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簡御繁

有了上述認識,就不會斤斤于人生愿欲的必償與否,而可將“群龍無首”的理念,落實于組織與人事管理中,作適切的發揮運用。

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就是化繁為簡,以簡御繁。組織規模愈大,事務經緯萬端,這個原則就愈重要。人事管理近年來漸趨熱門,由于管理的對象是人,“羊羔雖美,眾口難調”,難度相當高。除了一般征員、出勤、福利、考核外,組織規劃與教育訓練的工作日益重要,不少公司的人事部已改稱人力資源部,視人才為企業的最大資產,竭力維護調養、鼓舞增值。

《孫子兵法·勢篇》有云:“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分數”就是分層負責,這是管理多數人如同管理少數人的唯一秘訣。一切大組織必須依循的基本規范。因為一個人的心力有限,不可能事必躬親,管到組織里每一個基層的成員。軍中過去有所謂三三制,一個連三個排,一個排三個班,這樣軍、師、旅、團、營、連、排層層節制,便構成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指揮體系。除非重大事變,一般嚴禁越級早報,而上級也不能隨便直接去管下級的部屬,否則便是干涉了彼此的職權。一個營現在通常管四到五個連,營長所直接帶領的就是各連連長,加上副營長,總共不過六七人,這些人合起來,就等于是營務會議。只要彼此權責明確,密切溝通,便可以管好五六百人的部分,如果每一級職位都沒有斷層,以此類推,師長、軍長、總司令,像海灣戰爭聯軍統帥施瓦茲科夫那樣,率領六七十萬大軍,其實他天天面對、真正帶領的,還是六七人而已。

這個以簡御繁的分數原則,在現代管理學上稱為“管理跨度原則”,就像兩根支柱間的橫梁一樣,跨度太大,會經不起載重而崩裂,人的直接管理范圍也是有限的,超過了,一定照顧不周。根據社會科學的研究,人數以在六七人為宜,聰明才力大的,可能多至十人,才具差的再少點兒。開會的經驗也是如此,人數太多了,一定沒有效率,真要集思廣益,深入討論,六七人差不多剛好。前面說一個營的領導階層治理營務,等于形成經常性的營務會議,六七人的配置亦與此相合。另外,研究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者也指出,小團體較大團體有功力、有創意,最佳成員組合,也是七到九人左右。IBM的營銷組織,一位經理帶業務員不得超過十人,一旦超過,就另設新單位,應該也是基于同樣的考量。

掌握了分層負責的要點,再大的組織、再多的成員,都可以規劃成環環相扣、層層節制的眾多小的群體。群體內充分溝通,充滿創意和干勁,群體間聯系緊密,無礙整體目標的推行。《孫子兵法·勢篇》續云:“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形名”在古代軍中是金鼓旌旗,即指揮通訊,指的是整體的聯絡。韓信在劉邦面前吹噓,帶兵多多益善,沒有止境,恐怕就是深切體悟了以上的原則。

韓信講這話時,已經是第一次被誣告謀反,為劉邦所擒之后。在上司面前夸耀,總是招忌,劉邦聽了沒好氣,問韓信既然這么神勇,怎么會被他擄住了。韓信回答說,我只會將兵,陛下卻懂得將將。

將將之道,是人事管理上另一項重要的課題。中國的帝王學講君臣異道,諸子百家論高層治術,都于此有精湛的發揮。組織的最高領導人,不僅不應躬親庶務,連運籌帷幄的才學智慧,都得韜晦內斂。他的天職就是知人善任,讓能力強的干部去盡情發揮。這層道理說得最透徹露骨的,當屬韓非,他在《韓非子·八經篇》中有段名言:“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天底下最笨、最蠢的君主,做事時才會用盡渾身解數,自己去處理一切煩劇,結果搞得油盡燈枯,而別人卻在一旁看熱鬧。比較高明一點的君主,懂得用組織的力量,讓各級干部去賣命。最厲害的領導人,斗智而不斗力,通過充分授權和最終考核,榨盡干部的智慧,而他坐享其成。

韓非在《揚權篇》又說:“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君主本身太能干,事情反而不容易做好。這是因為執行的干部動輒得咎,心頭壓力大,最后干脆放棄,推回給君主自己來完成。如此一來,干部既推卸責任,又少了嘗試錯誤的學習機會,自然無法成長,而君主則多做了干部該做的事,難免耽誤本身的職分。久而久之,主從關系顛倒,組織當然不健康。“上下易用,國故不治。”并非危言聳聽。

《呂氏春秋·勿躬篇》亦云:“夫君人而知勿恃其能、勇、力、誠、信,則近之矣!”做領導的除了不要逞能、斗勇使力外,連個人的誠信都不可以仰仗,最好都用別人的。表面上看起來,真是滑頭到了極點,等于是現代企業的負責人,拒用個人的信用為公司擔保貸款。如此劃清界限,主要還是深知君代臣職之害,矯枉過正,嚴守本分所致。同書《君守篇》云:“大圣無事,而千官盡能。”

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并非哪一家派的獨見,而是諸子百家共同的主張。最古的如《尚書·益稷》:“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叢脞”就是啰里啰唆,專管煩瑣細務。國家元首如果這樣,股肱之臣樂得沒事做,國家政事就會走下坡。較近的如《貞觀政要·論謙讓》:“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陵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

另外,如老子宣稱君代臣職是“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矣”,莊子認為“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君王不是不能干,才智通天,辯才無礙,但既為君上,就不要求表現與臣下爭鋒。魏晉時有部奇書,叫《人物志》,專門討論人才品鑒的問題,針對君德,就有如下的批語:“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本身聰明絕頂,卻能平淡若愚,鋒芒內斂,竭力鼓舞誘導有潛力的臣下去表現,這才是領導成功的關鍵。

君臣之職既分,大部分的工作已經由臣下承擔,那么君王做什么呢?《墨子·所染篇》云:“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官。”君王的天職,就是努力發掘、選用人才,然后付以重任。古代社會的宰相,身系國家安危、政治良窳,任用確須嚴謹慎重。不管花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去評核,只要用對人,都是值得的。

道理雖然是這樣,世間太多的領導者卻做不到,尤其那些才華驚世、英雄氣重的,更是如此。中國歷史上就有兩位代表性人物,足資警惕:一是秦始皇,二是諸葛亮。

秦始皇雄才大略,滅六國,統一天下,本身又歷經殘酷的宮闈斗爭,得登大位,算得上是個一等一的人物。他處理政事精勤敬業,每天批公文到深夜,樂此不疲。當時的公文是竹簡,堆滿案頭,重達幾十斤。工作量如此繁重,也跟他剛愎自用、大權獨攬、獨裁有關,連個放心分勞的人都沒有,最后當然是把自己累死。五十歲便去世,萬世一系的美夢也告瓦解冰消。

諸葛亮在蜀漢末期,以一隅之師北伐中原,和魏將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蜀軍有使者至魏營,司馬懿向他打探諸葛亮近況,使者回答丞相吃得很少,工作很忙,每天晚睡早起,軍中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案件,都得他親自料理。司馬懿一聽,便斷言諸葛亮將不久于人世,果如其言。當時蜀漢雖然人才凋零,應該也不至于如此凄慘。秦皇蜀相,皆開了自己最大的玩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要說他們不了解授權的重要,恐怕很難讓人相信,這里面可能存在著某些人性的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塘县| 甘孜| 佛冈县| 洛川县| 洛川县| 沿河| 水城县| 陕西省| 松潘县| 汉中市| 常德市| 南宁市| 岢岚县| 泸水县| 永春县| 晋州市| 白玉县| 四子王旗| 广元市| 乌拉特后旗| 宁夏| 剑河县| 兰溪市| 芜湖市| 八宿县| 车致| 许昌县| 息烽县| 区。| 宁武县| 内黄县| 南郑县| 赣州市| 阳江市| 都安| 兰考县| 新竹县| 徐州市| 杂多县| 张北县|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