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社學、義學、私塾

一、社學

元、明、清三代,榆林地區辦過一些屬于社會教育性質的學校,元代50戶人家為一社,立一所學校,故稱這類學校為社學。主要教15歲以下的兒童。教育的內容除儒家經典外,還有皇帝的大誥、朝廷的律令及各種禮節。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元代的社學雖然遍布天下,但名存實亡。明、清兩代的社學也是有名無實。

榆林地區的社學,在舊志書上只有零星的記載,可見地位并不重要。榆林社學由巡撫右副都御使余子俊創建于明代成化年間,衛城南門內一所,又稱南社學,龍王廟西一所,又稱北社學。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撫張珩,嘉靖三十一年(1552)巡撫李如桂都曾為社學設教讀,后廢。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巡撫鄭如壁復修社學;到清康熙年間又廢。

府谷社學原有六處,明代弘治年間知縣白質創建。在西南城角的社學于明崇禎三年(1630)因兵變廢。清康熙元年(1662)知縣楊許玉又在生祠內補建社學,并捐俸聘請社師給民間子弟授課??滴醵哪辏?685)知縣徐恒又建社學,在縣治有三十處,清道光年間都已廢。

吳堡六鄉各有社學一所,創建于明,延續至清,擇“文議通曉,行誼謹厚”者充任社師,近鄉子弟凡十二歲以上二十歲以下有志學文者,皆可入學。

清澗縣,明清時期有社學三十處,在鄉者無算,民國年間俱廢。其他各縣社學暫無考。

二、義學

義學是由宗族設立的私學,又稱義塾,屬蒙養階段的教育形式。據《榆林縣志》記載,明代中期,榆林道有兩所義學,總鎮府設十所義學,都由地方官紳捐俸聘請教讀(與塾師類似),給貧寒子弟授課。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諭令直省州縣多立義學、社學,延請名師,萃集孤寒子弟勵志讀書,免其差役,由地方官量給廩餼,以報學正查核?!鼻宕芰职吮じ饔幸凰x學。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縣黃照捐置保寧堡、雙山堡義學;嘉慶八年(1803)知府莊炘捐置歸德堡義學;嘉慶二十四年(1819)知縣陳俊儒捐置魚河堡、鎮川堡義學;道光四年(1824)道憲顏伯燾捐置建安堡、常樂堡、東孝堡義學,并在城內八獅巷和文廟左側各捐置義學一所。此后在城內鎮標四營設立義學四處:普濟寺、星明樓、土神廟、天界寺各一處。

據舊志書記載,清代綏德(州)共有義學15所。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吳忠誥在城內請神廟捐置義學一所;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在南關龍文書院、龍灣各設義學一所;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湯敏在城內扶蘇廟(人大常委會原所在地)和義合、棗林坪、圪針店(吉鎮)、田莊、雙湖峪、周家崄、薛家峁、四十里鋪、辛店各興義學一所。同治六年(1873)延榆綏道成定康在城內蘄王廟(原看守所)、忠義祠(原綏師附小院內)各設義學一所。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定邊營協鎮(副將)張玉林在定邊城東門內創建義學。光緒八年(1882)定邊同知袁啟鈞(山東人)捐錢重修。乾隆初年,安邊知縣石崇先在安邊堡城東南角修建義學,共有瓦房13間。乾隆十一年(1746)安邊東屯西屯、東路西路、東邊山西邊山六路重修,從嘉慶二十年(1816)起,每五年由一路經營,周而復始。道光十一年(1831)安邊同知錫麟(正白旗人)振興義學。

清代靖邊五堡(新城、鎮羅、寧塞、龍州、鎮靖)一鎮(寧條梁)各有義學一所?;孛衿鹆x后,僅存龍州義學和梁州鎮義學。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丁錫奎會議各地鄉紳,于鎮靖堡余家寨、鎮羅堡徐家坪、寧寨堡的吳旗鎮分立義學三處,并在新城堡籌款,支付塾師薪俸,振興新城堡義學。貢生辛居乾籌款振興龍州義學,當地群眾曾為他樹“教澤碑”。

清道光十年(1830),距米脂城西南二百余里的馮家渠就有人捐資辦起了義學。到了光緒初年,城內上城倉房院設義學一處,城外設義學四處,分別在桃花峁、駝耳巷(今屬子洲縣)、馮家渠(今屬子洲縣)和武家坡(今屬橫山縣)。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駱仁添設五處,在臥羊寺、苗家坪(今屬子洲縣)、高家溝、海會寺和張存有地(今屬橫山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縣城東關和南關各設義學一處。城內萬豐里東還有高照初私立的義學一處。

清道光年間,府谷城西關河神廟有義學一處,城外黃甫堡、麻地溝等地有幾處義學。道光二十一年(1841)神木將“麟城書院”改作義學。道光年間,懷遠縣(今橫山縣)城鄉有義學幾處。道光九年(1824),知縣劉涵綱在吳堡城內辦義學一處;道光二十年(1835)生員王廷獻又在棗塔村籌立義學一處;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鄭振聲又在鄉下倡辦義學六處。

三、私塾

私塾,是私人辦理的學校。榆林地區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私塾。到了明、清,它與官辦的府、州、縣學(主要是儒學)和書院長期共存,儒學、書院的生員主要來自私塾。榆林地區私塾的形式很多,名堂不少。有些塾師自己在家中招生授課,有些富有人家獨立聘請塾師在家中教授自己的子女,這叫“家塾”。有些由眾親戚或同戶族中各家共同聘請塾師,利用公房或祠堂、廟宇做校舍,教授各家子女的叫“族塾”。有些私塾辦得好,有了聲望,得到官府贊助的,又叫“官塾”。有些由地方官吏、紳士或豪門大戶捐資興辦,或由寺院道觀以地租收入資助興辦,免費教授貧寒子弟的,又稱“義塾”。從明代起,有些地方又將“義塾”稱為“義學”,這一名稱一直延續到清末和民國時期。當時私塾授課的地方叫“館”,因此,家塾又稱“門館”或“專延館”; “族塾”、“義塾”又稱“公延館”。不論哪類私塾,一般都由一位塾師授課。當時的塾師多是科場失意的秀才,或無意功名的隱士、開明紳士等。私塾使用的教材,在啟蒙階段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幼學瓊林》《說文解字》等,童子(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塾師的指導下選擇其中的一種,讀完一種,再讀一種。到了開講階段,為了入儒學或書院繼續深造,準備科舉,凡自愿學習的,可在《四書》《五經》或程朱理學著作中選擇教材,有時皇帝的御批也少不了背讀。這種個別教學的方法和不定年限的學制,應該說是“因材施教”之舉。但是由于塾師在講授上采取“灌注”式,童子在學習上采用死背硬記,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私塾教育的結果,童子除了“知書達理”之外,并無多少實際技能,許多人讀過幾年私塾,只不過多認幾個字罷了。當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后來科舉及第,光宗耀祖,實現了儒學教育的最高理想“學而優則仕”。

明末清初,靖邊縣先后在鎮羅堡的姬灘、油房坬子、富漢崾先、姬山灣、王家坬子、小口子,鎮靖堡的北門坬、新伙場、張家畔,新城堡的新城,龍州堡的閻家寨子,以及寧條梁鎮等有過私塾。從這些私塾考出的秀才、廩膳生員、貢生、監生等,有蔡豐、辛居乾、張訓、李生輝、田呈珍、張國甫、張漢三、賀廷杰等幾十人。其他各縣的私塾,在清末及民國時期發展較快,記載較詳,詳見第二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昂仁县| 老河口市| 永顺县| 阿合奇县| 沁水县| 堆龙德庆县| 老河口市| 莆田市| 方城县| 南陵县| 监利县| 萨迦县| 乌兰察布市| 阿勒泰市| 日照市| 阿克陶县| 通河县| 乌恰县| 郓城县| 濉溪县| 锡林浩特市| 桓台县| 祁门县| 太仓市| 建昌县| 张北县| 靖江市| 岳普湖县| 高雄市| 乳山市| 巴林左旗| 保定市| 鱼台县| 洛扎县| 海宁市| 旬阳县| 丰镇市| 安溪县| 福清市|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