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研究
- 賀智利等
- 3295字
- 2020-10-23 14:45:20
二、精進:博采眾長潛心小曲技藝
王青的祖父王級三、父親王子英都是榆林小曲著名的藝人,其家族是榆林小曲傳承的典型代表。王青的小曲生涯是從1968年他14歲時開始的,很快便可以獨當一面,并再也沒有離開過榆林小曲。在學藝的過程中,王青師承多位小曲名家,吸取各家所長,技藝不斷精進,成為榆林小曲的代表人物。

榆林小曲研究會位于后水疙坨巷1號院,現有50多名學員,每周都有固定的排演活動,圖中琵琶演奏者為王青
蘇:您是榆林小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們知道在榆林小曲方面您家里有很深的家族淵源,請您談談您家族里傳承榆林小曲的情況吧。
王:我家里祖上是江蘇人,據說我的老老爺(高祖父,筆者注)當年在軍隊上,被派到榆林來。老老爺和老老奶(高祖母,筆者注)還有兩個兒子都來了榆林,來了就沒有再回去,叫什么也不知道。我的老老爺應該是喜歡家鄉音樂的。到我爺爺這一輩,我爺爺去世早,奶奶在生我父親(王子英,著名小曲藝人,筆者注)時也去世,所以我父親和我二爺爺生活在一起。我二爺爺開一家叫“慶興銀爐”的銀匠鋪,他愛好榆林小曲,“慶興銀爐”是當時榆林小曲的活動中心。我父親從小在銀匠鋪長大,銀匠鋪閑暇時候經常有唱小曲的活動,父親從小接觸榆林小曲比較多。那時候銀匠鋪里各式的樂器都有,我父親晚上就住在銀匠鋪,有時候招呼上年齡相仿的伙伴,晚上睡不著就一起學樂器。所以我父親在樂器方面很全面,榆林小曲樂器他都會。
蘇:您是跟誰學的榆林小曲?
王:最先是和我父親學的。我父親從小是在二爺爺的銀匠鋪里學徒做活,銀匠鋪里有很多樂器,他接觸早,會得也早。我從小看大家耍,聽大家唱,對小曲熟悉一點兒。最初我并沒有刻意學,但在那個環境長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很喜愛榆林小曲。1968年我上了中學,學校里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老師知道我家里的情況,就讓我參加宣傳隊,就一個條件:必須會彈一門樂器。所以我先開始學的是三弦,后來學琵琶。我父親從坐姿、持琴的方法開始教我,后來慢慢地學一些技巧方法。比如三弦的撥子用棗核、杏核、筆帽削成馬蹄形,來回撥、挑,還是有些技巧在里頭。再一個那時候的樂器都是絲弦,容易音不準,要學著在彈撥的過程中隨時調音準,用手指墊一墊、撥一撥,不然老跑音。
我的古箏是跟父親的學生白葆金、羅新民學的。當時學藝沒有什么拜師儀式,想學就問問師傅們,師傅也樂意給點撥一下,學的主要是技巧方法。很多時候,就是偷經學藝,師傅們耍小曲時,就在旁邊看著,琢磨。我那個時候比較好學,肯下功,天天去白葆金師傅家,白師傅家里沒有古箏,我就把自己家里的古箏背去。白師傅也毫無保留地教我,鼓勵我參加榆林小曲的活動。1970年我參加工作,在榆林藥廠干了一輩子,直到退休。工作之余我也常常耍樂器,平時在單位午休的時間,都被我用來練琴了,周末在廠里找個偏僻的角落,一個人能練一下午。到1974年,我已經學會了近20首小曲,后來就參加了藝人們的活動,正式和藝人們一起耍小曲。當時樂器我都有,所以藝人們常來我這兒,我們幾個耍樂器的給伴奏上,唱家就唱開了。街坊鄰居家里有事情,做壽、滿月、婚宴喜事,我們就去走一走助個興。那個年代也沒有什么組織,大家完全是出于愛好,很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榆林小曲有個說法:“有了唱家沒耍家(演奏樂器的藝人,筆者注)唱不成;有了耍家沒唱家,照樣耍(演奏樂器,筆者注)。”所以組織起來也很隨意,大家在一起圖的是高興、享受。
蘇:王老師,我們都知道榆林小曲別名叫“耍絲弦”,其中的樂器都是傳統古樂器,與現代民族樂器有所區別。而您作為榆林小曲國家級傳承人,對榆林小曲的樂器可謂是樣樣精通,您能說說榆林小曲樂器的特點嗎?
王:“樣樣精通”我不敢當,由于家傳的關系,我對榆林小曲的樂器比較熟悉。榆林小曲使用的樂器,都是傳統形制,與現在的樂器有所區別。榆林小曲傳統的樂器主要是四大件:揚琴、琵琶、古箏和三弦。我家里有家傳的秦箏、琵琶和揚琴等。揚琴是主樂器,相當于樂隊的“指揮”,傳統的榆林小曲中用的是小鋼絲揚琴,兩排碼子,我們叫十音琴。秦箏,是流行于明清時期的十四弦古箏,琴面小,琴尾下折。琴弦都是老弦,粗細一樣。琴弦比較松,碼子很容易翻倒,所以老一輩藝人彈琴時是用左手的整個手掌來按琴的。琵琶是四相十品琵琶,里面裝著小彈簧增加共鳴,演奏時要在大、中、食指套上撥子彈奏。三弦也是絲弦的大三弦,用筆桿、杏核當撥子彈。這四大件樂器都是彈撥樂器,節奏清晰,音量比現在的樂器要小,但是由于都是絲弦,所以音色上和諧統一,音質上婉轉細膩溫和。20世紀60年代受《洪湖赤衛隊》的影響,加入了碟子作為打擊樂器。當時使用的是榆林家戶人常有的綠豆沙小碟碟,拿筷子敲,聲音清脆。民國以后,榆林小曲加入了京胡、月琴,音樂變得更加婉轉、流麗。
榆林小曲在器樂演奏方面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伴奏樂器編配巧妙、配合渾然天成,聲樂和器樂融于一體。這是因為,榆林小曲中耍樂器的都是在反復聽小曲,會唱小曲之后才開始學樂器,所以對曲子的節奏快慢、輕重起落早已熟悉,樂器演奏家都能在一個基調上發揮樂器的特點和優勢,交織成豐富、流暢的伴奏,與唱家的配合也很默契。
蘇:秦箏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老師曾親自到榆林考察榆林箏,您個人也在榆林箏方面頗有研究,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您在榆林箏方面的研究嗎?
王:我作為西安秦箏學會的會員,擔負著傳承榆林箏的責任,自然要對榆林箏有所研究,但我的研究在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專家面前實在不敢班門弄斧,我只能在榆林箏樂的研究方面起到點兒添磚加瓦的作用。這么多年來我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向專家請教、與會員們展開交流和研討,形成了一些對榆林箏樂的粗淺認識。箏這種樂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箏”是它最早的稱謂,可見箏源自秦地。秦箏分鼓樂箏樂、郿鄂箏樂和榆林箏樂,前兩種都已經消失了,榆林箏樂是秦箏中唯一在民間流傳至今的,被稱為“秦箏活化石”。1982年,周延甲老師和李世斌一起發表文章,提出“秦箏在秦”,證實了榆林箏是秦箏余緒。我從那時起也開始了對榆林箏歷史的梳理和研究。1985年,我根據自己的研究寫了《榆林古箏的歷史傳說》一文,對榆林古箏的歷史起源、師承關系、發展現狀做了一次梳理。后來又通過撰寫《傳承榆林箏是我的歷史責任》一文,對榆林箏樂的搶救、保護和發展提出了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除此之外,為了延續榆林箏曲,我也加入榆林箏曲的樂譜記錄工作中來。我把我彈的榆林箏曲用錄音機錄下,寄給周延甲老師,和他切磋、交流,為周延甲老師提供資料。我的師傅白葆金在世時,由周延甲老師記譜整理了師傅的四首箏曲,分別是《小小船》《喚姣娘》《掐蒜薹》《五更鼓》。后來由羅新民和我演奏、李萌記譜,整理出四首榆林箏獨奏曲,即《小拜門》《柳青娘》《繡荷包》《張生戲鶯鶯》。2005年出版的《榆林小曲集》中又收錄了我演奏的《九連環》《小尼姑》兩首榆林箏曲。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整理出的10首榆林箏曲。我能夠為榆林箏曲的集成、采錄、搜集、整理做出貢獻,內心感到欣慰。
蘇:您認為榆林箏樂有什么特征?作為榆林箏曲的代表人物,您又是如何發揚這些特征的?
王:箏在榆林小曲中既是做底音也是色彩音,起到把握節奏和打花裝飾的作用。榆林箏樂調式以徽調為主,音階以五聲音階為主,音樂旋律相對平穩、流暢。演奏技法是傳統的古法,不炫耀,主要用右手的大指托、食指抹、中指勾,常用小撮、大撮、大指刮奏裝飾樂音。左手不像其他箏派揉弦,主要是點按和顫音的使用,這樣做是為了增強音樂的頓挫之感,和唱腔中的“斷腔”相應。從風格上來說,榆林箏樂保留了秦箏的古樸韻味,又融入了江南婉轉流麗的音調,是歷史上榆林地域文化在音樂中的生動體現。
我在演奏榆林箏樂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繼承我父親、白葆金、羅新民等老一輩藝人的技藝,堅持古箏傳統演奏手法;另一方面在吸收師傅演奏特點的基礎上,努力精進。白葆金師傅這一代藝人,演奏指法以八度的大撮彈法為主,以半拍花指裝飾旋律,節奏鮮明。我在后來的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顫音,和唱腔中的“斷腔”唱法配合,突出音韻的頓挫感,增強旋律的彈性和說唱韻味,這算是我在實踐和經驗基礎上的一點兒再創造吧。在后來教學徒的過程中,我鼓勵他們加入更多的花指,強化旋律的婉轉優美,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