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以古為鑒,可知興替
《捭闔》篇曰:“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意思是說做事要反復探索,善于借鑒,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這是圣人行事之道,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在這里,鬼谷子以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方法論。《詩經·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個體的生命有限,不可能直接體驗所有事物,他人的經驗可以引為有效的借鑒。善于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就可以從間接經驗中獲取智慧,從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他人的失敗教訓。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軍攻破武關,長驅直入,殲滅了秦軍主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捧著傳國玉璽,開城投降。劉邦入咸陽城,進秦宮,看到宮室富麗,美女珍寶不計其數,頓起羨慕之意,想留下享用。手下人極力勸阻,劉邦很不高興。張良說:“只因秦王殘暴,不得人心,我們才有今天的勝利。既然為天下除暴安良,就應該提倡節儉,改變奢侈淫逸之風。現在剛入秦宮,就像秦王一樣享樂,那有什么差別呢?”劉邦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陽。
大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用銅鏡為借鑒可以看到外部形象;用人做借鑒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么做,明白得失;以歷史為鑒,可以知道國家興亡。一般情況下,借古說今,更能令人警醒。借用他人的經驗教訓,可以更好走過今天,邁向未來。

縱橫家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辯論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的仁義道德有所不同。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推崇者少,而譏詆者多。其實外交政策是否得當,關系國家安危興衰。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張儀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