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反彈琵琶,欲揚先抑
世間的一切事物,總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廣泛的聯系,因此,鬼谷子主張了解事物、觀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高度,要在一個廣闊的空間去思考問題,不可忽略事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系。《反應》篇曰:“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在言談或論辯時,反彈琵琶,欲揚先抑,往往能夠吸引他人,獲得較好的說服效果。所謂“反彈琵琶,欲揚先抑”,就是利用逆向思維,指導言談和行動,走與目標相反的道路,然后回到真實論點。這是鬼谷子在本篇告誡我們的道理。
三國時,曹操打敗了盤踞荊州的劉備,企圖一舉吞并江東。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來到東吳面見孫權。舌戰群儒后,魯肅叮囑他千萬不要說曹操兵多勢大,以免孫權顧慮太多。諸葛亮笑著答應了。不料見了孫權,諸葛亮即大談曹軍兵力強大,說:“曹軍騎兵、步兵、水軍,合起來不下百萬!”孫權聽了大驚,忙問:“其中有詐吧?”魯肅在旁使眼色,諸葛亮裝作沒看見,具體分析了一番,得出的結果是曹兵超過了百萬,最后說:“我只講百萬,是怕嚇到江東人士!”
孫權問:“那么是戰是降,請先生決斷!”諸葛亮說:“你應根據實力來決斷,如果自認為能與曹操抗衡,那就及早斷絕往來;如果自認敵不過,不如聽從眾謀士的意見,投降曹操。”孫權大怒,反問:“照你這么說,劉皇叔為何不投降?”諸葛亮等的就是這句話,于是說:“田橫,齊國一壯士而已,尚能守節不辱,況劉皇叔是皇室后代,蓋世英才,怎能甘心投降呢!”諸葛亮這句話顯然小看了孫權,孫權臉色大變,怒道:“劉皇叔敗軍尚不投降,我堂堂東吳豈肯受人控制!”至此,心有不服的孫權被諸葛亮的反話“激”了起來,決心發兵抵抗。于是形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局面。
諸葛亮深知孫權是有為之主,絕不甘心受制于人,所以故意把曹操說得很強大,然后逐步激起孫權的斗志,最終達到了聯吳抗曹的謀略。
當世界都向右的時候,為何自己偏偏向左呢?這看起來很荒唐,也不合情理。但實際上,這種欲揚先抑的思維方式,在現實中往往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使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