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一章

上六章因第四章所言“道不明行”之故,遂緊從知愚賢不肖“不能明行之”,對面揭出“能明行之”知仁勇來,乃所以示人入道之資也。此章則緊從“過不及”,指其實(shí)事言之,所以警其畔道之失,而歸之于中庸也。前是開示意,此是儆戒意,雖曰結(jié)上,卻不復(fù)上。然前俱含“過不及”意,此亦含“知行”意,合來自是一線相承。蓋再為警醒見,必當(dāng)矯其偏失,以法“知仁勇”之人,而上進(jìn)于君子中庸也。重提“過不及”意,恰好與“中庸”對照作收束。

首節(jié)

賢知之“過”,不盡是“素隱行怪”,為對照“庸”字,故特舉其甚者言之耳。

“素隱行怪”,后世亦有祖述之者?!蹲ⅰ分灰浴皞魇觥苯庹撸墪贾皇锹該P(yáng)之,以反激下句耳?!拔岣椤敝渖踔?,是“即身示教”意,不重自敘。

次節(jié)

本文只言“行”,而“知之不及”自寓,語意從“擇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來。

道,自是中庸之道。然“道行”字,與“半途”字,自一串相映。

半途而廢,根源自在上句。

按:“遵”字雖知已及之,但未得其趣,不過一時(shí)勉強(qiáng)遵循耳?!拔岣ツ芤选薄澳堋弊挚赏妫怯诘赖闷淙の墩??!独沅洝否g張彥陵說,似未是。

末節(jié)

“依乎中庸”“依”字,如人之著衣,是無暫時(shí)相離意。下句又是所依者終身不變耳。

遁,藏也,與隱遁不同。遁世,無位也,不見知,無名也?!毒浴贩置鳌?/p>

末句不是抬高品地,絕人之攀躋也,正有無限歆動(dòng)意在。見此惟圣者能之,能法君子而一依乎中庸。則鮮能者,亦且有此能,而直入乎圣域矣。蓋盡道非中庸不為。至善求中,非迪圣域,則未得所歸宿也。故必以此歆動(dòng)而鼓勵(lì)之。

《時(shí)講》皆謂首節(jié)是知行之“過”;次節(jié)是知行之“不及”;末節(jié)是中庸之“成德”。只如此看,似三節(jié)各是一事,殊失夫子語意。上二節(jié)只言“過不及”太無味,且閑了各末句。

按:《輯語》上二節(jié)重“吾弗為之,吾弗能已”二句甚是。蓋雖是結(jié)上“過不及”,卻有矯其失意在。明揭“素隱行怪,半途而廢”其失已見,又言自己用功,斷不蹈此。分明是即身示教,更加警醒惕勵(lì)。正要學(xué)者痛懲其“過不及”,以必法乎君子之依中庸,而有圣者之能也。如此看,則上二節(jié)矯知行“過不及”之失,早打通“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二句。本文《章句》俱聯(lián)成一片矣?!墩Z類》正如此。

自第二章言“君子中庸以示法”,言“小人反中庸以示戒”,所以正人之傾向也。三章“民”字,指天下學(xué)者,介居君子、小人之間者說。嘆其“鮮能”,正欲其效法君子,監(jiān)戒小人也。然必究所以“鮮能”之故,乃可去其病而反之正。蓋體道惟在知行,而眾人有知愚賢不肖氣質(zhì)之偏,因而所知所行,有過不及之失。加之又不知察,此其所以鮮能中庸之道也。氣質(zhì)之“知愚賢不肖”,是所以“鮮能”之根源。知行之“過不及”,是所以“鮮能”之正身。“知愚”若能察,則當(dāng)法舜之“大知”,而所知自無“過不及”,即中道于此乎行矣;“賢不肖”若能察,則當(dāng)法淵(40)之“仁”,而所行自無“過不及”,即中道于此乎明矣。知愚“知”不如舜;賢不肖“仁”不如淵,則當(dāng)法告子路之強(qiáng)勇,而所知所行亦必?zé)o“過不及”,而中道于此乎明行矣。蓋舜、淵及強(qiáng)矯之君子,即體中庸之君子。其“知仁勇”,即君子之中庸也。既分法君子中庸之德,則“知愚賢不肖”皆可以革其“過不及”之偏,而一依乎中庸,亦將為君子而入圣域?!磅r能”者,亦且能圣人之能矣。末章只是將此意又提起說,乃重加警醒,以懲其“過不及”之失,而欲其必法君子之中庸也。遂通結(jié)了上文,直應(yīng)二章之首矣。一氣貫注,章法謹(jǐn)密如此。

揭出“中庸”,以解首章“道”字之指。以“知仁勇”之德,變其氣質(zhì)“過不及”之偏;以體中庸之道,是發(fā)明“道不可離”之義。首章“體道”工夫,就“存養(yǎng)省察、致中和”言之,只是舉其大端與切要處說。此則以“明行擇守”言之,更為存省中著實(shí)工夫。且舉君子中庸,以立學(xué)道之則。舉“知愚賢不肖”,以盡“學(xué)道”之人。終之以圣者,以指“學(xué)道”之歸,要皆發(fā)“不離道”之義也。首言“君子中庸”,中言“服膺弗失”,末言“依乎中庸”?!岸菔啦灰娭换凇保嗯c“不離于須臾”相應(yīng)。

此支終首章之義,自須說出“道不可離”意。但且重在入道之資,正申明“道所以不可離”處,自屬第二支,《總注》自明。

《課講》云:“明行強(qiáng)者入道之功。”明行強(qiáng)從‘知仁勇’之性而出。惟盡性者,為能盡率性之道。

按:性既率之而為道矣,又以為造道之德,何也?蓋性得于天,只此一理耳。性分之發(fā)存于己身,而為情意識力之良者曰德;性分之發(fā)著于人世,而為事理物則之恒者曰道。凡理流露于事物而為道者,自必借理之存。主于己身而為德者造進(jìn)之。德源而道流,德總而道分也。

如仁為性中惻怛之理,其見于事物,則為親親仁民愛物之道,此固是惻怛之所注。至于義理知信之道,允宜各當(dāng),亦莫不本此惻怛之意以行之。故曰:“仁統(tǒng)四端,包萬善也?!?/p>

知為性中明察之理。其見之事物,則為是非邪正各有分別之道,此固是明察之所及。至于仁義禮信之道表里精粗,又莫不本此。明察之,識以辨之,故堯舜之大德曰“文明”,曰“睿哲”。后面言“至圣”,亦以聰明睿智冠四德之上也。

“勇”即性中誠信之理。其為道,則壯往之得宜;其為德,則又仁義禮智之事,無不貫也。

由此言之,則止此性分之理,而德為性之本體,道為性之支流?!暗滦浴敝┌l(fā)其總,而性道之著見其分也。如胸有學(xué)問者,發(fā)露許多雅俗共賞之文章。而凡此文章之成,又無不以學(xué)問中之識精力厚者為資本。此所以性之道,仍以性之德盡之也。至于道得于己,又復(fù)為德,圣賢道理類皆回環(huán)往復(fù)有如此者。

《總注》指明知仁勇“三達(dá)德”,則道之大指,即“五達(dá)道”也。與第二十章前后聯(lián)為一片,此所謂老眼無花。

圣賢不空言道,故此一支承首章“道不可離”來。先以“三達(dá)德”為入道之門,既有此德,則造道有基,而中庸之道可得矣。下文言道,推及廣大精微,庸人不可思議處,要皆不離“性命”之旨,而為君子漸次體會之理,又何嘗一語托諸空言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昌图县| 五家渠市| 公主岭市| 拜城县| 屯昌县| 常熟市| 长治县| 威远县| 宿松县| 浮山县| 佛坪县| 内乡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宜兰市| 富顺县| 大城县| 合山市| 侯马市| 枝江市| 西乌| 沂水县| 东乡| 绥江县| 金山区| 渑池县| 满城县| 图们市| 徐闻县| 香格里拉县| 丹巴县| 元阳县| 腾冲县| 茂名市| 慈溪市| 宁武县| 嘉义市| 荆州市| 仁布县| 紫金县|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