉東的《費德爾》叫好。此外,一樁下毒案也把拉辛間接牽連進去。拉辛就此擱筆12年,重新和讓森派接近。拉辛于1677年結婚,當了史官。他有五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他陪伴國王遠征。在曼特儂夫人的干預下,他才重新回到悲劇寫作上來。她在圣西爾主辦一個少女之家,她請拉辛寫一部歷史劇,里面不要有愛情。拉辛從《圣經》中選出愛絲苔爾的題材,這是一部三幕悲劇,保持合唱隊的形式。拉辛第二個創作時期由此而揭開。

后期創作 《愛絲苔爾》(Esther,1689)敘述猶太女人愛絲苔爾成了波斯國王阿蘇埃呂斯的妻子,他不知道她的身世和種族。國王在寵臣阿芒的建議下迫害猶太人,并準備屠殺猶太人。愛絲苔爾在叔叔馬爾多歇的要求下同意進行干預。國王在夢中見到馬爾多歇向他透露有個針對他的陰謀。他要阿芒對馬爾多歇另眼相看,但阿芒仇視這個猶太老人。愛絲苔爾讓國王參加一個宴會,她向國王講了自己的身世,揭露阿芒的殘暴。國王將阿芒處以極刑,讓馬爾多歇當了首相,大赦猶太人,把他們從各種奴役中解放出來。

教會人士認為這出悲劇對少女的心靈不利。于是曼特儂夫人請拉辛再寫一出悲劇,這就是五幕詩劇《阿塔莉》(Athalie,1691)。劇本描寫母后阿塔莉在王國內建立了異教,要滅絕兒子的后代,而忠于天主的阿布納來到耶路撒冷的神廟慶祝圣靈降臨節,他擔心阿塔莉沖進教堂。大祭司若亞德實際上在準備讓小王子若亞斯繼位,后者是他的妻子若扎貝特從屠殺中救出來的,改名為埃利亞散。阿塔莉果然沖進教堂,看到埃利亞散使她感到不安,因為她在夢中看到一個孩子用匕首刺穿她的心,埃利亞散很像這個孩子。她盤問他,孩子回答非常得體,更使她不安。她想把孩子帶走,被孩子拒絕了。棄教的馬唐奉阿塔莉之命,要若亞德交出埃利亞散,若亞德把他趕走,并不顧妻子的勸說,準備實施自己復興教會的計劃。大祭司告訴若亞斯他的出身和使命,若扎貝特也說出他的真名。阿塔莉這時包圍了神廟,若亞德準備戰斗。他假裝聽取阿布納交出若亞斯和大衛寶庫的建議,要阿布納把阿塔莉帶進來。阿塔莉進來時,看到若亞斯坐在王座上,武裝的利未人簇擁在他周圍。若亞德下令處死了阿塔莉。若亞斯將登上王位。

此后,拉辛擱筆不再寫劇,只寫過一部《波爾羅瓦亞爾簡史》(Abrégé de lhistoire de Port-Royal)。他過著相當豪華的生活,在遺囑中表示要埋葬在波爾—羅瓦亞爾墓地阿蒙醫生的墓穴旁邊。

二、悲劇的思想內容

拉辛的悲劇同高乃依不一樣,大多獲得成功,可是,拉辛受到的攻擊卻比高乃依來得激烈。高乃依的《熙德》受到的批評屬于“美中不足”,應該說還是較為和緩的,而拉辛卻有一批敵人,他們受到大貴族的支持,組成一個小集團,對拉辛的劇本進行猛烈的抨擊,使他在《費德爾》之后,停筆12年,幾乎扼殺了這個悲劇天才。原因何在?這要從拉辛悲劇的內容去尋找。

揭露人欲橫流 拉辛的悲劇描寫了貴族上層階級人欲橫流的一幕幕場面,包括各種各樣罪惡的愛情。對貴族階級的揭露是拉辛悲劇的價值所在,也正因此他受到大貴族的攻訐。《安德洛瑪克》描寫國王皮呂斯愛上了赫克托爾的孀婦安德洛瑪克,竟然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肯殺掉她的兒子。而希臘人認為這是個禍根,將來這個孩子會復仇,再次挑起戰火:“各方面都在攻擊皮呂斯,全希臘隱隱響起了一片混亂的怨聲。大家怨恨他忘記了自己的血統和諾言,在他的宮廷里居然養育著希臘的敵人。”那些孤兒寡母對這個名字心驚膽戰,要向孩子討還血債。但皮呂斯看上安德洛瑪克以后,毀棄父親定下的婚約,將前來完婚的公主愛妙娜拋在一邊,不理不睬。希臘人派出特使,提出嚴正要求以后,他順水推舟,以孩子的生命來要挾安德洛瑪克就范。他一意孤行,不肯交出孩子,甚至在婚禮上立誓:我宣誓他(指赫克托爾的兒子)的仇敵就是我的仇敵,我現在承認他是特洛伊人的皇帝。他完全喪失了理智,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希臘特使俄瑞斯特為了得到夢寐以求的愛妙娜,對她言聽計從。他以為能從皮呂斯不正常的行為中撈到什么便宜,穿梭地來往于皮呂斯和愛妙娜之間,助長皮呂斯的欲火。最后他不顧使節的約束,帶領希臘士兵,在婚禮上殺死皮呂斯。愛妙娜雖然是個受害者,但她也不是善類。她千方百計拆散皮呂斯和安德洛瑪克,設法讓希臘人索取安德洛瑪克的兒子:“這個女人使我受過的苦我們也要叫她受;要讓這個女人失掉他,或者叫他把這女人殺掉。”及至她看到皮呂斯要同安德洛瑪克成婚,完全失去了希望,她便毫不猶豫地要俄瑞斯特殺死皮呂斯,她是為了泄憤,“而不是為了國家殺他。”與這三個人物相對照,拉辛塑造了對愛情忠貞不貳的人物——安德洛瑪克。她堅決不肯嫁給皮呂斯是為了忠于赫克托爾,她保全兒子性命也是為了忠于赫克托爾。在不得已之下,她只好委曲求全,同意和皮呂斯結婚,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活命,準備婚禮一結束就自盡。她對愛情的忠貞反襯出其他人物情感的卑劣和不受約束。

拉辛的大部分悲劇都以宮廷中淫亂的情欲作為描寫對象。《巴雅澤》中的后妃羅克珊娜在蘇丹離開時,在首相的挑動下恢復了對國王年輕的弟弟巴雅澤的愛情,但巴雅澤與公主阿塔莉德相愛,而他們很難回避后妃的淫威。羅克珊娜非常狠毒,她迫使巴雅澤就范,否則就要他看到阿塔莉德受刑而死。蘇丹躲在背后,其實他掌握了宮里發生的一切,他將巴雅澤和后妃一一處死。《米特里達特》描寫老王同兩個兒子爭奪一個王妃。他為了套出真情,假裝對莫妮姆說,他同意她和克西法雷斯結婚。莫妮姆果然中計,流露了自己的愛情。他的大兒子法爾納斯因串通羅馬人而遭到他的鎮壓,他自己因不愿成為羅馬人的階下囚而自殺,才成全了小兒子。《費德爾》的同名女主人公心中懷有亂倫的感情,雖竭力與之做斗爭,可是終于抵擋不住這種欲念的誘惑,在聽到國王去世的消息后爆發了出來。開始伊波利特沒有聽明白,或者不愿聽明白,她便說得更清楚,甚至貶低自己,為達到目的,差點撲到伊波利特的腳下。但她自尊心極強,遭到伊波利特的拒絕以后,羞愧交加,幾乎痛不欲生,要抽出伊波利特的佩劍自盡。當她得知國王未死,已經回來以后,又驚慌失措,聽憑奶媽惡人先告狀,反咬王子一口,說是他想對王后圖謀不軌。她想先保住自身再說。但她知道伊波利特并非鐵石心腸,也有愛情表露,他愛的是公主阿麗絲,這時她便又醋性大發。她內心做著斗爭:我妒忌?我要去哀求岱賽!我的丈夫還活著。我卻欲火難耐。……我這個人真是罪惡滔天,兩者匯于我一身,亂倫與誆騙。我殘忍的雙手,急于報仇泄恨,要讓無辜的鮮血四處飛濺!拉辛筆下那些為了滿足情欲而不擇手段的人物,正如拉布呂耶爾所說的那樣:“人們想獲得全部幸福,如果辦不到,就要讓所愛的人遭到不幸。”拉辛的人物先是力圖獲得罪惡的或不可能得到的愛情,繼之毫不留情地報復,必欲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最后落得可恥的下場,或同歸于盡,或精神失常。榮譽、責任等高乃依頌揚的觀念早已被拋到九霄云外。在貴族上層和宮廷,丑惡的感情糾葛本是司空見慣的事,加上他們權力在手,報復起來就非常可怕,流血和死亡是在所難免的。17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極盛時期,但宮廷的燦爛輝煌越發促使人欲橫流,這就是拉辛的悲劇所折射的社會現象。

描寫權力斗爭 拉辛悲劇描寫爭奪權力的尖銳斗爭,這一點也是犯忌的。《布里塔尼居斯》是一出政治色彩相當濃厚的悲劇,描寫古羅馬皇帝尼祿和他的母親阿格麗萍爭奪權力的斗爭。阿格麗萍原是老王的外甥女,卻玩弄陰謀詭計成了他的妻子;她為了讓帶過來的兒子當上皇帝,排斥前妻之子布里塔尼居斯,竟然毒死了老王。開始,尼祿翅膀不硬,只得對母親言聽計從。待他積累了一些政治資本,他便要把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拉辛主要從塔西陀最駭人的敘述中汲取素材,加以提煉。他既寫出了母后阿格麗萍的權力欲,又寫出了暴君尼祿的狡猾、虛偽和狠毒。阿格麗萍發現兒子不聽話以后,想同布里塔尼居斯靠近,讓他來當皇帝。矛盾的爆發是從尼祿把布里塔尼居斯的戀人朱妮據為己有開始的。尼祿比母后先下手。他表面上好像接受母親的訓斥,愿意照她的話去辦,其實是想穩住她。在塔西陀的作品中,毒藥配好了先讓一只動物試一下,但在劇本中是毒死一個奴隸,這就更突出尼祿的殘酷。尼祿在走向獨裁的初期,由不沾鮮血發展到殺人不眨眼,表明他的心靈已被腐蝕。正如他的師傅布魯斯對他的警告:您就會不斷地作惡造孽,用殘酷的手段維持您的暴政,用鮮血來浸洗您血污的手臂。但尼祿已經完成了變換的過程,他直言不諱地宣稱:只要大家怕我,福與禍不在乎。

其他一些悲劇也不同程度地描寫到權力的爭奪。《巴雅澤》描寫首相阿柯馬想反對國王,挑起后妃羅克珊娜的情欲,以便由他來控制局面。在《米特里達特》中,老王的大兒子法爾納斯為了篡奪王位,勾結羅馬人,企圖借用外國軍隊推翻父親的統治。《阿塔莉》的同名主人公想滅絕丈夫的后代,建立異教的信仰,劇本寫的雖是異教和基督教的斗爭,實際上也是最高權力之爭。阿塔莉被寫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女人,她是個暴君形象,利未人對她的反抗也就是反抗暴政。劇本提出了一個好國王的理想標準。若亞斯說:一個賢明的國王,就像上帝親自宣布他為國王那樣,絲毫也不依仗他的財富和黃金,他敬畏上帝,永遠記住上帝的信條、法則和嚴厲的判決,并且絕不對自己的臣民施以過度的重擔。若亞德進一步教導他說:你不要陶醉在極權之中,不要聽信惡毒的諂媚者的迷人之音。他們會對你說:最神圣的法律,主宰著賤民的法律,就是服從國王;一個國王只聽從自己的意志,而沒有別的制約;你應該不擇手段地樹立他的最高威望;人民注定生活在眼淚之中,生來就是干活的,并且愿意被鐵一樣嚴厲的王杖所統治。拉辛的話很難說不是對國王的勸諫。

命運觀念 拉辛對現實世界的理解顯然不同于高乃依,高乃依排斥命運觀念,上升的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對自身還充滿了信心,他們認為自身得到神靈的保護和幫助;拉辛則不同,他繼承了古代悲劇的命運觀念,他已經預感到時代的變化。《費德爾》中的伊波利特說:良辰美景一去不返,這里一切已經變樣。這也是拉辛對時代的看法和預測。拉辛的人物受到神靈的詛咒,是神靈的仇恨的犧牲品。《安德洛瑪克》中的俄瑞斯特一出場就表示:誰知道命運究竟要怎樣安排我的前途,”“既然經過那么大的努力我的抗拒終歸無效,現在我也只好盲目地聽從命運的擺布。他在若干年后重新見到愛妙娜,他成為她的工具殺死了皮呂斯,這些都是命定的,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他聽到愛妙娜自殺以后,喊道:謝謝諸神!我的不幸超過我的希望。是的,上天,你的恒心我贊揚。你專門要懲罰我,持續不斷,使我達到了痛苦的頂點。你的仇恨以制造我的苦難為樂趣,我生來給你用來發泄憤怒,我成為不幸的完美典范,唉!我死而無憾,我的命運已定。他對命運之神發泄內心的怨恨。在《巴雅澤》中,阿塔莉德在自殺之前,也指責命運。在《阿塔莉》中,拉辛明確地指出,上帝是復仇的。阿塔莉明白,大祭司只是神的一個工具;當她看到自己被戰勝時,她呼喊道:猶太人的上帝,你勝利了!……無情的上帝,只有你引導一切。拉辛也從古希臘悲劇中借用了對一個家族詛咒的思想,這種詛咒一代代傳下去。根據讓森派教義,原罪要傳遞。在《安德洛瑪克》中,阿伽門農的兒子俄瑞斯特屬于“阿特里代”可詛咒的一族。愛妙娜也屬于這一族,她的母親是海倫,海倫對帕里斯的愛情是有罪的,由此引起特洛伊戰爭。在《布里塔尼居斯》中,尼祿是有罪的阿格麗萍之子。拉辛把費德爾說成“彌諾斯和帕西法厄之女”,彌諾斯當了地獄判官,而帕西法厄“曾為愛情神魂顛倒”。費德爾的姐姐阿麗亞娜“被遺棄在大海之濱郁郁而亡”,她說:在這可悲的家族中,我將最后死去,而且死得最為慘痛。《阿塔莉》中的若亞斯命中注定是個罪人,上帝已經告知了若亞德,阿塔莉也在詛咒中預言到這一點,她的“激情”像是一種命運,追逐著她的家庭,使她要行使暴力。不幸的孩子雖然祈求上帝讓他擺脫這個詛咒,但他的祈求不起作用。由此看來,拉辛的人物不是自由的,他們也作掙扎,并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不過,雖然拉辛從古代的命運觀念出發,卻不同于希臘人從外部來寫命運,他是從內部來寫“激情的命運”。當人物起來反抗命運時,他感到自己是不幸的制造者。俄瑞斯特“盲目地投身于”命運中,是由于對愛妙娜的狂熱愛情。費德爾指責愛神“整個兒拴住她的捕獲物”,惡的源泉是愛情本身。她等待著“永劫不復”。尼祿身上有著暴虐的因素。可以說,拉辛的悲劇是描繪命運如何戰勝人的弱點,人絕望地對一種折磨、侮辱他們,壓垮其意志,毫不手軟地給他們以致命打擊的超人力量做斗爭。

拉辛從命運觀念出發,導向悲觀主義。拉辛不相信人的能力:一旦激情侵入了人物,他就完蛋了。他認為沒有高尚的激情,迷住了人的愛情事實上是一種災禍,它對受害者毫不容情,不讓他們行動自由,不讓他們有任何藏身之地,只讓他們走向死亡。拉辛從閱讀歐里庇得斯的劇作中得出這一結論,同時也是他觀察宮廷的悲劇和時代風貌,并從個人經歷中得出這一結論的。當時,封建王朝對讓森派采取了鎮壓措施,在17世紀50年代達到高潮。另外,讓森派也強調人類狀況的悲苦。這些都給拉辛以重大影響。拉辛對人的命運和現實所持的悲觀主義觀點,與當時政局的繁榮昌盛形成鮮明的對照。

三、悲劇藝術

拉辛在《布里塔尼居斯》的序中指出他同高乃依的藝術不同之處時,提出了他的戲劇理想的著名定義:“簡單的情節,材料很少,就像在一天之內發生的情節所應有的那樣,逐漸朝結局發展,只受到人物的利益、感情和激情的支撐。”這句話包括了拉辛悲劇創作的全部藝術奧秘。正因如此,拉辛才能做到嚴格遵守三一律。

情節單純 拉辛創作悲劇時提出情節要簡單,材料不要多。他的悲劇限制在幾小時內進行。拉辛反對復雜的情節,他針對高乃依晚年的創作提出批評。拉辛在《貝蕾妮絲》的序中進一步解釋說:“有的人認為這種簡單是創造少的標志。他們沒想到,相反,一切創作在于寫微不足道的一點事,大量的插曲總是這樣的詩人的棲身地:他們在自己的才能中感受不到足夠的才情和功力,以便在五幕戲里通過簡單的,得到激烈的情感、優美的情操和雅致的表達所烘托的情節抓住觀眾。”他認為劇作家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單一的問題上:安德洛瑪克會嫁給皮呂斯嗎?依菲革妮亞會被祭獻嗎?蒂圖斯會娶上貝蕾妮絲嗎?有時情節好像不是單一的,如俄瑞斯特愛著愛妙娜,愛妙娜愛著皮呂斯,皮呂斯愛著安德洛瑪克,安德洛瑪克愛著赫克托爾,而赫克托爾已經死了,似乎情節復雜,但它們環環相扣,顯得極其緊湊。布里塔尼居斯的死和阿格麗萍的被冷落似乎是并行的,其實這兩個情節緊密結合在一起,最后在結尾匯合;在《米特里達特》中,政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在《阿塔莉》中,多條線索匯合起來:若亞德的勝利,也就是野心勃勃的王后的失敗、合法王朝的重建、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上帝的勝利,基督教登上歷史舞臺。拉辛善于將這種故事的復雜和情節的單一融合起來。而且,拉辛的悲劇人物不多,他們一開場就面目清楚,身份、親戚關系一目了然,毫無模糊和復雜之處。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故事十分簡單明了:在《貝蕾妮絲》中,只是蒂圖斯要讓貝蕾妮絲回去,人物很少,情節單一;在《安德洛瑪克》《依菲革妮亞在奧利德》《米特里達特》中,開場和結尾之間沒有多少材料。例如,尼祿偷窺朱妮和布里塔尼居斯會面,發現布里塔尼居斯撲在朱妮腳下,便把他的對手抓起來。拉辛的悲劇總是在長期抑制的激情即將爆發時開場:皮呂斯在安德洛瑪克身邊周旋很久,其間愛妙娜“暗中哭泣她的魅力受到蔑視”,俄瑞斯特“在海上將他的鎖鏈和煩惱拖來拖去”;阿格麗萍早就看出尼祿的本能蘇醒了;若亞德和阿塔莉之間的斗爭進行了很久。換句話說,皮呂斯已經厭倦了安德洛瑪克的抗拒,愛妙娜已經厭倦了皮呂斯的侮辱,俄瑞斯特已經厭倦了愛妙娜的藐視,尼祿易沖動的本性不能長期忍受約束,費德爾已經無力再在內心掙扎下去。矛盾一觸即發,突發事件猝然而至,挑動激情,打破了緊張局勢的平衡,使人物朝悲劇命運發展:俄瑞斯特的到來,朱妮的被劫,米特里達特的返回,岱賽去世的傳聞,阿塔莉的夢和她來到神廟的查看,都是導火線。于是某種狂熱使人物激動起來,引起內心沖突,形勢急轉直下,結局十分慘烈。

內心悲劇 拉辛擅長描寫內心悲劇,通過人物保全自身的利益和激情來組織情節。拉辛的悲劇專門寫人的心靈,他不在舞臺上搬演流血的場面,觀眾看不到皮呂斯被殺害、布里塔尼居斯被毒死、巴雅澤被扼死、依菲革妮亞被祭獻,拉辛寫的是人物的內心悲劇沖突。相較而言,他往往通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來描寫。一開場,觀眾就了解到主要人物、他們的往昔、如今的狀況、關系、心理的主要特點。有時,引起危機的始發事件可以從人物性格得到解釋:希臘使節的行動是因愛妙娜的嫉妒挑起的;搶走朱妮是新生惡魔的一個行動;米特里達特去世的消息是他的一個詭計。面對這個始發事件,每個人物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情感去行動,人物之間互相影響。如俄瑞斯特得知,倘若愛妙娜受到皮呂斯的拒絕,她就會回到他身邊,于是他促使皮呂斯不要交出安德洛瑪克的兒子。由于安德洛瑪克不從,皮呂斯便由做出保證轉到威脅,并表示愿同愛妙娜結婚,這時愛妙娜感到非常幸福,俄瑞斯特則感到絕望。于是安德洛瑪克為了兒子,暫時同意屈服。人物心理變化具有連鎖反應,拉辛的悲劇都是這樣發展,人物的性格按照情節的邏輯演變。隨著人物性格的變化,情節也逐漸推進。觀眾預感到悲劇的結局,但同時卻抱著可以避免的幻想。一般說來,第四幕會出現“不確定時刻”,看來可能有幾種結局:愛妙娜責罵皮呂斯,卻又擋住俄瑞斯特行動;尼祿還在猶豫,軟弱地抗拒著納爾西斯;依菲革妮亞有可能避免祭獻;費德爾準備去救伊波利特。但到最后一幕,盲目的情感又恢復了,憤怒的狂潮向悲劇的結局席卷而去。這個結局是“從劇本的內容本身”(《依菲革妮亞在奧利德》序)得出的,因而更真實。拉辛贊成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認為悲劇性要建立在“憐憫和恐懼”之上。不過,這種恐懼由于某些令人同情的人物獲得勝利(如安德洛瑪克、莫妮姆、愛絲苔爾、若亞德和若亞斯)而有所緩和。有時,人物意識到自己痛苦的道路,但經歷了考驗之后,獲得了滿足,如貝蕾妮絲。《貝蕾妮絲》這個劇本是拉辛的悲劇中唯一不死人的。拉辛認為“悲劇絕不需要流血和死人:只要情節莊嚴,人物表現英勇,情感得到展露,全劇展現出構成悲劇全部魅力的悲壯”(《貝蕾妮絲》序),就仍然能達到悲劇的效果。

拉辛還善于描繪人物內心沖突的發展階段。例如,費德爾先是不能壓抑心中的愛情,向奶媽厄諾娜吐露了自己的隱情,隨后又向伊波利特承認了自己的愛情,但被伊波利特拒絕后感到非常羞愧,想拔出他的劍自殺。岱賽回來后,她十分慌亂,情急之中同意奶媽到岱賽那里反誣伊波利特對她非禮。得知國王大發雷霆以后,她又想替伊波利特澄清真相。伊波利特的死使她感到內疚,她終于向國王坦白了自己的過錯。她的內心被描繪得脈絡清晰而自然。安德洛瑪克激烈的內心沖突也寫得層次分明:她先是一味抗拒,待到無路可走時只能暫時委曲求全,采取保住兒子、犧牲自己的辦法。這場斗爭顯示出她的堅定、靈活和機智,盡管處在困境中,她仍能利用自己對皮呂斯的影響力去左右局勢的發展。

在描繪女性的內心沖突時,拉辛還能寫出同類人物不同的心理特點。例如,愛妙娜、羅克珊娜和費德爾都屬于被愛情牽著走的女性,其中,愛妙娜保持著某些年輕幼稚的特點:她在第二場向克萊奧娜吐露心曲,回憶起她愛上皮呂斯時的幸福日子,希望得到克萊奧娜的幫助;同時她徒勞地想說服自己,如今她憎恨著皮呂斯,可能會愛上俄瑞斯特。但她又不由自主地說出這樣的話:你知道皮呂斯是怎樣的人嗎?你聽說過他的豐功偉績嗎?……誰能數得清?他英勇無畏,所向無敵,英俊,還有忠實,他的榮耀十全十美。從她對皮呂斯的贊美,可以看出她仍然深深愛著皮呂斯。羅克珊娜就絲毫沒有這種幼稚純真;愛妙娜不會裝假,相反,這個蘇丹后妃卻狡猾殘忍,像尼祿一樣。她這樣暴虐和嗜血,得不到觀眾同情,雖然她也被人欺騙了。費德爾又有不同。她盡管同羅克珊娜一樣敏感,但她在行動之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抱什么幻想。她發現自己有了愛情以后,先是盡量克制,虐待所愛的對象,然后又厭惡自己,這種感情是愛妙娜和羅克珊娜所沒有的。費德爾感到自己無可救藥地卑劣:透過一層煙霧,我清楚地看到,我的存在所觸犯的上天和丈夫;死神遮住了我眼中的亮光,將我玷污的光線完全恢復明亮。她不愿茍且偷生,選擇了死亡。總之,拉辛寫出不同女性的復雜內心和性格。

拉辛的悲劇營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莊嚴的、殘酷的氣氛。陰謀在暗中醞釀著,人人都知道對手的弱點,要往那里打擊。在《巴雅澤》中,后宮是封閉的,人人都在說謊和制造陰謀;后妃出賣國王,愛上國王的弟弟,后者則想為她效勞,以便實現自己的愛情,不讓王兄遭逢不幸;首相想實施自己的圖謀;但蘇丹的影子卻籠罩在后宮,咄咄逼人,他最后借黑奴之手殺死了羅克珊娜和弟弟。劇本的氣氛令人窒息。拉辛的人物雖然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但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舉止。他們在忍受內心痛苦時是可憐的人,但他們作為國王、王后和王親國戚卻具有高貴的氣質和修養,身份顯赫。拉辛極其重視這種悲劇的莊嚴,它表現出人與命運抗爭的悲壯。這種氣氛令人想到路易十四宮廷中,強烈的激情和兇狠的本能總是隱藏在彬彬有禮和嚴格的禮儀之下。

戈德曼指出,在拉辛的劇作中,有一個“隱藏的上帝”,這就是人物心目中所愛的對象,如安德洛瑪克心中始終有她的丈夫,其他人物也各自有所愛的對象,這是促使人物行動的依據和力量。這是一種潛意識在起作用,拉辛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出來,卻在人物的行動中表現了出來。

語言典雅和諧 拉辛的語言是典雅、和諧而簡潔的。他的詞匯不多,但從中抽取出驚人的效果。貝蕾妮絲用這樣兩句憤怒的詩表達出她的痛苦:你向我堅持這一點:你愛我,而我走了,是你命令我這樣做。阿伽門農不讓克莉唐奈絲特走近祭壇,只說了這一句:我有我的理由。他沒有透露應該祭獻依菲革妮亞。人物簡短有力的話表達出他的主要思慮和情感,這一情感制約著悲劇的進展。皮呂斯看見安德洛瑪克,問道:您找我嗎,夫人?他的愛情全部包含在這句問話里,反映了他急切的心情和天真的狀態。羅克珊娜對巴雅澤說:出去。觀眾明白,門后待著一些殺手,他們正準備勒死王子。這個命令式的動詞和下令殺人的手勢一樣有力。俄瑞斯特興沖沖跑來向愛妙娜報告皮呂斯被殺死的消息,不料愛妙娜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反問道:為什么殺死他?他干了什么?以什么名義?誰對你這樣說的?愛妙娜的愛情和復雜的心緒在這短短的詩句中和盤托出。正如紀德所說,古典主義的藝術是“說得少,表達得多”。拉辛的語言完全能體現這一點。

拉辛的語言富有音樂性。他在浪漫派和象征派之前已經注意到語音同感情的聯系。例如,他在重復“i”這個字母中突出這個尖銳的音節所能傳達出的憂郁情感。費德爾的這句詩中:Tout maffflige et me nuit et conspire à me nuire(一切令我難受,折磨我,密謀來折磨我),共出現了四個“i”,增強了主人公表達的力度。費德爾在準備死的時候,她仿佛只有一口氣地說:你徒勞的援助不再喚起/剩下的熱力,它已準備消失。詩句拖得很長,好像游絲一樣即將斷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江油市| 偃师市| 汝州市| 侯马市| 阿克陶县| 鄄城县| 宜宾县| 英超| 长岛县| 龙门县| 汽车| 徐汇区| 百色市| 乐山市| 抚顺县| 常州市| 镶黄旗| 桓仁| 积石山| 安平县| 平谷区| 和平区| 尼木县| 丹寨县| 陆丰市| 西华县| 淮阳县| 桃园市| 宁安市| 本溪市| 麻栗坡县| 河南省| 澳门| 九龙坡区| 交口县| 勐海县| 崇明县| 广元市| 怀安县|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