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原始游牧民族
- 世界簡史
- (英)威爾斯
- 2273字
- 2020-08-05 15:34:32
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人類居住、耕耘、建筑城邦國家,不再局限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尼羅河流域,而是向一切可以灌溉的地區蔓延開去。人們不再依靠沒有保障的狩獵與游牧維持生計,他們搬到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有食物來源的地方居住下來。而居住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亞述人也開始在這里建設城市。文明的腳步也逐漸從小亞細亞的谷地、地中海沿岸和島嶼上,來到了一些小的公社部落里。在富饒的中國和印度,人類生活也得到了高度發展。在歐洲,一些湖泊和河流眾多的魚米之鄉,居住著一些小部落。他們在水中的木樁上建造房屋,而捕魚和狩獵則成為副業,以彌補農業的不足。但那時候的舊世界,還有更多地區沒有這種定居的條件:土地貧瘠,森林茂密,氣候干旱,季節多變,以那時的科學水平與工具水準而言,還無法維持定居生活。
人類若要在原始文明的環境下定居,必須滿足兩個先決條件:充足的水源和溫暖的陽光。這兩者但凡缺失一個,人們就只能當獵人去捕捉鳥獸維持生計;或者成為牧人,根據季節的變換追隨牧草過著游牧生活。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人類從狩獵者轉換為放牧人。在亞洲,當人們在捕捉野牛或野馬的時候,逐漸產生了要把這些野獸占為己有的念頭,于是自然地就懂得將這些動物趕進山谷圈養起來。同時,為了保護這些私有財產,還需要不時地與狼、野狗或其他食肉的野獸進行斗爭。
以水利為基礎的農耕文明逐漸在大河流域發展起來。同時,游牧生活——這種與農耕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隨著季節變換而不斷遷徙放牧的生活方式也發展了起來。整體而言,由于生產品種與數量的不足,游牧生活比農業生活更為艱苦。他們產出有限,人口也不多;沒有長久居住的寺院,也沒有體系完整的祭司階級,他們僅有少量的工具。或許有的讀者認為他們的生活極不發達,請萬萬不要有這種想法,因為從其他方面來說,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遠比那些依賴土壤的農耕民的生活更加充實。游牧民族的每一個人都非常獨立,從而群體就較為松散;在這里,首領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巫師卻無足輕重。
由于足跡遍及遼闊的大地,所以游牧者見多識廣。在與其他地區的居民的頻繁接觸中,游牧民對于異族人的面貌和風俗并不感到奇怪。為了草原與牛羊,他們需要與其他牧人進行協商合作。長年累月地翻山越嶺,使他們經常穿越高山深谷,所以,牧民擁有比農民更豐富的礦物知識。或許牧民們本身就是非常出色的冶煉高手。而青銅的冶煉,尤其是鐵,極有可能是牧民首先發明的。曾經在歐洲中部,一批比人類早期文明更久遠的鐵器被發掘出來,顯然,鐵是通過對礦石的冶煉而獲得的。
與此同時,定居下來的部族已經開始紡織、制陶,還能制造出豐富的生活用品。農業與牧業這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碰撞在一起,掠奪和交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蘇美爾正是這兩種生活方式的交叉地帶,既有著耕地又有著沙漠,游牧民族就勢必會在耕地附近扎營。他們就如同現在的吉卜賽人一樣,在與農民進行交易的同時,還會發生盜竊,甚至可能有詐騙。(不過值得肯定的是,他們不會偷雞,因為直到公元前1000年,這種源于原始印度森林的動物才成為家禽。)伴隨著他們而來的商品通常都是寶石、金屬器具和皮制品。如果是獵人,他們就會帶上獸皮。他們會用這些獸皮換取自己所缺少的物品,例如陶器、珍珠、玻璃、衣服和其他手工制品。
在蘇美爾和古埃及的原始文明時代,有3個主要地區和3個主要的種族一直處于半漂泊半定居狀態。皮膚白皙的北歐人是低級的狩獵者和放牧者,他們居住在遙遠的歐洲森林里。在公元前1500年的原始文明時代,他們還只不過是少數民族。而蒙古人的祖先——匈奴人,正在遙遠的東亞草原上開始馴養野馬。匈奴人會隨著季節的變化,不斷地在冬季牧場與夏季牧場來回移居,他們的足跡遍布遼闊的草原。或許是由于俄羅斯的沼澤地與當時寬廣的里海阻隔的緣故,當時的北歐人與匈奴人老死不相往來。要知道,當時的俄羅斯大部分國土全是沼澤和湖泊。
閃米特人——這種民族的膚色一般呈暗白色與棕色,他們居住在敘利亞和阿拉伯持續干旱的沙漠上,他們不停地驅趕著大群的綿羊、山羊和驢等牲畜,從一個牧場來到另一個牧場。而最早接近早期文明的種族,正是這些閃米特族的放牧者,以及那些膚色更黑、來自南波斯的伊拉姆人。在這里,他們既是商人,又是強盜。后來,在他們中間出現了有膽識的首領,他們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主宰者。
大約在公元前2750年,閃米特人的首領薩爾貢征服了整個蘇美爾,他統治的區域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雖然他目不識丁,但他的臣民阿卡德人卻熟識蘇美爾文字,同時又將蘇美爾語定為官方語言及學術用語。他所建立的帝國直到200多年后才遭到滅亡。雖然這個帝國之后被伊拉姆短暫地統治過一段時間,但最后,一支新的閃米特族——亞摩利人又重新取得了這片土地的支配權,并且將河上游一個名叫巴比倫的小城立為首都,因此,這個國家被稱為第一巴比倫帝國。公元前2100年,這個帝國迎來了一位偉大的國王——漢謨拉比,他進一步鞏固了帝國的政權,并制定了世界史上最負盛名的一部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尼羅河流域地勢狹長,不像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樣開放,因此也不易被游牧民族頻頻入侵。但在漢謨拉比時代,閃米特人卻成功地入侵了埃及,并建立了法老統治的“牧人王朝”,即喜克索斯王朝。這個王朝統治埃及數百年之久,但閃米特人始終未被埃及人同化,這是由于埃及人一直將閃米特人當成蠻夷加以敵視。公元前1600年前后,埃及人發生了獨立運動,終于推翻了閃米特人的統治,將侵略者從這塊土地上驅逐出去。
但是在蘇美爾地區,閃米特人卻和當地人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起,并不斷被當地人同化。從其語言和口音上看,巴比倫帝國可以算作閃米特人的一個分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