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 (英)菲利帕·佩里
- 1820字
- 2020-08-21 18:56:50
修復過去
前些日子,一位懷孕的準媽媽問我,如果可以給新手父母一個建議,那會是什么。
我告訴她,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她聽完以后,有點困惑地看著我。
約莫一年后,那個媽媽帶著才剛會走路的小孩來找我。她告訴我,當時她沒太聽懂我的意思,但記住了我的話。等她逐漸適應母親這個角色以后,她開始覺得我講得很有道理,那番話也幫她理解了孩子。
你不會清楚記得自己在襁褓時期是什么樣子,但在其他層面上你會記得,因為你的孩子會不斷地提醒你。
如果在你的某個年齡段,父母離開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類似的年齡,你也會開始抽離孩子?;蛘?,你在某個年紀開始感到孤單,等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紀時,你也會想在情感上抽離他。馬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想面對孩子在他身上觸發的情緒。
你會想要逃離那些感覺,也想逃離孩子,但如果你真的那樣做了,就是把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傳給孩子。
你有很多好的東西可以傳承給下一代——例如你獲得的關愛——你一定不想把你承襲的恐懼、憎恨、孤獨或怨恨繼續傳給孩子。有時你會覺得很煩,就像你偶爾對伴侶、父母、朋友或自己也會有類似的感受。只要承認你偶爾會這樣想,你就不會因為孩子喚起你內在的情緒,而立刻沖動地去懲罰他們。
如果你像馬克那樣,發現自己討厭家庭生活是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那可能是源自你小時候也有這種被忽視的經歷,遭到父母之中的任何一人或兩人共同的忽視。有時這種怨恨給人的感覺更像厭惡,它會導致親子之間的疏離感。
有些家長認為我用“遺棄”和“怨恨”之類的字眼太夸張了。他們說:“我并不怨恨孩子,有時我只是想獨自靜一靜,我還是很愛孩子的?!?/p>
我覺得遺棄就像是一道光譜,在最嚴重的那端,是像馬克的父親那樣拋家棄子,完全抽離孩子的生活。而當孩子想要你陪伴時,你讓他走開,或孩子想讓你看他的畫作時(某種程度上,那是孩子試圖向你展示他真正的樣子),你只是做做樣子,敷衍一下,并沒有認真地去看,那也算是一種程度輕微的“遺棄”。
這種想把孩子從自己身邊趕走、想讓孩子睡久一點、想讓孩子獨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時間的感覺,會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時候出現,因為孩子讓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為如此,你無法迎合孩子的需要。
你可能會告訴自己,之所以把孩子推開,是因為你想要體驗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劇、娛樂,但你要知道,孩子這么黏人只是一個階段的表現,等小孩慢慢長大,不再那么黏人以后,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閑娛樂,而且未來肯定會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設法遠離你。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很難阻止自己把幼時受到的對待繼續傳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然后反思。正視自己想要采取的不當的因應方式(以馬克的例子來說,是拋下妻子和兒子,一走了之),會讓人產生愧疚感和防御心態。但愧疚不是壞事,當我們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時,可以把愧疚轉化為慶幸,因為它提醒我們需要改變。
對家長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輕松自在地相處,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覺得你想要陪伴他。我們的言語也會發揮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體現在我們展現出的溫情、觸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們的個性、觀點,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在孩子清醒時,表達對他們的愛,而不僅僅是在他們安靜入睡時才展現出來。
如果你覺得自己每天幾乎時時刻刻都想遠離孩子,你真正需要遠離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觸發的感覺。為了避免受到那些觸發因素的控制,你可以抱著同理心去回顧你嬰幼兒時期或童年的經歷。這樣你就能發覺孩子對你的需求和渴望。偶爾找個保姆來幫你照顧孩子,讓你去享受一些成年人應有的樂趣,這也是一種暫時的逃離,但如果這種想要逃離的感覺特別強烈,而且好像隨時都在,那你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你在你的孩子這個年紀時的感受。
?練習:帶著同理心回顧過往
問問你自己,孩子的哪些行為讓你產生最強烈的負面反應。你小時候出現同樣的行為時,發生了什么事?
?練習:來自記憶的信息
閉上眼睛,找到你最早的記憶,那可能只是一個圖像或一種感覺,也可能是一個故事。在那個記憶中,你最主要的情緒是什么?那個記憶和現在的你有什么關聯?那個記憶如何影響你的親子教養方式?
切記:你做這個練習時,若是出現任何反應(例如不想有羞愧感,而導致你現在總是堅持自己是對的,寧可犧牲孩子),你應該慶幸自己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不用覺得羞愧,或是防御性地立刻撇清,并繼續以同樣的行為因應那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