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京城木材專監供應

隋朝遷都大興,京城營建和修造工程巨大,唐朝建立后,長安城增修和改造仍在進行,再加文武百司的正常運轉,眾多人口的養生送死,均使長安城的木材需求量超過其他地區。以隋末李淵率軍進入大興城為例,唐人劉義節說:“今義師數萬,并在京師,樵薪貴而布帛賤,若采街衢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歲收數十萬匹立可致也。”《舊唐書》卷五七《劉文靜附劉世龍傳》,第2295頁。人口驟增帶來樵薪供給不足的問題,正反映這種情況。換句話說,隋唐長安既是百司所在的京城,又是人口眾多的都會,需要有穩定的原料來源,當然木材也不例外。唐政府如何保證國都的木材供應,值得專題研究。盡管史料于此記載簡單,卻仍有跡可循,如《唐六典》卷二三“將作監”條:


百工、就谷、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監……百工等監掌采伐材木之事,辨其名物而為之主守。凡修造所須材干之具,皆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注文曰:庫谷監在鄠縣,就谷監在盩厔縣,百工監在陳倉,太陰監在陸渾縣,伊陽監在伊陽縣,皆在出材之所。


又《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將作監條記:


百工、就谷、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等監……百工等監掌采伐材木。注文曰:百工監在陳倉,就谷監在王屋,庫谷監在鄠縣,太陰監在陸渾,伊陽監在伊陽,皆在出材之所。


又《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將作監條記:


百工、就谷、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監……掌采伐材木。注文曰:武德初,置百工監,掌舟車及營造雜作……又置就谷、庫谷、斜谷、太陰、伊陽五監。貞觀中,廢百工監。高宗置百工署,掌東都土木瓦石之功,開元十五年為監。


據此可知,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斜谷監、太陰監和伊陽監是唐政府設置于出材之所專司采伐材木的機構,負責為二都供應木材原料。細審上引諸條記事,諸監雖在監名上相同,在內容上存在諸多懸疑,如所提六監是否存在職責差異和諸監具體位置是否錯位,有待詳審。

其一是百工監與其他五監是否存在職責差異。《舊唐書》與《唐六典》都認為“百工等監掌采伐材木”。而《新唐書》卻記唐初百工監掌與木材有關的舟車及營造雜作,高宗時百工署掌東都土木瓦石之功,到玄宗時百工署改為監,“舊,將作寺百工署掌營棘葛、槍子、土磚、石作之事。開元十五年,改百工署為監,其職掌各分入諸署,槍子入左校,石作入甄官,棘葛、土磚等入于此署(中校署)”《唐六典》卷二三《將作監》中校署條,自注文,第597頁。。開元十五年(727)百工監恢復后,其職掌去掉了土、瓦、石等雜項內容,只保留了與木相關的事務,但舟車之務不等于采伐材木。換句話說,百工監與其他五監相比,其職責既有采伐材木,還可能有舟車制造之責,集采伐和制造于一監,稍有不同。

其二是諸監位置問題。上引材料中,就谷監、庫谷監、斜谷監的位置,甚至百工監的位置都有疑問,有待新解。最為明顯的是就谷監的位置,《唐六典》記為在盩厔縣(屬京兆府),《舊唐書》卻記為在王屋縣(屬河南府),有很大差異。顧名思義,監名就谷應該與就谷之位置有關,而就谷之位置,在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卷一九《渭水下》記:“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就水出就谷注入渭水,就谷無疑位于關中地區。另據《陜西通志》卷九《山川二·西安府》盩厔縣條:“就谷,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就水,出南山就谷(《水經注》)。”也記就谷在陜西盩厔縣。據此可知,就谷監可能在京兆府之盩厔縣,但為何《舊唐書》記其為王屋縣,存疑俟考。

百工監的位置。諸處記百工監位于陳倉,細審也有可疑之處,前引材料有“武德初,置百工監,掌舟車及營造雜作……貞觀中,廢百工監。高宗置百工署,掌東都土木瓦石之功”。武德年間,百工監始設置,但卻設于陜東道大行臺,《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記武德初,置陜東道大行臺尚書省,有食貨監、農圃監、武器監和百工監,其中“百工監一人,掌舟車及營造雜作之事”。第1809頁。而諸道行臺尚書省還有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以食貨監兼掌農圃監事,以武器監兼掌百工監事。即不設百工監。其位置肯定不可能在鳳翔之陳倉縣。貞觀中廢監,到唐高宗重設百工署,主掌東都事務,也不可能以位于陳倉縣的百工監來主掌東都事務。是否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改署為監時,移置于陳倉縣,不得而知。就現在所知的幾個設監之縣來說,百工署(監)最有可能設在王屋縣。

斜谷監和庫谷監的位置。宋代孫逢吉在《職官分紀》中引用《唐六典》此段材料時,與前引略有不同:


斜谷監在鄠縣,就谷監在盩厔縣,百工監在陳倉縣,太陰監在陸渾縣,伊陽監在伊陽縣。孫逢吉撰《職官分紀》卷二二《將作監》。〔日〕廣池千九郎校注,〔日〕內田智雄補訂,《大唐六典》卷二三《將作監》校記:“庫,《分紀》作斜。”三秦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第426頁。


此處明確記斜谷監在鄠縣,較上引《唐六典》《舊唐書》記“庫谷監在鄠縣”不同,二種說法何者為確?檢諸地志,唐代鄠縣既無斜谷,也無庫谷,二說都難成立。據《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條:“有庫谷,谷有關。”知唐時庫谷屬于藍田縣,以庫谷命名之庫谷監應當距此不遠。另據李吉甫記唐郿縣有斜谷:“斜谷城,城南當斜谷,因以為名。斜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元和郡縣圖志》卷二《關內道二·鳳翔府》郿縣條,第44頁。漢代就有“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于巴蜀”之說法,《史記》卷二九《河渠書七下》,第1411頁。既然以斜谷名監,應該在郿縣而不是鄠縣。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274頁。認為就谷在今周至縣境,王屋說誤,斜谷在今眉縣。誠如是,則庫谷監可能在藍田縣,斜谷監可能在郿縣,都不可能在鄠縣,與上揭諸處記載都難吻合。問題出在哪里?事實上,唐代斜谷監和庫谷監的設置是無可置疑的,不僅前引諸書同時都提到二監之名,在永泰二年(766)官品令中也多次同時出現:“《神龍令》有庫谷、斜谷監;”又“《神龍令》有庫谷、斜谷、太陰、伊陽監丞”。《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永泰二年官品之“從第五品下階”、“正第八品上階”注引,第1794頁、1800頁。說明斜谷監、庫谷監在武德年間同時設置,經神龍到開元年間一直并存,只記其中一監肯定是有所遺漏。

如上所述,前引《唐六典》《舊唐書》不僅將就谷監、斜谷監和庫谷監的位置記錯,百工監的位置也值得懷疑,同時,我們發現還有漏記一監的問題,如《唐六典》《舊唐書》注文提及庫谷監,卻沒有斜谷監的位置;宋孫逢吉所引《唐六典》則是提到斜谷監,卻缺少了庫谷監的位置,兩種記載都存在漏記的情況,即六監只記五監的具體位置,缺少一監。雖然我們仍無法解釋《唐六典》和《舊唐書》為何將六監之中四監位置記錯的現象,而脫漏一監的情況,似乎在提示此條史料極有可能是在記載或傳承過程中因漏記一監而導致諸監與所在縣錯位。

根據以上分析,就六監和幾個相關設監之縣來看,前揭材料均存在錯漏問題,如果復原,我的意見是:庫谷監 [位于藍田縣,斜谷監]在鄠縣(可能為郿縣),就谷監在盩厔縣,百工監在陳倉(可能是王屋縣),太陰監在陸渾縣,伊陽監在伊陽縣,皆在出材之所。需要說明的是,[]號中為據理應添加的內容,()號中為有疑可改的內容。其中,陳倉在唐代確實是重要的出材之所,能否換成王屋縣,應存疑俟考。雖然此論斷尚不能得到任何文獻版本的證實,但地理事實卻能將現存諸種記載正誤,史學講究有破有立,故提出此論斷聊備一說。

如果所論不誤,則六監中庫谷監、就谷監、斜谷監三監均位于關中,所采木材主要供給長安城,太陰監、伊陽監、百工監三監靠近洛陽,所采木材應主要供應東都洛陽。不管采木六監與所在位置是否相符,也不管是行政中心在長安,還是在洛陽,唐代木材均實行專監供應之法,以保證行政中心對木材的各項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安达市| 望奎县| 方正县| 芦山县| 南开区| 富蕴县| 旌德县| 南丰县| 赤峰市| 新巴尔虎右旗| 稷山县| 长治县| 松溪县| 玛曲县| 新沂市| 岫岩| 南汇区| 贵溪市| 大悟县| 保山市| 徐州市| 托克逊县| 大洼县| 怀化市| 洛浦县| 福州市| 永吉县| 门源| 徐水县| 普宁市| 凤冈县| 屯门区| 荆门市| 大同县| 西林县| 新巴尔虎右旗| 石河子市| 洱源县| 新绛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