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陜北農村調查紀實
我黨統戰理論的早期探索者
張聞天(1900—1976),江蘇省南匯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31年2月回國,到1941年,張聞天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等職。在1938年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張聞天主要從事黨的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馬列學院院長。1942年,開始長期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西北工作委員會主任。1945年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龍江省內)省委書記;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并任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次年調任遼東省(今在遼寧省和吉林省內)省委書記,1951年4月出任駐蘇聯大使。1954年底回國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
張聞天是較早注意統戰中黨的領導權問題、階級斗爭問題的中共領導人之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與發展過程中,特別是瓦窯堡會議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正式確立的過程中,張聞天對統一戰線領導權及階級斗爭問題進行了不間斷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摸索,豐富了我黨的統戰理論。張聞天也是在我黨白區統戰工作的轉變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黨的領導人之一。
“延安農村調查團”調查活動始末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主張將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并向全黨提出了系統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敵友我三方的經濟、財政、政治、軍事、文化、黨務各方面的動態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應有的和必要的結論。黨中央在1941年7月做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8月,做出《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要求全黨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根據以上決定,從中央到地方先后成立了專門的調查研究機構。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總書記的張聞天率先以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組建由九人組成的“延安農村調查團”,并親自擔任團長,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晉陜農村調查。
1942年1月26日,張聞天率團從延安楊家嶺出發,2月14日到達黃河西岸渡口彩林村,原計劃東渡黃河進入晉西北調查,但由于日軍在河東進行冬季掃蕩,不得已于18日折返陜北神府縣賀家川鄉。2月22日調查團陸續進入賀家川等八個自然村(賀家川、賈家溝、孟家溝、閻家山、西山上、尚家莊、路家南洼和崔家岇村),調查到4月12日結束。
4月13日到9月中旬,調查團前往晉西北興縣14村進行了詳細調查。9月14日,調查團返回陜北,從9月26日開始至11月21日,調查團對米脂縣楊家溝村以及劉家峁、高廟山二村進行調查,以楊家溝為主。11月23日至12月2日,到達米脂縣城內調查。12月10日至1943年1月15日在綏德西川和雙湖峪市鎮鄉進行調查。1月18日至2月24日調查了綏德市的商業情況。3月3日張聞天提前返回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其他調查人員亦分別于四、五月間結束調查,返回延安,為期一年多的“張聞天晉陜調查”活動圓滿結束。
“延安農村調查團”的調查方法
在此次調查中,調查團首先要做好調查前的準備工作。他們選擇有代表性的調查區域,擬定調查提綱,制定統一的調查表格,確定調查項目及其指標。張聞天親自動手擬定了調查提綱。
其次,調查團結合實際確定了多樣化的調查方法。根據張聞天《出發歸來記》載《晉陜調查情況統計表》(1942年1月26日至9月25日)所列,當時的調查方式包括:與村民談話(涉及普通農民、小學教員、商人、紳士、村長、黨員等),到家訪談、調查(包括農民、地主),開調查會、座談會,與地方黨政干部談話,考察地方社會、政治、經濟活動,參與地方實際工作,其他等。從現有資料看,調查員分別深入各自然村,有的住在農民家中,挨家挨戶,口詢筆錄,搜集第一手資料。同時將實地調查、開調查會與個人訪談相結合;實地試聽等感性資料與統計算賬資料(如各種賬簿、契約、分家單、收條、收據、家譜、碑記等)相互印證,將調查深度廣度最大化。
第三,調查團及時整理調查材料,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與收集資料同時進行,就地完成調查報告。通過資料的整理分析,如果發現有些問題還沒有搞清,就再到群眾中重新調查或核對,就地收集資料予以補充。調查材料初步整理完畢還要向基層干部進一步核實,并征詢自己提出的意見是否與實際相符。
調查團成員懷著極大的熱情去進行深入細致的多輪調查,及時整理分析總結,調查報告一氣呵成,在調查與分析的漸次推進中,有利于調查人員的深入思考和科學總結,增強了調查報告的完整、準確與科學性。
多份調查報告的出籠及其影響
此次調查活動完成了《陜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鄉八個自然村調查》《興縣二區十四個村的土地問題研究》《米脂縣楊家溝調查》等19篇調查報告,1942年5月以“延安農村調查團”署名、《陜甘寧邊區神府縣八個自然村的調查》為題名,由中共西北中央局調查研究室油印刊行,1943年10月中共西北中央局調查研究室又以《陜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鄉八個自然村的調查》為書名出版。由調查團成員馬洪整理起草并經張聞天反復修補定稿為《楊家溝地主調查》(1942年11月19日整理而成),1944年5月也由中共西北中央局調查研究室以《米脂縣楊家溝調查》為名出版,后被翻譯成日文,并被日美學者作為研究中國北方農村社會、經濟的基本資料,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獲得了高度的學術評價與認同,產生了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價值。
此外,結合調查,張聞天撰寫了《神府調查經驗談》等10多篇講話稿和一篇題為《發展新式資本主義》的論文。調查結束后,張聞天還撰寫了著名的《出發歸來記》,真實記錄了此次調查研究的過程、方法及其思考,成為今后開展社會調查的范本。
此次調查重點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晉西北根據地區域內的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目的是以此來檢視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農村經濟政策,并通過具體分析農村社會的實際狀況而進一步完善黨的抗戰政策,是一次“由經濟基礎一直到上層建筑的全面調查”, “這次調查的一個明顯特點是注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調查。”(馬洪語)所以,調查團選擇有典型性的區域,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例如,神府縣調查著重于農村生產力,在賀家川,調查人員將賀家川劃分為土改后的農村與土改前的農村、川地農村與山地農村、“中心”地區農村與“邊境”地區農村、同姓村與雜姓村等不同類型,通過多樣化的調查方法,以了解當地各種土地類型及其等級,不同的農作物在各種土地上的播種量、施肥量及常產量,各種牲畜使役量、產肥量、租用借用辦法、全年經濟效益、各種草料消耗量等,以及牛、驢、豬、羊、雞、兔糞肥各有何特點、適于何種土壤和莊稼,為何高粱產量低下而人們仍然種植或窮人家為何不種小麥、大蒜頭,等等,以綜合分析農村的生產力狀況。調查團以神府縣按人口平分土地(一般除中農外)后的情況為依據,提出土地革命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土地革命前,是土地所有的集中與土地使用的分散之間的矛盾。在土地革命后,則土地不但分散使用,而且也分散所有了。獨立的小生產者的經濟,代替了地主剝削農民的經濟。舊的矛盾(封建剝削)是解決了,這是經濟發展的一大進步。然而舊的矛盾的解決,不過是新的矛盾的開始。這種新的矛盾,雖是它今天還不大顯著,但必須給以研究。”“因生產單位的縮小,過去比較進步的生產工具,如路家南坬的兩個風車,現在均擱著不用,賈家溝也有兩個風車未用。如賀家川、孟家溝、賈家溝的大部分水利,現在均已失修……獨立小生產者,是難以利用這種進步的但又花錢的生產工具的。”也就是說,“小生產者的經濟,同時妨礙著畜力的大量使用與合理使用。”“在獨立的小生產經濟下,糞的產量,大受限制的,而且也無法平均使用在所有的土地里。”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膽的論斷,張聞天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由此可見一斑。神木賀家川調查,也使張聞天提出了自己最有價值的見解,就是“發展新式資本主義”,他通過土改后農民的分化,認識到在農村大膽發展有別于西方的先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是將來社會主義的前提。“即落后的中國農村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加快發展生產力。”
米脂縣楊家溝調查側重于地主經濟調查。調查團來到米脂縣楊家溝村時,這里還未進行過土地改革,仍然是一個以大地主經濟為主的典型村莊,這里集中了上百家大中小地主,這在全國都極為罕見。調查團收集、查閱了馬家百余年地租、高利貸和商業賬簿,進行了科學的核算,并深入社會各階層進行了廣泛的考察與調研;同時以最大的地主馬維新為切入點,整理了近一百年租佃關系的賬簿,用豐富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剖析了中國封建的階級結構及其封建剝削的內幕,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史料。對米脂楊家溝的調查得出結論,馬家地主集團是當地較有典型性的地主集團,其經濟勢力遍及周邊數十個村莊,其政治影響力很大。馬家地主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地租、典買土地和賣糧所得等土地收益和經營“字號”、放高利貸等工商業經營利潤。圍繞土地的租佃關系是馬家地主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但隨著中共減租減息和抗戰負擔等一系列政策的強力推行,其各種影響力尤其經濟影響力在不斷弱化,佃農與之的經濟依附關系也在不斷削弱。
綏德地處交通要道,是陜北較為發達的工商業市鎮,所以調查團選擇在這里進行工商業發展情況調查。調查團搜集了綏德雙湖峪市鎮鄉各花戶經濟狀況及公糧材料,附帶調查了張家寨子戶地材料、馬蹄溝鹽灘一曬鹽場區材料、徐家溝炭窯材料及西川各區地主材料。
在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是一項尖銳的社會問題。徹底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目標。然而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日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當務之急。因此,為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中國共產黨把土地革命時期的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政策轉變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該政策的實施,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中央為了探索新時期土地改革理論和完善有關土地改革政策,于1942年派出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張聞天為首的農村調查團,調查團的此次調查活動,對陜北及晉西北農村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等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廣泛接觸了中國鄉村社會,較透徹地了解了基層社會各階級的關系、經濟狀況等實際,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避免理論脫離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克服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統一黨的思想和行動,是挖掘“左”右傾錯誤的根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革命政策提供依據、制定革命斗爭策略的一次重要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岳謙厚,張瑋.張聞天與“延安農村調查團”之晉陜農村調查——兼述新發現的晉西北農村調查原始資料[J].黨史博采,2005(2).
[2]李玉榮.張聞天與調查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1987(6).
[3]周青山.張聞天對抗日統戰中領導權問題的思索[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2).
[4]周青山.張聞天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階級斗爭問題的探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95(2).
[5]周青山.張聞天關于抗日統一戰線中上層與下層關系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7(1).
[6]徐波.張聞天與中共白區統戰工作的轉變[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3).
[7]李金錚,鄧紅.論抗戰時期張聞天主持的晉陜農村調查[J].抗日戰爭研究,2008(1).
[8]張聞天.出發歸來記[A].張聞天晉陜調查文集[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9]張瑋,岳謙厚.米脂縣楊家溝馬家地主租佃關系考察——以1942年張聞天調查為中心[J].江漢論壇,2008(8).
[10]段繼業.淺談張聞天晉陜調查的理論價值[J].青海學刊,2001(4).
[11]關翠霞.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J].河北學刊,2001(5).