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荒誕醫學史(中國篇)作者名: 光子本章字數: 1064字更新時間: 2020-08-07 18:10:43
正名:藥酒的真實歷史
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釀酒原料也是以谷類為主。酒的誕生大約在夏朝,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技術。到了周朝,出現了專門管理釀酒的人:酒正。《周禮·天官·酒正》中記載:“(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醫源于酒,與此相關的較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講到了用酒浸泡藥物,外用來治療皮膚病等一些疾病。
從漢朝開始,藥酒逐漸被醫家重視起來,并成為中藥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藥酒就有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等。而前文提到的“酒,百藥之長”,把酒排在藥物首位的正是東漢的史學家班固。

《本草品匯精要》對古人釀酒的過程進行了形象的描繪。
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杯牽機帝命休
南唐國亡后,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宋室雖然表面優待他,實則和軟禁差不了多少。公元978年農歷七月初七,適逢李煜42歲生日,想到受盡屈辱、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身邊耳目眾多,這首詞自然也傳到了當時大宋的皇帝耳中,趙光義以為李煜想復辟,起了殺機,派人送給李煜一杯酒。這杯酒就是“牽機藥酒”。“牽機藥”其實就是中藥馬錢子,是極強的中樞興奮劑,藥效非常猛烈,用多了肌體會強烈抽搐,幾毫克就能要人性命。人喝了這種酒以后,雙腳像弓弦一樣緊繃,痛不欲生,像古代繃起的織布機一樣,“前頭足相就,如牽機狀”。據說李后主折騰了很久才斷氣,死狀十分悲慘。
唐朝國力強盛,溫飽已經不是問題,再加上醫療水平提高,人們開始重視養生,藥酒逐漸火了起來,并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藥王”孫思邈的推廣下,一些補益類藥酒開始盛行,出現了很多復方藥酒。在《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圣濟總錄》等書中有很多復方藥酒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比如“登仙酒”“防風酒”“延年薯蕷酒”“獨活酒”等。
宋朝在藥酒方面同樣不甘落后,比如像專門論酒的《北山酒經》,書里記載了十幾種藥酒。而《太平圣惠方》里講藥酒的專門篇目有6篇,涉及的疾病涵蓋內外婦兒及五官諸科,范圍相當廣。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藥酒就多達80種,比如人參酒、五加皮酒、磁石酒等。

《北山酒經》中記錄的“真人變須發”的酒方(部分),古人認為此酒屬于神仙酒法,常飲由此法釀出的酒可以得道成仙,返老還童,進入真人境界。
而到了清朝,保健酒開始盛行,尤其是在皇宮內。據說乾隆的幾個長壽醫方中,酒劑占了一半,比如龜齡酒、松齡太平春酒、春齡酒——從龜、松、春這三個字,很容易看出跟長壽有關。而當時的妃子們喜歡喝“清宮玉容葆春酒”,即祛病美容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