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在近代的演變
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制約下,中國近代的哲學革命是中西哲學合流的過程,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在中西哲學合流的過程中發生了嬗變。近代的先進思想家們隨著近代社會革命的進展,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只有把西方近代文化的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在地聯結起來,才能建立我們的新文化,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自由理論方面的缺點,則必須加以克服。
關于思維方式,近代哲學已開始重視傳統哲學所忽視的形式邏輯,同時也繼承了固有的辯證法傳統。嚴復明確提出要用近代的科學方法取代古代的經學方法。他認為,西方近二百年的學運昌明,首先歸功于培根的歸納法;他批評中國傳統學術缺乏明晰的邏輯分析;他強調學習西方的邏輯學,以改變從“子曰”“詩云”出發的經學方法。此后,章太炎、梁啟超等對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印度因明和《墨經》的推理形式進行比較研究;胡適把清代樸學方法和西方實證科學方法相溝通,歸結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20世紀30年代,金岳霖在系統介紹羅素的數理邏輯的同時,和馮友蘭一起運用邏輯分析方法于哲學研究。可以說,中國近代哲學與傳統哲學的一個明顯的差別,就在于形式邏輯不再被冷漠地丟棄在一旁。近代也有不少哲學家注意并發揚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善于辯證思維的特點,章太炎的《齊物論釋》和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都試圖把辯證法和唯心論相結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研究社會革命問題,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得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獲得了比較自覺、比較科學的形態。不過這主要是指歷史的辯證法,在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辯證自然觀方面,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同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于經學方法未能徹底清算,這是明顯的不足之處。
關于人的自由問題,近代中國的思想家在接觸了西方文化之后,就意識到西方人比較強調道德行為的自愿原則,并著重探討了意志自由問題。這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近代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嚴復、章太炎在倫理學上雖有功利主義與非功利主義的對立,但都肯定每個人有獨立人格,自由意志是行為可以區分善惡、功過的前提。他們這種強調道德行為的自愿原則的觀點,為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所贊成。然而過分強調自愿原則,就會引導到唯意志論去。中國古代沒有一個強大的唯意志論傳統,但在中國近代確實形成了這樣的傳統,并且首先在一些先進者身上體現了這一傾向。從龔自珍、譚嗣同等頌揚“心力”到魯迅早年鼓吹“意力主義”等,就是明證。同時,儒家強調道德行為的自覺原則的傳統,在近代繼續有很大影響,這在許多革命者身上可以看到。但也有人片面強調自覺原則而陷入宿命論,例如馮友蘭“新理學”的“道德境界”說。
唯意志論和宿命論的對峙,是中國近代哲學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革命隊伍產生“左”或右的錯誤的思想根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群眾觀點,其基本精神是既要尊重群眾的自愿,又要啟發群眾的自覺。但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中,也受到儒家傳統的影響,比較強調自覺原則而對自愿原則有所忽視,因而在實際上,自覺與自愿相結合的原則未能得到始終如一的貫徹;在理論上,宿命論和唯意志論的對立也未能得到正確的解決。
可見,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中的優秀傳統,如樸素的辯證法和重視道德的自覺原則等,在近代哲學革命的過程里得到了發揚,并在更高層次上結出了新的理論成果。同時,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中某些不足之處,如對形式邏輯的忽視和對道德的自愿原則的忽視,在近代哲學革命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克服。但也應該看到,在長期封建專制下形成的某些腐朽的傳統,如獨斷論的經學方法以及宿命論等,盡管在近代哲學革命中屢遭批判,但并未徹底克服。這不僅造成了近代哲學的缺陷,而且使這些腐朽的傳統在十年動亂中再度泛濫。
中國哲學的近代化進程雖然經歷了曲折,但正如李大釗所說:“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我們相信,我們民族的哲學也將如揚子江、黃河一樣,無畏地沖過障礙,戰勝險境,奔向大海,最終成為世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