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1160字
- 2020-09-30 10:43:37
四、第三步:采取有效方式彌補上述都址之不足
西漢初年,劉邦集團定都原秦國鄉邑長安后,在這里面臨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當地人口數量太少,不敷使用。對此,《漢書·劉敬傳》傳主說得很清楚,“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修建長安城的勞力,是靠征集“長安六百里內”十多萬人,經過好多年分批勞作,才逐漸建起了長安城的城墻城門和宮殿。
接續秦朝的統治權力后,新興西漢王朝的政治抱負逐漸增強。在實行“強干弱枝”策略(《漢書·劉敬傳》謂之“強本弱末”)中而展開的移民活動,計有強制遷移關東或更大范圍的貴族和富商到關中居住、采用減少或免除賦稅的方式吸引外地人到關中居住、利用都城的政治優勢吸引官員到關中居住等多種途徑,針對不同性質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徙入方式,而特殊政策所起的吸引和調控作用,尤為引人注目。20世紀80年代,葛劍雄先生所做西漢“關中的人口遷移”專題研究,認為關中人口增長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徙陵縣”途徑,從關東徙入關中的人口,累計數近三十萬,到了西漢末年,在關中的關東移民后裔已有約121.6萬人了。前期以人口的機械增長方式為主,至后期則收到了自然增殖的效果。而在此之前的佐藤武敏先生的研究,已經將以長安城為中心的人煙稠密和繁榮起來的地方,稱之為圍繞著長安城的都市圈、衛星城了,并稱贊西漢都城為“大長安”。
漢初,漢高祖劉邦曾發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感慨,擔憂軍隊數量不足,而隨著徙入人口的不斷增長,軍隊數量也得到很大的補充,在長安城周邊建立了“南北軍之屯”。南軍擔任的是未央宮、長樂宮等宮殿的防御,北軍擔任的是整個都城的防守,武帝時曾將二萬人的南軍減為一萬人,隨著政權的穩定性增強,西漢王朝此時可以說已經渡過了難關。至于更大范圍的防御布局,也是與國都長安城的位置和空間關系至為相關的。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夏季,“又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這種做法不僅將富商人群徙入關中陵縣,而且將他們的錢財也考慮進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為國家政治中心增長財富的方式。
任何一種區位論都是在假設條件下,去建立自己的理論架構的。在客觀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和現實社會中,是不會廣泛存在地理表面形態相當均一的情形,因而對于千差萬別的自然地理差異性,所造成的地理條件之種種不同,每一時代就不得不依靠人力去給予改善或彌補。由于時代不同而存在的生產力、生產技術和水準上的差異,各個時代的人們去改善和彌補自然條件上的不足,所采取的做法也會有不同,有時還會相去甚遠。對于歷史上所選擇的建都區域,也就是沙學浚先生提出的“力量策源地”,本文將其分解為國都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武力諸條件,再就是行政力和其基礎上產生的決策力,以及最終所體現的分項的或綜合的建設力,皆是每一個時代致力和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上述西漢朝廷的諸多做法和結果,僅僅是一個可以用作證明的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