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幼兒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榆林地區的幼兒教育起步較晚,發展緩慢。1953年以前,全區無一所幼兒園,只有小學附設的幼兒班。1949年秋,綏德聯小及四十里鋪、五里灣小學各設一個幼兒班,入學幼兒共103名。1952年,橫山縣殿市、石灣完小附設幼兒班4個,收幼兒153名。1953年,綏德專區各縣共有幼兒班12個(其中大班八個,中班三個,小班一個),入學幼兒477名,教工七人;榆林城鄉六所小學共附設八個幼兒班,入學幼兒493名,教工10人。1954年8月,綏德縣一完小在杏樹圪嶗安家院成立起全區第一所幼兒園,由一小校長張敬齋兼任園長,收幼兒95名,分大、中、小三班,配備教工五人,開設音樂、圖畫、游戲、數數、看圖識字等課程。1955年,榆師附小幼兒園正式成立,設三個班,有教工三人,劉素芳任園長。1956年,靖邊縣幼兒園成立,入園兒童34名,設大、中班各一個。

1956年10月,榆綏兩署合并后,駐榆林的地區級單位與榆林縣聯合辦起“榆林地區機關托兒所”,所址在榆林城內芝圃中巷,1970年停辦。農業合作化期間,榆林地區廣大農村曾辦過各種形式的幼托組織,為解放婦女勞動力發揮了積極作用。1958年“大躍進”中,全區各縣完全小學大都附設起幼兒班。吳堡縣宋家川小學附設幼兒園就是這一年辦起的。1959年,榆林地區12縣合并為六個縣后,共有公辦幼兒園八所,民辦幼托組織1367個,入學入托幼兒35262人,教員521人,教養員3325人,工友61人。由于59年是“更大躍進”的一年,曾出現過社社隊隊大辦幼托組織,以提高農村婦女出勤率的情況。這年11月由專區婦聯供稿,在《榆林報》上刊登的數字,與上述數字相距懸殊:“至今為止,全專區已恢復和新辦起托兒所5555個,入托兒童44956名;幼兒園2584個,入園兒童42694名。使戰斗在農田水利戰線上的十幾萬女勞力,減輕了孩子的拖累,更安心生產”。這一年,榆林專區兒童福利委員會,曾獎勵過20個幼兒園工作中的先進集體(包括重視領導幼托組織的公社黨委、生產隊及模范幼兒園),以及23名先進個人(包括模范保育員、教養員、熱心托兒工作者),以促進幼托工作的開展。1960年,榆林縣、定邊縣、神木縣和府谷縣各辦起1所幼兒園。1961年,全區12縣幼兒園發展到3765所,有7416個幼兒班,80864名幼兒。其中教育部門辦的64所,廠礦辦的91所,人民公社辦的3069所(其中季節性的1348所),幼兒26711人,其他部門辦的1所。此后,幼兒教育逐年收縮,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區縣辦幼兒園基本上停辦,農村的幼托組織也所剩無幾。

1974年,榆林地區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投資5萬元,在城內八獅下巷籌建“榆林縣幼兒園”,1975年10月1日正式開園。1974年,橫山縣正式成立了幼托所。1975年,府谷縣幼兒園正式成立。1976年,米脂城內城隍廟巷4號,也辦起一個幼托所。1978年,子洲縣職工幼兒園成立。1983年,榆林縣第二幼兒園成立。1985年5月,佳縣城關鎮幼兒園成立。從1980年起,榆林地區各縣的幼兒園都以教育部頒發的《幼兒教育綱要》為宗旨,使用統編的《幼兒園教材》,開設語言、常識、計算、美工、音樂、體育、兒歌、品德、游戲等九門課程,幼兒教育逐步走上正軌。到1989年,全區各縣共有幼兒園16所,小學附設幼兒班2721個(其中學前班2633個)教職工1098人,在園在班幼兒56009名。

附表

榆林地區1989年各縣幼兒園概況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文山县| 五河县| 龙口市| 旺苍县| 廉江市| 济宁市| 福海县| 石景山区| 土默特左旗| 东莞市| 永平县| 财经| 邢台市| 芷江| 嘉善县| 浠水县| 都安| 陇南市| 婺源县| 句容市| 漠河县| 米泉市| 荆门市| 谷城县| 葫芦岛市| 慈溪市| 武隆县| 平定县| 合作市| 莱阳市| 承德市| 上犹县| 蒲城县| 东方市| 扎鲁特旗| 连城县| 关岭| 永吉县| 龙口市|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