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溯源:聲音記憶鑄刻于生命之中

王青出生于小曲世家,與小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高祖父。受家族影響,他是榆林小曲樂器方面的多面手,三弦、古箏、揚琴、琵琶樣樣精通。王青秉承家學,樂于收集榆林小曲的相關資料,對榆林小曲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價值都頗為熟悉,并結合自身的從藝經歷形成了獨到的見解。

蘇:王老師,我們都知道榆林小曲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它并不是榆林土生土長的音樂形態,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榆林小曲的淵源嗎?

王:榆林小曲在歷史上并不叫“榆林小曲”,人們把這種民間的演藝活動叫“鬧紅火”“耍小曲子”“唱小曲子”。在源頭上,榆林小曲來自江南,又融入了少數民族的音樂、榆林本地的方言和民俗,可以說是南北文化融合、民族大融合在音樂方面的代表。榆林這塊地方在古代長期聚集著大量少數民族,屬于文化交融的地帶。榆林城修建于明朝,是當時的“九邊重鎮”之一,這里常年屯兵,由此帶來了大量移民實邊。到榆林做官的外地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從南方江浙一帶來榆林做官的,占了外地官員中的多數。榆林小曲就是由這些南方的官員、軍客、商客們帶到榆林來的。這一過程中,歷史上有記載的重要人物有康熙年間的榆林衛同知、浙江人譚吉璁,同治年間的延綏總兵、湖南人劉厚基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榆林小曲中有江南絲竹、揚州清曲、湖南花鼓戲的影子。最初這些小曲由南方人帶來的家眷、歌女們在官員的家中、公署演唱,是遠離家鄉的南方人在榆林的精神支柱。清朝道光年間,有官員帶著他身邊的絲竹班子參加地方士紳、百姓的四時八節、婚宴喜事,為老百姓表演小曲,榆林小曲便逐步出現在榆林人的生活中。榆林小曲從官衙走向老百姓,在江南絲竹的基礎上,吸納了陜北民歌、山西小調,甚至少數民族的音樂特色,并融入榆林城內的方言,逐步融合為帶有榆林本地特色的一種曲藝形式。

到清末民初,榆林小曲的藝人以榆林本地的手工業者為主。榆林是一個軍事重鎮,與北方少數民族既有交戰也有頻繁的貿易往來,戰需供應和貿易往來催生了榆林比較發達的小手工業,銀匠、鐘表匠、木匠、鞋匠、打饃饃的、鑲牙的、做豆腐的……應有盡有。當時榆林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生活艱難,這些手藝人茶余飯后的消遣就是唱小曲,民間有“男人難受唱曲子,女人難受哭鼻子”的說法。

蘇:您剛才提到“男人難受唱曲子,女人難受哭鼻子”,唱榆林小曲的都是男性嗎?

王:那會兒都是男的唱,我的姑姑們也都會唱,但只在家里唱,女的不能出去唱,人們認為有傷風化,男藝人們演女人時就用小嗓的尖聲細氣來演唱。1953年,榆林小曲參加第一屆陜西省民族音樂舞蹈會演,傳統的榆林小曲在舞臺上表演比較單調,就培養了些女學員,有吳春蘭、喬玉秀等,發展到今天,唱小曲以女藝人為主,觀眾對女聲的唱法接受度也更好些,耍樂器的仍以男性居多。

蘇:歷史上榆林小曲的演唱地點和場合一般在哪里呢?

王:榆林小曲是榆林城老百姓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沒有人靠唱小曲維持生計。唱小曲不化裝,沒有什么動作,一兩個人或坐或站就唱起來了。就在家唱、在四合院里唱,因為唱小曲的都是城里的匠人、小手工業者,白天影響工作,都是茶余飯后唱。親戚朋友做壽、紅白喜事的時候,請藝人來唱小曲。藝人們也不掙錢,唱完主家邀請吃飯。因為都是城里居民,大家相互也認識,隨意得很,一請就去了。

20世紀60年代,我父親常叫人去家里唱,就在我家里的炕上,揚琴放在炕正中,左三弦右琵琶,古箏放在炕欄,藝人在地上支個凳子坐著彈,唱家就在炕欄邊坐或在地上隨便站,吃過晚飯開始唱,唱到半夜。母親則要給大伙兒熬老茶和米湯,解解渴。那個時候生活苦,母親也常常嘴上抱怨,卻也未曾反對。

蘇:按照您的理解,榆林小曲有哪些顯著的音樂特征?

王:歷史上在榆林這塊土地上征戰沙場的軍吏士兵、為官一任的南方官員、文人雅士、腳夫鹽販都成為匆匆過客,唯獨榆林小曲在這座沙漠孤城上留下來了,這確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在音樂氣質上,榆林小曲的高妙之處就在于既有南方絲竹的婉轉纏綿,又融入了北方民歌的高亢明亮,它很有韻味,百聽不厭。很多榆林小曲的基本旋律與南方小調基本一致,但是總體更簡潔了,突出骨干音,斷音、頓音使用頻繁,這使音樂在婉轉細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跌宕起伏之感,加入了北方民族音樂曠遠、率真的元素,形成了榆林小曲獨特的音樂旋律特征。榆林小曲的唱詞有故事感,內容上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風花雪月、女子思春、男歡女愛居多,也有表現家庭生活的。一個曲牌往往有三四十段詞,一唱三四十分鐘,但人們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因為唱詞故事感強,句式講究,一句七個字、五個字居多,生動有文采,含蓄婉轉。唱法上,榆林小曲也融匯南北唱法的優長。傳統的榆林小曲沒有女唱家,男藝人都是男唱女聲,比較有特色的是喉塞音、斷聲的使用,所以聽起來有頓挫之感。再一個榆林小曲的唱詞是用榆林本城人的方言唱出來的,保留了榆林城方言中的入聲字,尤其喜歡用“月”字作為襯字,放在句尾,既有江南的風韻,又帶有榆林話的味道,很獨特。

蘇:王老師,您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榆林小曲,退休后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榆林小曲的傳承上來,您認為榆林小曲有哪些珍貴的傳承價值?

王:從我個人來說,榆林小曲的聲音早已經滲透到我的骨子里,它伴隨我一輩子。從傳承的角度講,榆林小曲首先是歷史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結果,值得我們研究。為什么江南的音樂形式能到我們陜北榆林來?它具體怎么來的?我覺得我們現在還沒有搞得很清楚,這些南方人風塵仆仆、舟車勞頓來到陜北,是怎樣把他們南方的音樂在榆林傳播開來的?又是如何和北方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這對我們研究民族融合、文化遷移有很高的價值。應該說榆林小曲的根在南方,逐漸在陜北黃土高原上與北方的語言、民間音樂交融,既有北方土地的豪放粗獷,又有江南水鄉的婉轉甜潤、纏綿清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南北合一的音樂藝術。這是榆林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文興武備、人才輩出的結果,是榆林人精神文化的代表。

從唱詞上來講,榆林小曲是對明清世俗生活的真實記錄,我認為它具有民俗價值。榆林小曲是明清俗曲,有很深的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造詣。很多人忘不了“冰巴涼”(著名榆林小曲演唱者張云庭的綽號,筆者注)唱的《妓女告狀》,因為他唱得如泣如訴,唱詞也寫得入木三分。再比如榆林小曲《害娃娃》,把婦女懷孕的過程寫得很形象,里面有榆林人的民俗、生活習慣,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了,但在榆林小曲里很好地保留下來了,很珍貴。

榆林小曲在音樂發展史上也值得我們重視它,它是南北音樂交流的結晶。榆林小曲在旋律上既有南方音樂的音階級進、回旋,又有北方音樂的跳進、多棱角的特點,這是民間音樂跨區域交匯后形成的特殊旋律形態。榆林小曲唱法兼具激昂與深厚、迂回婉轉與抑揚頓挫并存,魅力無窮。在樂器史方面,榆林箏是秦箏的余緒,是秦箏沒有失傳的重要依據。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著名古箏教育家、演奏家曹正先生說:“榆林小曲中伴奏的榆林箏,是秦箏的余緒。”證實“秦箏在秦”。所以說榆林小曲在樂器演奏方面,有它自身的價值,它是今天唯一仍然活著的民間秦箏,有著獨特的音樂特質,是咱們陜北黃土高原上音樂文化多元匯聚的結果和代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布县| 普格县| 攀枝花市| 延吉市| 潼关县| 承德县| 唐山市| 邓州市| 博白县| 淅川县| 休宁县| 化德县| 双江| 精河县| 苏尼特左旗| 太康县| 丹阳市| 斗六市| 隆回县| 龙海市| 玛多县| 电白县| 泗阳县| 伊通| 兰溪市| 建平县| 扶风县| 铜鼓县| 合作市| 内黄县| 尚义县| 丹阳市| 宁乡县| 蒲城县| 扬州市| 陇川县| 奉化市| 昌邑市| 改则县| 都江堰市|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