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節 教學改革與電化教育

一、教學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50年代學習蘇聯經驗,榆林地區各中小學普遍推行凱洛夫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復習鞏固、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的原則,強調備課,強調新授。從1953年起,綏德專區和榆林專區各類學校一律改春季始業為秋季始業,并逐步推行由蘇聯引進的五級分制,滿分為五分,及格為三分。1955年起開始推廣普通話。1956年兩署合并后統一了教改步伐。從1957年起,大力學習宣傳毛澤東提出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以后,全區各縣先后建立了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機構,有的附設在學校,有的設在教育行政部門。1960年,榆林地區教研室在榆林中學成立,由李志剛任主任。這一年,地區教育局對榆中、米中、榆師、榆林一中、佳中和烏鎮中學等六所重點中學、師范的教學改革進行了調查研究。當時的地、縣教研室,主要是配合教育行政部門搞中心工作。60年代,通過對蘇聯模式的批判與反思,啟發式的教育思想和以表揚為主的激勵性教學原則逐步引進中小學課堂教育。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起步的教學研究工作陷入困境。1968年以后,一些縣教研室改稱教育革命辦公室,在縣革委會政工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辦簡報,搞批判。1971年3月,榆林地區革委會在神木縣召開全區教育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各縣開展教育革命的經驗,討論了進一步開展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任務。1973年,地區教研室恢復建制,由李學曉任主任。同年9月,開始向全區發行《教育革命》參考資料。各縣教育革命辦公室對開門辦學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和推廣。同年11月,在米脂縣召開了“數學教改觀摩座談會”,以提高全區數學教學質量。1974年,定邊縣賀圈公社白爾莊學校學生佘小林發揚“反潮流”精神,批判“師道尊嚴”,地區教育局為此專門組織批林批孔教育革命報告團,到府谷、神木、佳縣等縣向革命師生作報告。榆林縣教研室舉辦暑假理化、漢語拼音短訓班,組織人力編寫小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和儒法斗爭史宣傳提綱。榆林縣三岔灣小學,請大隊會計講珠算課,靖邊縣小河農中師生在試驗田里上農業常識課,米脂中學農業科研小組的同學搞育苗試驗。1975年,全區各縣開始“三算”(口算、筆算、珠算)結合教學試點,榆師附小一年級幾個班都開始試驗。同年4月,地區教育局在子洲縣召開中小學為農業服務座談會,交流貫徹“五七指示”的經驗,強調實行開門辦學,把學校辦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定邊縣安邊中學農機修配小組深入生產隊,一年檢修柴油機22臺,水泵3臺,受到社員歡迎。綏德縣三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編寫出沼氣教材。1976年,佳縣烏鎮中學為了適應農業學大寨和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需要,舉辦短訓班和專業班,為全縣農村培養了240多名急需的拖拉機手;橫山縣高鎮中學辦起柴油機修配廠,兩年為橫山、子洲兩縣的6個公社,30多個生產隊維修了各種型號的拖拉機、柴油機、發電機、水泵等101臺。1977年3月,根據教育部的通知,全區教育戰線開展學雷鋒活動。

1978年以后,各縣教育革命辦公室又恢復教研室的稱謂,隸屬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學研究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各縣中小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地、縣教研室的教學研究活動蓬勃開展。1978年4月,地區教研室在榆林中學舉辦了高中語文、教學觀摩座談會;5月在米脂縣召開了小學數學教學座談會。同年府谷縣城關二小開展教學評比活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神木縣教研室在小學中開展語文、數學專題聯合教研活動,并召開了中小學外語教學座談會。11月綏德縣教研室召開了小學語文、算術教學研究會。

從1979年起,地區教研室刊物《教育革命》改名為《榆林教育》。1979年2月,靖邊縣教研室和靖邊師范聯合舉辦了初中語文、數學新編教材討論會;榆林縣教研室利用寒假舉辦了高中數、理、化教師培訓班。3月,榆林地區文教局召開了全區中小學教學研究會議,要求各縣教研室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教學研究上來。5月,神木縣教研室在耳林兔公社巴嚇采當學校召開了小學復式教學研究會。9月,地區教育局和團地委召開全區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要求各學校以貫徹中小學學生守則為中心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神木中學制訂各科雙基教學方案。

1980年4月,地區教育局在神木縣召開中小學語文、中學數學教學座談會,要求全區各重點中小學圍繞備課、講課、作業輔導和考試(考查)等五個環節確實抓好“雙基”教學,力爭在這方面出成績、出經驗。10月,地區教研室在榆林召開小學語文、數學“雙基”教學參考資料審定會。11月,榆林地區中學語文、數學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及第一屆年會在榆林召開,周景立、常文奎分別擔任兩個年會的會長。1981年4月,榆林縣教育局組織各公社的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學校長集中學習教育學、心理學。8月,地區教育局召開全區中學政治課新教材學習會。11月,地區中學數學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橫山縣召開。這一年榆林地區舉行首次青少年科技作品評獎活動。榆林、綏德等6縣10個學校選送了83件科技作品,其中有無線電遙控機、賽車、航空、航海模型等作品,榆中、榆林縣一中,綏德城郊二中被評為前三名,選出優秀作品21件。1982年4月,佳縣教研室先后在金明寺公社黃溝小學和店鎮公社喬家寨小學召開復式教學觀摩會;榆林縣教研室組織城關、鎮川一些小學進行三年級的語文、四年級數學賽講活動。10月,榆林地區小學語文、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會在榆林召開;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

1983年3月,地區教研室召開教研工作會議,強調進一步開展以教材教法研究為中心、以專題研究、教改試驗為重點的研究活動。12月,榆林地區中學化學研究會召開第二屆年會。地區教育局、科協、中學數學研究會聯合召開1983年全國數學聯賽榆林賽區頒獎大會,給米脂中學和綏德城郊二中等6所學校的11名學生頒了獎。1984年4月,榆林地委、行署召開教育工作會議,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權劍琴到會并講了話。11月,榆林地區首屆初中數學競賽在榆林舉行,共評出12名優勝者。綏德城郊二中學生馬國偉在1984年的全國數學聯賽中獲優勝獎;榆中學生郭剛獲1984年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在1984年陜西省首屆中學生英語競賽中,榆林縣、清澗縣、榆林中學獲集體獎;綏德縣、神木縣、定邊縣獲風格獎。1986年3月,榆林縣教研室召開了首次作文教學研究會,并在城鎮小學教師中開展了優質課評選活動。8月,陜西省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榆林召開。在地區教研室組織的全區首屆小學生智力競賽中,有37名小學生獲獎。這一年橫中曹元中制作的文具實驗盒、清中焦合法制作的蛋白質合成過程可動示意圖、榆師附小張俊國制作的投影教具“行程問題”、清中康成章制作的國際標準時一覽盤和全球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一覽表、神木張子福制作的濟倫磁力模擬演示器等6項教具,獲得正式參加全國優秀制作教具評選資格。在1987年榆林地區第二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教育系統有191篇論文獲獎。從1985年開始的全區第一期“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到1988年經驗取得成功。榆林一中學生艾紹明、紀伍飛、神木二中學生劉斌在1988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中獲陜西省優勝獎。1988年綏德城郊二中舉行了高二數學邀請賽,綏德二中、一中、榆林中學、米脂中學和子洲中學的8名學生分別獲獎。1988年榆林地區教研系統評選出66篇優秀論文。

1989年,榆林市在農村中學采取“三加一點”(三年再加一段時間)的方法,普遍開展勞動技術教育。同年11月,榆林市教研室召開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研討會。1989年綏德二中學生霍秋艷獲全國初中數學聯賽優勝獎。由地區教研室組織的全區小學生優秀作文評選活動圓滿結束,共有33所小學的36名學生的作文獲獎。1989年,地區教研室升格為副縣團級單位,成立了中學文科、理科、職教、小學、編輯和綜合六個組。分別在神木縣、清澗縣和綏德縣召開了榆林地區中學外語第二屆年會、中學語文第四屆年會和中學數學教學法研討會;分片檢查了全區12個縣教研室的工作。從1980年到1989年由各縣教研室協調的教改實驗項目有:作文三級訓練,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大量閱讀集中識字、分步習作,六因素單元教學法(數學),西安市六中語文新教材改革試驗,六課型優教法;在本地區進行了數學八環節綜合探索,中學三課型教改試驗,小學三環一線法試驗,以及圖式思路教學法試驗等60多項。由各縣教研室編印的教材及教改經驗匯編55冊,教育刊物414期;各縣教研員在縣、地、省和全國刊物上發表論文305篇。地區教研室主編的《榆林教育》共出刊58期,1989年又創辦油印刊物《教育問題研究》。1985年以來,地區教研室組織編寫的教學參考資料共20種約65萬字,共印發22.3萬冊,翻印傳遞的教研資料共152種,約2280萬字,共印1.8萬份。

截至1989年,以地區教研室為掛靠單位的學術研究組織共有八個,有會員565人。他們是:榆林地區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1980年成立),會員50人,理事長羅生祺;中學數學教學研究會(1980年成立),會員72人,理事長趙三元;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會(1981年成立),會員44人,理事長黃振國;中學化學教學研究會(1981年成立),會員44人,理事長徐存厚;中學地理教學研究會(1983年成立),會員42人,理事長于海河;中學外語教學研究會(1984年成立),會員29人,理事長楊利生;中學政治教學研究會(1987年成立),會員67人;理事長王埃英;小學語數教學研究會(1982年成立),會員118人,理事長任有權。上述八個學會,隸屬于榆林地區教育學會(1982年成立),該會有會員65入,理事長宗秀槐。1985年至1989年,各專業教學研究會共組織教改報告會92場,聽講師生達7335人次;編印論文集5冊,共收入論文195篇,組織交流論文170篇。截至1989年全區教研室機構基本健全,地、縣教研員共266人,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更趨合理。

二、電化教育

榆林地區的電化教育起步于70年代末期。1978年春天,靖邊中學成立了電化教學領導小組,進行有線廣播和白晝幻燈的教學試驗,經半年多努力,試制成功了“講桌式白晝幻燈機”“雙鏡頭白晝幻燈機”“多用白晝幻燈機”和“實物投影機”,得到省、地、縣主管部門的重視、支持和獎勵。1979年1月,地區派出40多人去延安參加了全國五省區幻燈教學觀摩會,為全區電教事業的起步奠定了基礎。4月,地區教育局在榆林召開了全區幻燈教學匯報會,13個學校的代表隊進行了匯報表演,靖邊中學的顯微幻燈表演,引起廣泛興趣。佳縣王家砭中學電化教學隊一年內用自制幻燈機在全縣各中學和重點小學放映教學幻燈片10套,81次,觀眾達3.9萬人次。

1978年,地區教研室指定專人負責電教工作。1979年,陜西省電化教育館成立以后,地區教研室設立了電教組,1980年正式成立了地區電化教育站,附設于教研室內。與此同時,各縣教育局先后在教研室成立了電化教育組,指定專人搞電教工作。1978、1979兩年,全區自制幻燈機10多種30臺,自制幻燈片近600張。1980年,在陜西省中學物理學科幻燈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榆林地區參賽的《楞次定律》《機械波》和《原子軌道》三套幻燈片獲一等獎。1981年4月,地區教育局在靖邊縣召開了幻燈教學匯報會,觀摩了19個單位演示的40個幻燈教學節目,展出了87套自制的幻燈片和13臺自制幻燈機(其中3臺日光幻燈機),為推動全區電教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靖中設計的“顯微幻燈機”等8種自制電化教具.獲陜西省社會科普協會198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1984年5月,地區教育局召開了全區電化教育工作座談會。7月,榆林地區電化教育館經行署批準正式成立,與教研室合署辦公,編制五人,由教研室副主任任有權兼館長。定邊、靖邊、橫山、佳縣、吳堡等縣也成立了電教館,府谷縣成立了電教隊,其他各縣都有電教組。榆師、綏師、榆中也成立了電教組,到年底全區有專職電教人員37名。1985年,地區電教館在榆林舉辦了一期彩電與錄像機技術學習班,對地、縣18名電教人員進行了培訓。地區電教館攝制的教學錄像片《乘法的初步認識》在1985年陜西省首屆數學教材錄像評選會上獲得優秀制作獎;自制的幻燈片《多邊形面積的幾種解法》和《行程問題》獲1985年西北電教協會第二屆年會優秀教材編制二等獎。1986年,地區電教館配合省電教館開展地、縣電影交流活動,對全區電教放映員進行了調查摸底和組織培訓,使全區的48名電教放映員都取得參加考試晉級的資格。這一年,第一期《榆林電教簡訊》誕生,交流了電教經驗與信息,擴大了電教工作的宣傳。1988年,由地區電教館袁占山制作的《愉快的自然課》獲陜西省普教系統教學錄像片二等獎;自制幻燈片《池塘植樹》獲幻燈教學片三等獎。這一年,在陜西省電教館的支持下,全區建立起12座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站和一個教育衛星差轉臺。同年12月,經榆林行署批準,地區電化教育館單設,編制7人。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地區電教館先后兩次對衛星電視教育地面站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1989年8月,全區電教工作座談會在榆林召開。據統計,全區電教館(站)用房35間(孔);共有硬件價值79萬多元,其中攝像機5臺,錄像機56臺,監視器62臺,錄音機54臺,電影放映機21臺,發射機1臺,接收機24臺,衛星天線12座;共有軟件價值15.1萬元,包括錄像帶2700盒,錄音帶2400盒;各館(站)共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專兼職電教人員22人,約占電教人數的53%。全區開展電教的中小學有35所;獲省以上優秀電教教材有7份。地區電教館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和設備,先后為普及初等教育、集資辦學、職業教育、勤工儉學、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攝制了《銀州春曲》《紅墩界農民教育搞得好》等38部電視片,還幫助各縣攝制了許多優秀的電視節目。其中《勤工儉學通訊》在省臺播放后,被國家教委選取;《為了子孫后代》等電視片在地區、綏德、米脂等7家差轉臺播放。截至1989年,靖邊、綏德兩縣也成立了電教館,全區專兼職電教人員共有42人,日夜奮戰在電教戰線上。

1989年11月,行署批準成立榆林教育電視臺,1990年2月正式開播,每天播出四小時左右的電視節目,主要是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課程,以及不定期的自辦節目、榆林教育新聞等。

附錄

榆林地區教學研究室簡介

榆林地區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組建于1960年7月,地址在榆林中學院內,由李志剛任主任,共有教學研究人員7人。1965年教研室遷往行署院(現地委院)內,教研人員增至12名;1967年人員全部調離,所有財產交給了綏德中學教師學習班。

1967年以前,教研室為半行政、半事業單位,一方面承擔普通教育各學科的教學研究任務,另一方面還要為地委、行署提供大量的教育調查材料和工作方案,并承擔了教師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訓的組織和指導工作,以及全區各中等學校教學儀器的配備工作。

1973年3月,教研室恢復,由李學曉任主任,地址在原榆林師范學校(現工業學校)內,1976年搬入新址(原榆林行署老干所院),1983年12月搬離,在東沙地區函授部寄居2年后于1985年9月遷至現址:舊榆師音美院(羊圈坡頂端)。1980年以來,先后由李彥謀、任有權任主任,1989年馬宏任主任。

1984年7月至1989年與地區電教館合署辦公。教研室恢復以后,分設中學理科、文科、小學、編輯、電教、總務等組,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小學教材教法及各科教學,積累資料,傳遞信息,組織編寫補充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協助教育行政部門檢查各學校執行教育計劃情況,辦好《榆林教育》,指導學校開展電化教育工作,負責全區中小學實驗室的管理,協調并參與掛靠教研室的八個專業研究會的工作。到1989年,教研室共有教職工26人,其中教研員或兼職教研員23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11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延川县| 舞钢市| 宝兴县| 天津市| 辽阳市| 始兴县| 巴青县| 宁武县| 磐石市| 太仓市| 平潭县| 鸡泽县| 平罗县| 甘泉县| 辰溪县| 博罗县| 新乡县| 福鼎市| 新郑市| 新乡县| 遵化市| 眉山市| 金寨县| 乌兰浩特市| 丰镇市| 白沙| 霍林郭勒市| 礼泉县| 阿拉善左旗| 独山县| 海门市| 邹城市| 扶余县| 珠海市| 永川市| 高雄县| 项城市| 福泉市| 哈巴河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