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歷史文化研究
- 王雙懷
- 1737字
- 2020-09-30 10:43:37
三、第二步:如何在建都區域內確定合適的都址
在闡述選建國都的第一步之后,有時會感覺到第二步難以細述,主要原因在于資料缺乏。以西漢史實為例,上述《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內容,車馬人眾先到達渭北之櫟陽,就有了建都渭河南岸長安的消息,文獻資料中卻并沒有在關中地區如何選定長安這一地點的信息,僅知這里有秦朝的一個離宮(興樂宮),長安為一個鄉名,后人對此所做的解釋就很多了。
據《三輔黃圖》記載,漢朝政府是在秦興樂宮基礎上建立了長樂宮,“高皇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長安城”。從此例可以透視秦咸陽、漢長安之關系。若往前提出秦始皇夜出逢盜蘭池之事
,《正義》引《秦記》的記述是:“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長”,意即這里就是始皇逢盜之處,但“始皇都長安”的表述,反映長安作為秦朝一處小地名(鄉聚),不僅就在咸陽旁,而且還是有一些人知道的。
最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資料只能是秦國、秦朝和秦漢之際的政治地理內容,以及劉邦集團對關中地區山川和外圍形勢的認識水準。還是漢王五年五月間,楚漢戰爭已經基本過去,劉邦在洛陽南宮擺下酒宴,讓列侯諸將直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這反映出劉邦是把項羽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對手,而不是剛剛滅亡年頭不多的秦朝。但是,秦始皇的時代離漢初并不遠,秦始皇的形象和作為還在散發著最大的影響,欲以確立新建王朝的長謀遠慮和穩固江山,還必須參考秦朝遺留下來的諸多遺產。秦始皇立都咸陽,他的軍隊一批批從關中地區出發,逐一剪滅山東六國的史實,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太深了,比秦始皇年齡僅小3歲的劉邦,是把秦朝不事分封的做法當作最主要的教訓加以汲取,他的統治集團則把秦國許多制度給繼承下來。在都城選擇方面,劉邦聽取劉敬、張良等人的建言關中之策,是積秦朝統一和治理天下的經驗教訓而成,事關重大,故而迅即將都城選在了秦地關中,將都址確定在靠近秦都咸陽的東南方向的秦朝興樂宮位置上,經過高祖、呂后、惠帝幾個時期的營建,終于建立起了西漢一代名都——長安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安城并非乏善可陳,都城史在這一動蕩不寧的時代里還在間斷延續之本身,就是一個可以集中考察的論題。長安城隨著這些朝代的政治生活、民族關系和社會關系有著一些緩慢的變化或改變,但都沒有影響這個城址位置的變動,反映出長安城作為都址存在的穩定性,更反映出這一個時代總的政治形勢和經濟格局也是處于一個大致穩定的時期。因此之故,公元581年(開皇元年),就連隋文帝即位,也是在長安城的北周之臨光殿舉行的。
緊接著,文帝開皇二年(582),朝廷公布了遷都詔令,告知臣民們已經建都700多年的長安舊城行將被放棄,國都就近挪至龍首原南面新定的都址——大興城城址。由于朝廷官府正史文化的進步,當時又處于政局較為穩定的時期,隋初的這次遷都活動就成了一個可以就近考察都城選址細節的機會,2011年,筆者為此撰寫了《隋初長安城政治生活片段——以遷都之舉為中心》一文。
該文依據隋文帝楊堅及參與商議官員的事跡,還有隋代一些背景文獻,列出了曾經被提出甚或討論過的遷都理由,計有:(1)舊城自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死人既多,陰魂不散,致使“宮內多鬼妖”,已為文帝所難以接受;(2)舊城“臺城制度”狹小,居住混亂,“宮闕之間,并有人家”,不合制度禮儀,不符合新王朝的氣派;(3)舊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反映許多居民的實際利益;(4)渭河多沙,關東漕糧運輸不便,時常造成“關內饑”之恐慌,直接影響到統治者管理國家的根基,移都可以促進新漕渠的開鑿,保證漕運的通達。對于龍首原南麓新址的評價,遷都詔令的原話是“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筆者總的看法是,隋初的各種因素形成了一種合力,促使著遷都政治活動的完成。就遷都本身的過程而言,可以算是一次近距離、低成本、快節奏的政治運作,動作不算大,做得很成功。
隋初遷都后,從隋大興城到唐長安城,從公元582年到904年(唐昭宗天復四年),龍首原南麓這一新的都址又使用了300余年之久,這期間的延續、維持和堅守,何其輝煌奪目而又何其舉步艱難,乃長安都城史上極其重要的篇章,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力量加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