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善于言辭,講究分寸
《捭闔》篇指出:“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意思是說,嘴巴是心靈的門戶,心靈則是精神的主宰。個體的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通過嘴巴出入。由此可見言談的重要性,要掌握好分寸,才算有智慧。
俗話說“話說三分”,說話要掌握分寸,不要只圖一時痛快而不顧別人感受。不該說時說個沒完,該說時反倒惜語如金,這都是舉止失當。鬼谷子認為,與人交談要注意開合,抓住機會該說則說,不該說的一句也不多說。否則,輕者會得罪人,重者還會搭上性命。
西漢時的灌夫以勇猛為名,他在失去權位后閑居在家。灌夫為人尚游俠,性格急躁,做事魯莽。一次,丞相田蚡舉辦婚宴,大臣都去賀喜。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不喝。灌夫向灌賢敬酒,灌賢正跟將軍程不識說話。灌夫便大罵道:“我看程不識一錢不值,你居然咬著他的耳朵說話!”田蚡見灌夫罵人,于是說:“你當眾侮辱程將軍,難道不給別人留點余地嗎?”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么程將軍!”田蚡便下令扣留灌夫。有人勸灌夫賠禮道歉,他不但不肯,反而破口大罵。不久,灌夫被羅織罪名處死。因為醉酒而惹來閑氣,只圖一時之快,卻遭遇殺身之禍,實在可悲。
日常生活中,不善言辭、過于直率的人往往被動而孤立,缺乏朋友相助。有時候,實話實說并沒有錯,但要考慮時間、地點及對方的感受。如果說話太沖太直,言辭過于生硬或激烈,就會傷害對方,招致誤解和怨恨。因此,指出對方錯誤,也要反省自身,如果不講究方式而引起不滿,就要調整自我,克服過于直率的毛病。如果找到恰當的機會,婉轉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許更會得到對方的理解,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說話水平和說話方式不同,給人的感受也會不同,溝通效果和回報也會不同。
一般來說人們喜歡聽好話,不妨為對方想想,不要只管自己說得痛快。言辭要講究技巧,注意細節說話得體,由此贏得好人緣。好的人際關系,會使內心輕松和愉悅,有助于事業的成功。鬼谷子認為,說話辦事要因人而異,對待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只有深刻了解對方,才能“得其指”,更好實現“求其利”的目標。測得風向好使舵,與人談話先揣摩對方的心意,然后投其所好。擁有了共同的話題,獲得了對方信任,再適時提出要求,就容易實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