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2224字
- 2020-09-30 10:43:42
二、行宮與樂舞雜耍
歌舞是人們借以自娛和娛人的重要娛樂方式。行宮是唐代帝王游娛之所,因而有大規模的音樂舞蹈文化活動。貞觀六年(632),唐太宗幸慶善宮(屬今陜西武功),宴享群臣,賞賜閭里,“帝歡甚,賦詩,起居郎呂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慶善樂》”。從此,唐代郊廟、享宴皆用《慶善樂》。唐玄宗時根據表演方式將宮廷樂舞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坐部伎》燕樂中,《慶善樂》居于第二;在《立部伎》八曲中,《慶善樂》居于第四。唐代《立部伎》八曲,“自《破陣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蕩山谷;《大定樂》加金鉦;惟《慶善舞》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
《慶善樂》“以童兒六十四人,冠進德冠,紫褲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號《九功舞》。進蹈安徐,以象文德”
。唐初自制樂凡三,其一《九功舞》就誕生在慶善宮,唐代樂舞與行宮關系之密切由此可見。
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敗叛將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在凱旋慶功時演唱,后經不斷加工改編。貞觀七年(633),唐太宗制《破陣舞圖》,又“命呂才以圖教樂工二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是唐朝宮廷燕樂中的著名樂舞。唐代初年,元日冬至,朝會慶賀,必奏《破陣樂》。可是,唐高宗即位后,卻“不忍觀之,乃不設”。后來,高宗幸九成宮,韋安石上疏曰:“《破陣樂》舞,所以宣揚祖宗盛烈,以示后世……今《破陣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非所以發孝思也。”
于是,高宗復令奏之。《破陣樂》是宣揚皇帝戰功的大型武舞,可以想見,在九成宮里“聲振百里,動蕩山谷”的伴奏音樂下,舞者被甲執戟,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
觀者凜然震竦。廢棄30年的《破陣樂》舞,在九成宮得以再現風采,這無疑是唐代樂舞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幕。就在舞畢之后,唐高宗深有感慨地說:“不見此樂垂三十年,追思王業勤勞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
唐玄宗“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他“于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
梨園是宮廷燕樂的音樂機構,唐代有西京太常梨園別教院和東都梨園新院等。華清宮也有梨園,“在荔枝園東,梨園弟子按法曲處”
。史載,唐玄宗行幸驪山,逢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在華清宮不僅有新曲《荔枝香》的醞釀產生,而且常有盡人皆知的盛唐樂舞《霓裳羽衣舞》的精彩表演。唐人張繼《華清宮》詩云:“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謂:“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霓裳羽衣曲》“其音清而近雅”,舞者頭戴步搖冠,上穿羽衣、霞帔,下著霓裳彩裙,服飾典雅華麗,舞姿輕盈柔嫚,“飄然有翔云飛鶴之勢。
”那種在驪宮宛若在仙境,既虛無縹緲又迷人傳情的景象可以想見。
唐玄宗又喜好羯鼓,他常說:“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玄宗對羯鼓的如此推崇,使得羯鼓成為眾樂之冠。華清宮“羯鼓樓高俯渭河”
,在朝元閣東,近南繚墻之外。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其聲“透空歲遠,極異眾樂”
。唐人崔道融《羯鼓》詩所謂“華清宮里打撩聲,供奉絲簧束手聽”,描寫的就是華清宮里演奏羯鼓時的動人場面。
擊鞠(打馬球)是唐代頗為盛行的一種體育活動。唐代宮廷、京都及大城市均建有馬球場,行宮亦然。華清宮“宜春亭之北門外曰球場,其西曰小球場”。唐人閻寬《溫湯御球賦》云:“廣場惟新,掃除克凈,平望若砥,下看猶鏡。微露滴而必聞,纖塵飛而不映。”
10天寶六載(747)孟冬十月,唐玄宗幸華清宮,在此大、小球場與群臣走馬打球:
珠球忽擲,月杖爭擊,并驅分鑣,交臂疊跡。或目留而形往,或出群而受敵,稟王命以周旋,去天威兮咫尺。有騁矯材,專工接來,未拂地而還起,乍從空而倒回,密陰林而自卻,堅石壁而迎開,百發百中,如雷如電。
唐代斗雞之風大盛,京師長安設有雞坊,華清宮有斗雞殿,在觀鳳樓之南。據《東城老父傳》記載,每當清明節和千秋節,唐玄宗率皆在華清宮,各種娛樂活動競相舉行,尤以斗雞最為精彩:
每至是日,萬樂俱舉,六宮畢從。(賈)昌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襦褲,執鐸拂導。群雞敘立于廣場,顧眄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翼,礪吻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后,隨昌雁行,歸于雞坊。
華清宮里這種大型斗雞活動,其水平和技藝之高,在古代實不多見。在華清宮斗雞殿之北又有舞馬臺。舞馬是唐代宮廷燕樂中十分壯觀的散樂節目。“玄宗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
行宮里的雜耍并非只在華清宮。行宮福昌宮就有一種奇特的雜技叫“斗甕”。“以百余甕貯水,駕將起,所宿內人盡傾出水,以空甕兩兩相比,數人共推一甕,初且搖之,然后齊呼扣擊,謂之‘斗甕’。”考隋有“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甕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
,可知斗甕亦乃呈力伎,以大力為表演特色。在福昌宮,“又宮人濃注口,以口印幕竿上,發后,好事者乃斂唇正口,印而取之”
,以為笑樂。
唐代行宮里的雜耍百戲紛然雜陳,遠非僅止于此。統治階級行幸暢游,耽耳目之玩,窮聲伎之巧。不過,豐富多彩的唐代娛樂文化從行宮里亦可略見一斑。唐代文舞《功成慶善樂》在慶善宮醞釀誕生,武舞《秦王破陣樂》在九成宮重振雄風,法曲《霓裳羽衣舞》在華清宮盡態極妍,它們風采獨具,鼎立舞壇,冠壓群芳。唐代藝苑中的樂舞享有歷史盛名,行宮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